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疫证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用
大黄、
黄连、
黄芩、
桔梗、
苍术、
防风、
滑石、香
附子、
人中黄等分为末,
神曲糊丸,每服五七十丸。气虚四君子,血虚四物,痰二陈汤送下。热甚加童便。
一方用
人中黄一味,饭丸白汤下,六七十丸多效。
制
人中黄法(俗多谓
人中黄,人粪是也。人多有以粪汁清顿服二三碗而病随愈。但恐秽臭特甚,不能下咽,故丹溪制此
人中黄法。冬月以竹筒一段,割去青,两头留节,一头打通一窍,以大
甘草为末,内竹筒中以木塞其孔周密,投粪缸中浸二三月,取出晒干,收贮待用。大能治瘟疫毒。)
□
败毒散 治四时瘟疫。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白
茯苓 人参(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一盏,温服。或为细末,沸汤点服。此药治伤寒、瘟疫、风温、风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痛。不问老人小儿皆可服。或岭南烟瘴之地,或瘟疫时行,或人多风痰,或处卑湿之地,香港脚痿弱,此药不可缺。日三服,以效为度。
活人心统方
苍术(米泔浸一宿)
麻黄 黄芩 干葛
川芎 升麻 甘草(各等分)
葱白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春加
柴胡、
防风、
薄荷;夏加
石膏、
滑石、
黄连;秋加
羌活、
前胡、
枳壳;冬加姜、桂、
白芷、
细辛。
藿香正气散 治时行瘟疫,头痛发热,恶心不快。
九味
羌活汤 治同前。(方并见伤寒门。)
凡瘟疫初起之时,用正气
羌活二汤皆可服。未病之先觉有时行,或三四日服一帖,则邪气自不犯。
六神通解散通治疫病,甚有奇功。
苍术(二钱)
麻黄 黄芩 石膏 滑石(各一钱)
甘草(五分) 豆豉(十粒)
水二盏,姜七片,葱头二个,煎服。
杂着方 治岭南春秋时月,人感山岚毒瓦斯,发热恶寒,膈满不思食。此毒瓦斯从鼻口入内,当清上焦,解内毒,行气降痰。不宜发散。
黄连(姜汁炒)
升麻 苍术(盐水炒,钱半) 浓朴(姜炒)
黄芩(酒炒)
木香 枳实 半夏(泡七次)
桔梗 柴胡 木通(各一钱) 生
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食前热服。
羌活升麻汤 治温暑之月,时行瘟热病,宜清热解毒,兼治内外。
羌活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人参 黄芩(各一钱)
黄连 石膏 甘草 生
地黄 知母(各七分)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羌活柴胡汤 治一切时行感冒、疫气、岭南瘴疟。
羌活(一钱)
柴胡 苍术 黄芩 陈皮 半夏 枳实 甘草(炙)
川芎(各七分)
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稍热服,取微汗。
十神汤 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
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发热头痛。
柴胡升麻汤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体痛头疼,鼻咽干咳嗽,吐涕稠粘。(并见伤寒门。)
圣散子 治冬行瘟疫。(方见瘴气门。)
(运气)五瘟丹
黄芩 黄柏 黄连 山栀 香
附子 紫苏 甘草梢
大黄
上七味生为末,将
大黄三倍煎滚汤去渣,和丸药,如
鸡子大,
朱砂、
雄黄为衣,
金箔贴。
每一丸取
泉水七碗浸化,可服七人。前药乙庚年
黄芩为君,丁壬山栀为君,丙辛
黄柏为君,戊癸
黄连为君,甲巳
甘草梢为君。为君者,多一倍也。余四味与
香附、
紫苏为臣者,减半也。
(东垣)普济消毒饮子
元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干舌燥,俗云大头伤寒。诸药难治,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耳。须用下项药,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活者甚众,时人皆曰天方,谓天仙所制也。遂刻诸石,以传永久。
