凡证有头疼恶寒发热,是为伤寒,无则皆非也。何则?伤寒则恶寒,伤食则恶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时,恶寒为甚,其余时月,虽有恶寒亦微,未若冬时之恶寒为甚也。虽四时皆有伤寒,治之不可一概论也。
冬时气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温不可,故以
桂枝等汤以治之。然风与寒常相因,寒则伤荣,恶寒头痛,脉浮紧而无汗,则用
麻黄汤开发腠理,以散寒邪,得汗则愈。风则伤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
桂枝汤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则愈。经云∶辛甘发散为阳是也。若夫荣卫俱伤,又非此二汤所能治也,须
大青龙汤,然此汤太峻,又非庸常之可拟也。余亦有代之者。盖冬时为正伤寒,风寒猛冽,触冒之者,必宜幸温散之。其非冬时亦有恶寒头痛之证,皆宜辛凉之剂通表里,和之则愈矣。若以冬时所用之药通治之,则杀人多矣。曰∶辛凉者何谓也?
羌活冲和汤是也,兼能代
大青龙汤为至稳。呜呼!此方可代三方,危险之药如坦夷,其神乎哉!世皆所未知也。
过此则少阳阳明二经,在乎半表半里,肌肉之间,脉亦不浮不沉。外证在阳明,则有目疼鼻干不得眠之证,脉似洪而长,以
葛根汤、解肌汤、
升麻汤之类治之。在少阳,则胸胁痛而耳聋,脉见弦数,以小
柴胡汤加减而和之。(本方有加减法。)此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余尝以小
柴胡汤加
葛根芍药,治少阳阳明合病如拾芥,但不使世俗知此。
过此不已,则传阳明之本,为入里,大便实,其外证悉罢,谓无头痛恶寒也。脉见沉实不浮,谵语恶热,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轻则大
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或曰∶邪既入里为实,无非
大黄苦寒之药下之,何其用方之杂乎?传来非一,治之则殊。且病有三焦俱伤者,则痞满燥实俱全,宜大承气汤,浓朴苦温以去痞,
枳实苦寒以泄满,
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
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病斯愈矣。邪在中焦,则有燥实坚三证,故用谓胃承气汤,以
甘草和中,
芒硝润燥,
大黄泄实;不用
枳实浓朴以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谓胃之名,于此立也。上焦受伤,则为痞实,用小承气汤,
枳实浓朴除痞,
大黄去实;去
芒硝则不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若夫大
柴胡汤,则有表邪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而以此汤通其表里而缓治之。犹有老弱及血气两虚之人不宜用此。
三阳之邪大里为患,春夏秋有不头痛恶寒而反渴者,此则为温病,暑病亦热。此之温病犹加热也,治宜加减小
柴胡汤。盖此汤春可治温,夏可治暑,秋能润肺,又宜
升麻葛根汤、解肌汤,败毒散。中暑而渴者,小
柴胡石膏汤、
人参白虎汤,看渴微甚而用之,无不效者。
经曰∶发热不恶寒者,皆不在伤寒之例矣。(陶氏《琐言》。)
□
大抵伤寒先须识证,察得阴阳表里虚实亲切。复用汗吐下温和解之法,庶无误矣。
先看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黄为胆之湿热。次看口舌有无胎状,有白胎者,丹田有热,胃中有寒,邪初入里。如滑,邪未全入,犹带表里,宜解之。已后见黄胎为热入里,宜下解之。黑胎生芒刺为热极深,难治,不死则危。再后用手按心胸,周小腹有无痛处。如心胸满闷为表在,未经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在胸中,未入于腑,证虽满,而为表在也,当属少阳部分,只用小
柴胡加
枳实入
