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逆证,古方多作胃寒,故用
丁香、
柿蒂、姜、附热剂,此亦一偏也。咳逆有虚有实有火,今其气自下冲上而作声,非气而何?大抵伤寒杂证汗吐下后,过服凉剂,胃气虚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从温补,亦不宜用热剂。除此之外,就因病后必是发热,失于汗下,热郁既久,以致阴虚。虽汗下之,亦失其时,致火亢极。故虽退热之后,尚有火伏阴中,而承胃虚冲上,连声逆吸,而为咳呃之证也,
竹茹、
麦门冬、
橘皮之类。便秘以承气汤下之。
□
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药以降火、清痰、顺气,不效者,必须吐法,以
人参芦煎汤入煨盐少许饮之,少顷,探吐胶固痰涎,其咳立已。
实者病伤寒失下,大便秘结而咳逆,速以寒剂下之。若因饮食过伤,或因痰饮停宿,或因暴怒气逆而得此证,皆为形气俱实,用子和涌法极效,
人参芦尤佳。
咳逆要审有余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滞下后发咳逆,用参术汤下大补丸而愈。
又治一女子怒后作呃,用
人参芦吐之而愈。
易老云∶咳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金不纳。便秘者,大承气汤下之;便软者,泻心汤主之。
吐利之后作呃者,
生姜、
半夏、
橘皮、
竹茹之类。虚弱者,加
人参、
白术;脉微迟者,加姜、桂、
丁香、
柿蒂。
无故偶然作呃,此缘气逆,宜小
半夏茯苓加
枳实汤。便秘者,承气汤,或用萝卜子汤调
木香调气散服。
作呃自利者,以
滑石、
甘草、
黄柏、芍药、参、术、
陈皮、
竹沥。
内伤呃逆,用补中益气汤加
丁香。痰呃用二陈加
枇杷叶姜汁制服之。伤寒呃逆舌强短者,
桃仁承气汤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