黄芩(半两,酒炒)
黄连(半两,酒炒)
人参(三钱)
陈皮(去白,一钱)
甘草(二钱)
连翘(一钱)
玄参(二钱)
僵蚕(七分,炒)
升麻(七分)
柴胡(八分)
桔梗 板蓝根 马勃(各一钱) 鼠粘子(一钱)
上为末,服如上法,或加
防风、
川芎、
薄荷、
当归、
细辛,水二盏煎一盏,食远稍热服。如大便硬,加酒煎
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热甚以砭针刺之。
(《蕴要》)荆防败毒散 治天行时疫,发散瘟邪。
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前胡 枳壳 人参 茯苓 薄荷 甘草 川芎 牛蒡子
桔梗(各等分)
水煎服。内热加
黄连,渴加
天花粉。
(《活人》)生庵金汁治时疫热病,伤寒发狂,谵语晦昧,并治中蛊恶毒疔疮,毒瓦斯入腹欲死者,服之即愈。冬月内用好人粪置篾囊中,其囊约大可盛粪一桶。先于囊中安纸五七层,纸上加细
黄土约二寸浓,方可加粪于囊中。囊悬置于缸上,俟其粪滴清汁于缸内,沥月余,将清汁收贮瓷坛中,约有一斗,加入
蜂蜜一斤和匀,密封坛口,外以箬裹埋于土地中,以土盖之约入土一尺许。次年二三月取用,治热病瘟病神效。每用一碗,顿服之。
如擦恶疮,将鸡翎扫之。醮汁疮上即消。
□
治瘟疫初作,必先服心统方、
升麻柴胡汤、六神通解等汤热服,被覆取汗;如不汗,再一服,有汗为度;如难汗,可用
麻黄一握,煎沸汤一盆,令病患仰卧曲膝,将沸汤盆放曲膝下空处,却将夹被连头覆之,汗即出,俟周身透足底 然为度。
三黄
石膏汤 治疫疠大热而躁。
石膏(生,三钱)
黄芩 黄柏 黄连 豆豉(半合)
麻黄(八分)
栀子(五枚,打碎)
水二盏,煎一盏,连进三四盏则愈。
(太无)神术散 治四时瘟疫,头痛项强,寒热身痛,专主山岚瘴气。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石菖蒲 藿香(各一钱)
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减菖蒲加
香附,名神术散气散。
黄连解毒汤 治时疫以经汗解,或因饮食复剧,大热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睡。(方见火门。)
竹叶石膏汤 治时病伤寒疫疠,表里俱虚,发热心烦,已得汗解,内无津液,少气欲吐。(方见暑门。)
□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芍药
葛根 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甚加
玄参去芍药、
葛根,名
升麻汤。
人参白虎汤 治热毒疫深,内外结热,舌卷鼻黑如煤,狂言面赤,发斑如锦。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阳毒
升麻汤。(方见伤寒门)。瘟毒发斑,身无热,烦渴大便实者,宜调胃承气汤。(方见伤寒门。)
黑奴丸 治阳毒发斑,烦躁大渴,时瘟疫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赤目胀,身疼热躁,狂言欲走,口噤难言,为坏伤寒。医所不识,弃为死人。心前温暖,灌下即活。
麻黄 黄芩 釜底煤 灶突墨 梁上尘 小
麦奴 大黄 芒硝(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新汲水化开服,饮水尽足当发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时顷不出汗再服一丸,须见微利。若不大渴不可服。
□
(亦可与伤寒发黄方参用)
(《
杂着》)
茵陈栀子汤时气发热,变为黄病,所谓瘟黄,宜泻湿利水。
茵陈 栀子(炒)
黄芩(炒)
白术 白
茯苓 白芍药 浓朴
葛根 木通(各钱半)
木香 人参(各一钱)
加姜水煎服。
(《良方》)
茵陈散 治热病发黄,目如金色,小便如血,心烦闷,口苦干,头痛。
茵陈 栀子 木通 天花粉 柴胡 秦艽 麦门冬 甘草(各等分)
水盏半,
竹叶十个,煎七分温服。
茵陈五苓散 治瘟疫热郁发黄,身如烟熏,眼珠皆黄,小水不利,宜用此。大便秘结加
大黄。脉浮弦,身体痛,往来寒热,时有咳嗽、鼻干、胁痛、无汗、嗜卧、身目悉黄、小水短者,用小
柴胡加
栀子主之。本方调益元散亦可。(以上诸方见伤寒门。)
□
大
柴胡汤 治瘟疫内热,大便难,病后五六日,不恶寒反恶热。