金钗煎服,实为验过神药也。如按心则痛,手不可近,大渴谵语,以经下者为虚热,结胸汤下之,反加烦躁者死。如见瞑者,知太阳经衄血将解也,
犀角地黄汤。若见额汗出,齐颈而还,身无汗,小便自利,大便黑,渴饮水浆不欲咽,此瘀血证也。或小腹痛有满,当按其痛处,问其小便通利若何,如通利,知其有蓄血下焦,宜破瘀血,
桃仁承气汤下之,尽黑物则愈。
小水不利,头汗,齐颈而还,或欲水浆,知邪热在内,津液留结,发黄,宜
茵陈汤加
栀子、
滑石,入盐少许,利小便,清则愈。
凡看伤寒,尺脉弱而无力者。宜小
柴胡汤和解之。若伤寒服药不效,眼珠如火,燥渴欲危,身如涂扑,脉洪大,不知人,狂妄叫喊,此因邪热在于三焦,宜三黄
石膏汤治之,名阳毒也。
凡看伤寒,手指甲青,肚痛,吐泻,四肢厥冷,脉沉无力,名阴毒,宜
附子理中汤治之。
凡看伤寒,吐蛔者,虽有大热,忌下之,犯下药必死,盖自胃中虚寒,则蛔上膈上,凶之兆也。急用炮
干姜理中汤加
乌梅、川椒服,待蛔定,却用小
柴胡汤退热,蛔闻酸苦则定。
凡看伤寒,渴饮水浆自救,宜少饮之,不可太多,则水传心下为喘咳,为哕,为痢,为水结,为肿等证见矣,当开后外条。
凡两感伤寒,虽为必死,复有可救,乃自治法用药瘥也。且太阳与少阴头疼痛,邪在表,不食腹满,邪在里。少阳与厥阴耳聋胁痛,邪在表,囊缩,邪在里。三阳头痛身热,耳聋呕吐,已自不可下之。其三阴腹满口渴囊拳,便不可下乎?先用
麻黄、
葛根为解肌,谓胃承气为攻里,最为的当,一投一效。今之医人用古《活人书》,引身痛下利虚寒攻里之药,而治烦满囊拳实热之证,天地之远,岂不死知。《活人》救里用四逆,攻表用
桂枝,岂不差乎!用是热剂,正谓抱薪救火,而腹满烦数实热何由而痊?脏腑何由而通?所死者多矣。是时两感,莫作不治,执定于心也。
伤寒合病者,二阳经同受病之不传也。并病者,一经先病,又过一经之称也。是太阳阳相并,若未尽,是伤太过,尚有表证,尤当汗之,
麻黄桂枝各半汤;若并已尽,是为传过,太阳证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时谵语者是也,当下之,承气汤。是知传则病,不传则止,实出三阳证。太阳阳明并病,
麻黄葛根汤;太阳少阳合病,
黄芩汤;少阳阳明合病,小
柴胡加
蛤蚧。若三阳三阴合病,即是两感也。
□
初起一二日,足太阳膀胱受证,此经从头项贯于腰脊,故有头痛恶寒,发热脊强。脉按皮肤之上,轻手便得。一经有二药之分,浮而有力无汗为表实,是伤寒表证,寒伤荣血,用
麻黄发腠理,表汗除邪而愈。脉来浮缓无力有汗者为表虚,是伤风表证,风则伤卫气,冬月
桂枝汤充塞腠理,止汗散邪为愈。
有言
桂枝发汗者,非发汗也。仲景云∶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
自汗出者,卫不和也。荣血不与卫合,故用
桂枝甘缓之剂,以其和合荣卫,汗出,风邪由此而解矣。邪无容地,汗自出矣。非发也,实秘汗孔也。发字当作出字论。
其余月感冒非时暴寒之证,无汗,以
羌活汤加苏叶
葱白发散。若少阴心经有血热,用生
地黄,无则去之。如太阴肺经有痰热,鼻塞,用
黄芩,无则去之。此二味有所别也。
其秋湿春温夏暑之证,正宜加之,切勿根据方一概妄用。有汗,加味冲和汤逐邪而愈也。汗甚不止,加黄
白术。若将冬时正伤寒之药,混治非时冒寒之轻,若将非时冒寒之药,混治冬时正伤寒之重,必为害矣,不死则危。
如一日至十二日,若见头痛恶寒,不论日数多少,尚有表证,热未解,还用发散,切不可下,若下之,变为结胸等证。再若二三日至六七日,或八九日、十三四日,头痛恶寒,皆阴,反怕热,或胸腹满闷,硬痛便实,口渴谵语妄言,皆热邪传里。
年老元虚之人,大
柴胡汤下之,年壮元实热深之人,大小承气下之,切不可拘于日数始太阳终厥阴之论也。
若夫头痛恶热止,则恶寒自汗,无发热者,汗后表虚也,故用黄 建中加
桂枝以和表也。其不止者,去桂加炒
白术、
附子少许以温之,亦可不必拘于日数也。
又有少阴证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开记后条明白矣。
七日传邪足厥阴肝经,此经循阴 络于肝,会于颠顶,故有烦满囊拳而渴,一身无热,四肢微厥;脉至筋骨间,沉缓有力,此热从三阳传入厥阴里证也。表虽冷,内有热邪,正谓阳极发厥,宜承气汤下之,不必拘于日数也。两阴多尽,名厥阴也。如初起无身热,便四肢厥冷,怕寒不渴,或腹痛吐利者,脉沉迟无力,此证非从三阳经传来,乃是直中厥阴也,急用
