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补中益气汤 治内伤劳役,元气下陷发热,一切内虚,口不知味,四肢无力,倦怠嗜卧,蒸蒸发热者,服一二剂气利微汗而愈。
黄 (热甚者,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 当归(各七分)
陈皮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上咀,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伤重者二服而愈。
按东垣立方本旨云∶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 最多,
人参、
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气短,损其元气,
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炙
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
白术、
甘草,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
升麻柴胡以引之。黄 、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干,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
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也。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
当归和之,少加
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不止,少加生
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
朱砂安神丸固之则愈。
头痛加
蔓荆子(三分),痛甚加
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 本(五分)、
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头痛有痰,沉重惰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
半夏(五分)、
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 痛,面赤脉洪大者,以
羌活(一钱)、
防风(七分)、本(五分)、
甘草(五分)、益元气而泻火邪。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
当归身(五分)。
精神短少加
人参(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嗌痛项肿,脉洪大面赤者,加
黄芩、
甘草(各三分)、
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干葛(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夏月咳嗽者加
五味子(二十五粒)、
麦门冬(五分)。
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
麻黄(五分),秋凉亦加之。
夏月天温咳嗽加佛
耳草、
款冬花(各五分)。
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
人参黄 ,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痰或气涩,加
青皮、
木香(各三分)、
陈皮(五分),此三味为法。
冬月加
益智仁、
草豆蔻(各五分),夏月加
黄芩、
黄连(各五分)。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
益智仁、
草豆蔻是也。
心下痞闷加
枳实、
黄连(各一钱)。腹中痞加
枳实、
木香、
砂仁(各五分)、浓朴(七分)。
如天寒,少加
干姜或桂。
能食而心痞者,加
黄连、
枳实(各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
半夏、
黄连(各八分)。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
黄连(五分)、
柴胡(七分)、
甘草(三分)。腹中痛加
白芍药(五分)、
甘草(三分)。如恶寒冷痛,加中桂(五分)。
夏月腹痛,不恶寒,恶热者,加
黄芩、
甘草(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如腹痛在寒凉时,加
半夏、
益智、
草豆蔻之类。
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也,以理中汤主之。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
苍术苦辛能泻湿,
干姜辛热,能于土中泻水,芍药味酸,能于土中泻木。
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
柴胡(三分,甚加五分),
甘草(三分)。脐下痛加熟
地黄(五分)。
如不已,乃大寒也,加
肉桂(五分)。
朱砂安神丸 治内伤虚火上炽,心神不宁,夜不得寐。
朱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用)
甘草(五钱五分)
黄连(酒洗,六钱)
当归(二钱半) 生
地黄(二钱)
上除
朱砂四件共为细末,汤泡
蒸饼丸,如
黍米大。
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廿丸,津咽下。食后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
《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
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
甘草、生
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
当归身补其血不足,
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调中益气汤其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一涩,其证四肢倦怠,肢节烦痛,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数,或饮下便泻,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
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耳鸣耳聋,目中溜火,热拥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
人参(五分) 黄 (一钱)
苍术 甘草(各五分)
柴胡(此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从阴养阳也)
升麻 橘红(如腹中气不得转运,更加一分)
木香(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温服。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脉空腹在旦也。
时显热躁,乃下元阴火蒸蒸发热,加生
地黄(二分)、
黄柏(三分)。
大便虚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血虚血涩也,加
当归身(三分)。
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
茯苓(二分)、
苍术(一钱)、
泽泻(五分)、
黄柏(三分)。
胃气不和加
半夏(五分)、
生姜(三片)。
有痰加生
地黄(二分),以制
半夏之毒。痰厥头痛,非
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阴脾经所作也。
兼躁热,加
黄柏、生
地黄(各二分)。
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
春夏腹痛加
白芍药(三分)。
恶热而渴,或腹痛者,便加芍药(五分) 生
黄芩(二分)。
如恶寒腹中痛,加桂心(三分),去
黄芩,名
桂枝芍药汤。
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其性大寒也。只加
干姜(二分),或加
半夏五七分,以
生姜制之。
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厥逆。《内经》曰∶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加
吴茱萸(五分)。
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 、酒连、酒
知母等分为细末,热汤为丸,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汤送下。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膳压之,使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焦,以泻冲脉之邪也。
大抵治饮食劳倦,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
升阳顺气汤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即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人参(三分) 黄 (一钱)
半夏(六分)
甘草(炙二分)
草豆蔻(四分)
神曲(炒)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当归身
陈皮 黄柏(各四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去渣食前温服。
夫脾胃不足之证,须用
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参、 、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升阳补气汤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后转增昏闷,频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五心烦热。
浓朴(姜炒,三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药
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各五分)
柴胡(一钱二分) 生
地黄(七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去渣食前温服。腹胀及腹中窄狭,加浓朴一倍。腹中似硬,加
砂仁三分。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直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燥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升故也,当以升阳益胃主之。
羌活 独活 防风(各三分。以秋旺故以辛温之药泻之)
柴胡 白术 茯苓(渴者不用)
泽泻(各四分) 黄 (钱半)
人参 半夏(制)
甘草(炙。各六分)
黄连(二分)
陈皮 白芍药(各五分)
何故秋旺用
人参、
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盖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上咀,作一服,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钟,去渣温服。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去
茯苓、
泽泻。
如方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力尚少,脾胃之气不得转运升发也。
须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少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升发,慎毋劳役,使气复伤。若胃气稍强,少食加果以助药力。经云∶五果为助是也。
参术调中汤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
白术(五分) 黄 (四分) 桑
白皮 陈皮(去白)
人参(各二分)
麦门冬 青皮(去穣)
甘草(炙)
地骨皮 白
茯苓(各二分)
五味子(十二粒)
上咀,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温服,早饭后忌劳役多言。
双和散 治虚劳少力,补血益气。
川芎 当归 熟
地黄(各一两) 芍药(二两) 黄 (一两) 官桂
甘草(各七钱)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温服。
当归补血汤 治肌肤燥热,因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汤证,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此病得之劳役。
黄 (一两)
当归(二钱,酒浸)
上咀,作一服,水钟半煎八分,食前温服。
(节斋)杂着方 治劳苦用力过多,预服数帖,防后发热。
人参 黄 (炙。各钱半)
陈皮 白术(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甘草(炙,七分) 甚者加
附子(四分)
上作一服,水钟半,加姜枣,煎八分,温服。
茯神汤 治劳心思虑伤损精神,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
茯神(去心)
酸枣仁(炒研)
人参 当归(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八分)
五味子(十五粒) 芍药 生
地黄 川芎 陈皮 山栀仁(炒)
甘草(各六分)
上水钟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东垣)门冬清肺饮 治脾胃虚弱喘促,精神少,或衄血吐血,宜服此。
紫菀茸(一钱)
人参 黄
当归 芍药
麦门冬(各七分)
甘草(五分)
五味子(九粒)
上作一服,水钟半煎八分,食后温服。
宽中喜食无厌丸(一名宽中进食丸)滋形气,喜饮食。
白术(炒)
神曲 麦 (面炒黄,一两)
半夏(制)
猪苓(各七钱)
泽泻 白
茯苓 橘红(各三钱)
草豆蔻(湿面裹煨)
砂仁 人参 干姜 甘草(炙。各三钱)
青皮 枳实(各一钱)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
蒸饼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