大承气汤 治瘟热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烦满,少阴口干舌燥。
调胃承气汤 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呕哕谵语。(三方见伤寒门。)
(《直指》)
大青丸 治时行瘟疫发热,上膈结热。
薄荷 栀子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三钱)
连翘(六钱)
大黄 玄明粉(各八钱)
上为细末,用
青蒿自然汁为丸,
绿豆大,
雄黄为衣;治杂病发热者,
朱砂、
青黛为衣。
每服五六十丸,白滚汤送下。
(子和)浚川散 治湿热发黄,大小便不通。
(《圣惠》)舟车丸(二方见积聚门)
□
(东垣)二黄汤 治大头天行时疫。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生
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温服徐徐呷之。如未退加鼠粘子、
芒硝煎,时时细服,毋令饮食,后未已,再服取大便。邪气已,即止前方。宜加引经药,阳明渴加
石膏,少阳渴加栝蒌根,阳明行经
升麻、芍药、
葛根、
甘草,太阳行经
甘草、
荆芥、
防风,并与上药相合用。或云头痛,酒芩;口渴,
葛根;身痛,
羌活、
防风、芍药俱宜加之。
(《集成》)通圣消毒散 治时行疫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鼻塞口干舌燥,内外有热,或咽喉肿痛不利,或内实大便不利,烦躁,脉洪数。
防风 荆芥 牛蒡子
甘草 川芎 当归 芍药
黄芩 薄荷 栀子 桔梗 滑石麻黄(憎寒拘急无汗,脉浮数者用之)
连翘 芒硝(便实者加之)
大黄(酒浸之能上行,内实大便坚硬用,内虚便溏者不可用)
上水煎温服细呷之。
漏芦汤 治时毒头面红肿,咽嗌堵塞,水药不下。若脏腑素有积热,发为肿毒疙瘩,一切红肿恶毒。
漏芦(二钱)
升麻(钱半)
大黄(酒浸,量轻重用之)
黄芩(酒洗,五分) 生
甘草(一钱) 蓝叶(如无,用
青黛) 黑
玄参 牛蒡子(炒研) 苦梗
连翘(各一钱)
水煎服。大利结者加
芒硝。
清凉救苦散 治大头瘟肿甚者,以此药敷之。
芙蓉叶 霜
桑叶 白蔹 白芨
大黄 金线
重楼 黄连 黄芩 黄柏 白芷 雄黄芒硝 山茨菰
赤小豆 南星(等分)
上为末蜜水调敷肿处,以翎频扫之。
万病解毒丸(方见中毒门。)
生
薄荷汁磨服半锭,半锭磨敷肿处。
绿散 治疫病咽喉肿痛。
青黛 硼砂 山豆根 消石 冰片 紫河车 玄明粉(等分)
为末,吹入喉。
甘桔汤 治冬温咽喉肿痛。(方见咽喉门。)
萎蕤散 治冬温头面肿。
萎蕤(二钱半)
麻黄 杏仁 白薇(各一钱)
石膏(钱半)
川芎 羌活 甘草 甘菊花(各一钱) 青
木香(五分)
水二盏煎一盏,日三服。
石苇散 治瘟疫小便不通。
石苇(去毛)
瞿麦(各一两)
木通 甘草(炙) 条
黄芩(各半两) 葵子(三合)
加灯心水煎空心温服。
鸡子清饮 治热病五六日壮热之甚,狂言欲走。
鸡子(二枚,取清)
芒硝(细研)
寒水石(细研各)
上先新汲水一盏,调
芒硝等末,次下
鸡子清搅匀,分二服。
□
一方∶瘟热八九日后,已兼汗下,热不退,口渴咽干欲饮水者,即以六一泥(即
蚯蚓粪)
不拘多少擂新水饮之。又方以晚
蚕砂擂水滤清与饮之。热甚者,以青布凉水浸过,略掐干,置患人胸上,以两手心按之良久,布热易之。须臾当汗如水出,皆凉汗也。而或患人作战,皆欲汗欲愈。若寒战以被覆之,汗出后则不战而愈。
一方∶治天行疫疠,宜东引
桃枝叶锉煎汤浴澡以席围出汗。
一方∶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
降真香烧焚,大避邪气,屡验,亦能召鹤。小儿带之能避恶邪。
一方∶治疫疠时行用赤少豆,以新布囊盛之,置井中三日夜取起,举家用井水面东立,男子吞下三十粒,女人吞下二十粒,连服三日止,而疫不敢染。
□
并治邪病,用枣一枚,咒曰∶华表柱。念七遍,望天罡取气一口,吹枣上,令病患嚼吃,汤水任下。此三字鬼之祖名也。
宣圣避瘟丹(孔平仲云∶邪气氤氲,未尝不流行而为病。故轸念世人,设此方以济世,使趋吉避凶,不致夭横。孔氏继今六十余代用之。)法以腊月二十四日五更初,取井花水,在平旦第一汲盛净器中,量人口多少漫
乳香,至岁旦五更,令温暖,从小至大,每人以
乳香汤饮之,香一小豆块吞下,则一年不患时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