附子四逆汤温之,再灸丹田气海三十壮,如怔仲不省人事脉全无者,必死也。口中出沫寒痛者,盐炒茱萸姜汤煎服为效矣。
□
伤寒发执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
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则知病在阳明经也。
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
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
引衣蜷卧,恶寒,或舌干口燥,则知病在少阴经也。
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
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黄狂乱,五六日不大便,则知病入于胃腑也。
凡见头痛恶寒发热,腰脊痛项强,脉浮者,则是表证,不拘日数多少,理用解表之剂无疑。
凡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脉见弦数者,即是半表半里证,不拘日数多少,便用和解之剂无疑。少阳经行身之侧,而兼半表半里。
凡见头痛恶寒悉除,反见怕热作渴谵语,揭衣扬手,发狂发斑发黄,潮热自汗,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或胸中连脐腹注闷疼痛,脉沉有力。或上气喘促,则传里证,不拘日数多少,便用通利下药无疑。
凡伤寒初起,无头痛,无身热,就便怕寒,四肢厥冷,或腹痛吐泻,或口味白沫,或流冷涎,或战栗,面如刀割,引衣蜷卧,不渴,脉来沉迟无力,即是直中阴经真寒证候,急用温里热药。(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汤。)要在随所见证分表里而治之,切莫乱投汤剂,不可拘于日数。若非深得仲景之旨,岂能至此耶?(陶氏《家秘》)
表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紧、无汗,(
麻黄汤)。脉浮缓,有汗,(
桂枝汤)。项强几几,无汗恶风,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头目痛,鼻干,脉浮,(
葛根汤)。头痛发热不恶寒而渴,肌肉痛,脉浮大而长,(
葛根解肌汤加减服之。)头痛身热恶风,表不解,脉浮而滑,心下有水气而呕哕者,(
小青龙汤)头痛项强发热,伤寒见风,伤风见寒,脉浮紧,无汗而烦躁,(
大青龙汤)往来寒热,脉浮而弦,或浮而细,胸满胁痛,少阳经病,心烦喜呕,欲传于里,此为半表半里也,(小
柴胡汤)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手足 汗出,面赤谵语,大便实,过经不解,或呕不止,或寒热往来,(大
柴胡汤)日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谵语而呕,阳明经病,(调胃承气汤。)汗后不恶寒,无表证,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潮热,狂言而喘者,(小承气汤)六七日不大便,腹满烦渴,并少阴,舌干口燥,日晡发热,脉沉实者,(大承气汤。)表邪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此瘀血也,(
桃仁承气汤)阳证未除,下之太早,即成结胸,胸中作痛,按之甚,脉浮滑,谓之小结胸,(小陷胸汤。)五六日不大便,口干而渴,潮热,心下至少腹俱硬满,胸中大痛,起高突,按之不可近,其痛愈甚者。名大结胸,(大陷胸汤)
汗后而热不退,脉洪大而渴,及虚烦中 躁闷,(白虎汤。)烦渴而发赤斑者,(化斑汤。)汗后身痛脉弱,尺脉或迟,(黄 汤建中汤。)
手足温,微腹痛而恶寒,脉尺寸俱迟者,(小建中汤)汗吐下后虚弱,邪传于心中,懊而烦,不得眠,(
栀子豉汤)太阳病渴而饮水,小便不利,热结膀胱,(五苓散。)伤寒无表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迟,(四逆汤。)
□
【表汗】用
麻黄、无葱苗不发,甚加豆豉。
【吐痰】用
瓜蒂,无豆豉不涌。
【下实热】用
大黄、无
枳实难通,甚者加
芒硝,
铁锈水以逐热开结。
【解表里】非
柴胡不能,坏证须加
鳖甲、
乌梅、
紫苏、
桔梗。
【温经】用
附子,无
干姜不热,甚者泥水澄清煎加
葱白,再甚者加
麝香、
皂荚。
【阴燥者】加蜜一匙,其燥则止。
【中寒重者】姜汁煎服,
竹沥无姜汁不行经络。
【蜜导法】无皂角不能开秘结。
【止呕吐】非
半夏姜汁不能止,胃虚者加老米一撮煎药。
【虚烦】非
人参,
竹叶不能止,甚者加山栀炒米,渴加
石膏。
【去湿利小水】非五苓散不能除,热甚者加桂一字。
【消渴】非
天花粉、干葛不能止。
【补元气生脉】必用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止焦呕衄】必用
犀角、
地黄。
【下焦蓄血】必用
桃仁承气。
【表虚】非黄 、
桂枝不能固虚。
【除湿助脾】必用
茯苓白术。
【黄胆发黄】必用
茵陈蒿。
【泻里热除狂】非承气汤不可。
【春温】须用辛凉,非
柴胡、干葛不可治。
【四时感冒】非
羌活冲和汤不能治。
【救阴毒里证】须四逆汤。
【除吐蛔厥】须理中,
乌梅入
干姜、
花椒。
【化斑毒】须白虎汤。
□
凡头痛项强,肢节腰背俱强,身疼拘急恶寒,翕翕发热,汗不出,脉浮数浮紧,皆属表证,可汗。若发汗后不解,仍有发热而脉浮者,宜再汗之。凡头痛身痛拘急,憎寒发热,表未解者,脉虽迟,可汗。太阳病脉弱,可汗。伤寒身体痛,便清自调者,可汗。日晡寒热如疟属阳明,脉浮,可汗。
□
伤寒自汗 ,无表证,脉浮而缓或弦细濡弱者,不可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痛,宜以汗解,若尺脉迟者,不可汗。
阴病脉沉细数,不可汗。(在里故也。)
伤寒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汗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汗。
汗自出,谵语,内烦不得卧,善惊,目无精光,两胫温。(先伤于温,后伤于热,因而中 。)若两胫冷,腹满,头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身青面变而死。)
伤寒形象中风,常微汗自出而呕者,心中懊,(发汗则 。)不可汗。
伤寒脉弦细,头痛而反热属少阳,不可汗。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心下痞坚,不可汗。
少阴咳而下利谵语者,强汗之故也,动气不问上下左右,皆不可汗。
咽中闭塞不可汗,(汗之则吐血。)厥不可汗,(汗之声乱咽嘶。)亡血家不可汗,(汗之则寒栗而衄。)衄家不可汗,(汗之必额陷直视。)淋者不可汗,(汗之必 。)汗家不可重汗,(汗之必恍惚,脉短者死。)口疮,下利清谷不可汗。(汗之必胀满。)
大凡取汗之法不可不谨。若劳役乘凉,解衣新沐,表虚为风寒所遏,与夫口燥舌干,咽干喉痛泻利,内伤房室,阴虚中暑,金疮痈肿初破,经水适来,新产血虚,脉沉细或豁大无力者,皆不可汗也。
(范云患伤寒热甚,不得汗出。徐文伯为诊视。时武帝有赐九锡之命。云谓文伯∶可得速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但君元气不足,恐一年后不复起耳,奈何?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遂以蒸法取汗而愈。后二年果卒。所以取汗之法,必先审其虚实可否也。)
□
大法春宜吐,(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病在膈上者可吐。脉大胸满多痰,食在胃口,及下部无脉者可吐。脉滑手足逆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满实郁而疼,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吐出,及下利日数行,寸口脉微滑者,宜吐之,其利即止也。伤寒汗下后虚烦若剧者,必反复颠倒不得眠,心中懊 ,
栀子汤吐其邪热。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者可吐,以
瓜蒂散或淡盐汤,虚者以
人参芦汤,痰多者用二陈汤,服后以箸探吐。
□
凡怯弱与房劳内伤虚证,与夫胎而产后,血气俱虚,脉沉而弱者,不可吐。若膈上有寒而干呕者,宜温不宜吐。诸四逆病,但有厥逆者不可吐。
□
伤寒汗后不解,蒸蒸发热,或渴而呕,邪在胃腑。可下。(调胃承气汤)。潮热腹痛者可下。(大
柴胡汤)。嘲热脉实可下。(大承气汤。)汗后潮热不恶寒,腹满而喘,阳明胃经病可下。
(大小承气汤。)下后潮热,不大便,腹硬,(大
柴胡汤。)阳明若多汗,胃中必有燥粪,大便硬,谵语者可下。(小承气汤。)嘲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谵语者,可下。(大承气汤。)伤寒五六日不大便,绕脐痛,躁烦,发作有时者,必有燥粪也,可下。(调胃承气汤)凡吐后腹满者可下。(同上。)
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可下。(小承气汤)或腹满不减者可下。(同上。)脉沉有力,内实潮热不解,可下。(大
柴胡汤。)病者无表里证,发热六七日,脉虽浮数可下。(大
柴胡汤。)凡以手按脐腹硬者。或痛不可按者,可下。(大小承气汤。)太阳证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即愈,小腹急结者可下。(
桃仁承气汤。)下后不解,再按脐腹有无痛处,若有硬处,手不可按者,可再下之。太阳结胸,潮热,脉不浮,可下。
(大陷胸汤。)少阴失下而咳逆,大便实,可下。(小承气汤。)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大
柴胡汤、小承气汤。)太阳证,身黄脉沉结,小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人如狂者,血证候也,(抵当汤下之。)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瘀血,屎虽坚,大便必黑,(抵当汤下之。)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必中懊 ,必发黄,可下。(大承气合
茵陈汤。)
□
伤寒恶寒恶风者不可下。凡腹中时满时减者不可下。凡腹胀可揉可按而愈者不可下。脐左右有动气者不可下。阴虚劳倦内伤多,手足冷者不可下。脉浮有表证者,尺脉弱者,俱不可下。少阴脉微,里寒外热,干呕者不可下。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胁痛发热不可下。阳明病,面赤色,心下硬满不可下。凡脉沉不实不疾,或细而虚,按之无力者,不可下。
咽中闭塞,虚家诸血逆厥,及亡血,经水适来适断,或热入血室,胎前产后崩漏,小便清白,以上皆不可下也。
□
治伤寒不得汗者,以火烧地令赤,用鲜柏叶、
桃叶铺席热地上,令病者卧之取汗;或烧火砖喷之以醋,纸包置被中熏之,或烧热喷之以醋,纸包熨胸背四肢。(皆取汗之法也。)或以烧针刺之,或以艾火灸之,或以火置于床下,或向火于胸前。此皆逼迫寒气而出汗者也。
□
伤寒热甚,欲饮水者,须察病患大小,壮怯,审其邪热轻重浅深,酌量多少与之。若人壮热深者多与之;人怯热浅者少与之。须取新汲井水,味甘而凉者,以大碗盛则凉,若饮少,三五口而止;若饮多者,半碗一碗而止。待少时口渴欲饮,仍前汲新水与之。盖频以与之无妨,不宜一饮而极意也。
凡饮水后寒战交作,汗出为美,此为欲解而即愈也。若欲饮水而不与之,则愈干燥而热愈炽,无由而作汗,必躁而闷乱,故以伤寒时欲饮水者为病解也。
热盛者必用水渍法,以青布浸新汲水中,略忖干,置之胸膻,热则易之。以手心按之而热退,或以水 其面,以不浇其身,或置病患于水中,或以水浸手与足,或浸舌漱口而不欲咽者,大抵阳证阳脉,内实热甚,烦渴口干,与水无疑。
有不当饮水而误与之,则停心下,轻为支结,重为结胸。若应以汗解,误以水渍,则热不退而益烦。阴证与水,则咳逆。胃虚与之,为呕哕。汗后与之,为发喘。或腹胀,或小便不利,或为寒栗,皆误用水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