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曰∶世俗例用涩药治泻。若泻而虚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变他证,为祸不小。殊不知泻多因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
□
张子和云∶夫暴注水泻不已,即《内经》所谓注下者也。注下,水利也。暴速甚者属火,宜冷水调桂苓甘露饮、五苓益元散,或以长流水煎放冷服凉膈通圣散亦能治之,慎不可骤用
罂粟壳、
干姜、
豆蔻之类,纵泻止亦转生他疾。只可分阴阳,利水道而已。
□
经曰∶下者举之。久泻下陷者,用升阳益胃不效,当用吐法以提之也。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泻。此则完谷不化,宜发汗而愈,则当用
麻黄桂枝汤,仲景柴苓汤之类是也。经曰∶通因通用,则因食积湿热,然须因其泻而泻之,使积滞去尽而泻自止矣。若拘之以三法兼施,则执一也,而可乎哉?
子和治一僧,脏腑不调,三年不效,此洞泄也,以谋虑不决而成。肝主谋虑,甚则乘脾,脾湿不流,乃上涌痰半盆,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数行,仍使澡浴出汗。自尔日胜一日,常以胃风汤、
白术散调养之。若斯疾斯治,惟子和能之。其宜三法并用者,万百一二耳。知者审之。
□
东垣案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加之气短精神不足,此由脉弦令虚,多言之过。阳气衰弱,不能舒伸,伏匿于阴中耳。又值淫雨阴寒,时人多病泄利。此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曰体重肢节痛,大便泻并下者三,时小便秘涩,思其治法。按经云∶大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诸泻痢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当利其小便,多用淡味渗泄之剂利之,是其法也。
噫!圣人之法,虽布在方册,其不尽者,可以求责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用淡渗之剂,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是阳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反助其邪也。故必用升阳风药,以
羌活、
独活、
柴胡、
升麻各一钱,
防风根截半钱,炙
甘草根截半钱煎服大法云∶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也。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
王节斋云∶泄本属湿,然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脾胃而作,须看时令,分寒热新久而施治。
治法补脾消食,燥湿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气,用风药以胜湿。亦有久泄肠胃虚滑不禁者,宜收涩之。脾泻已久,大肠不禁者,此脾脱也,宜急涩之。
泻宜汗解者,经云∶久风为飧泄,若《保命集》用
苍术、
麻黄、
防风之属是也。
泻宜吐痰而愈者,《
格致余论》云∶夏月患泄,百方不效,久病而神不瘁,小便赤,脉滑而颇弦,膈闷食减。此久积为所郁成湿痰,留于肺中,宜大肠之不固也。导其源则流自清,以茱萸等作汤,温服碗许,探喉中吐痰半升,利减半,再吐而安。
泻宜逐下而安者,若长沙太守言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痢已瘥,至其时复发者,此为下未尽,更下之。
泻宜补益而愈者,若东垣《
脾胃论》言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大便泻泄,宜黄建中汤。
泻宜调理脾胃而止春,若洁古老言四肢懒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饮食减少,以
白术、
茯苓、芍药治之。
有宜升举而安者,若《试效方》脾湿胃弱,不能营运,食下即泄,助甲胆风胜以克之,以升阳之药,
羌活、
独活、
升麻、
防风、炙
甘草之属。
泻宜燥湿而后愈者,若《
脾胃论》言湿土有余,脉缓而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从平胃散合二陈汤。
泻用寒凉而愈者,若张长沙言协热自利,
黄芩、芍药主之。
泻宜温补而愈者,若长沙言下利脉迟紧,痛未止,当温之。下利心痛,急当救里;下利清白,水液澄澈清冷,可与理中、四逆辈主之。
泻以分利而愈者,若刘河间言湿胜则濡泻,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益元散分导之。
泻以收涩而愈者,若东垣谓寒滑气泄不固,
诃子散以涩之之类。湿胜而泻,四苓散加二术。甚者二术炒为末,米饮调服。
气虚者,用参、术、
升麻、芍药,或以四君子汤加芍药、
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便,四苓散加
黄芩、活石、
栀子、
木通。
痰宜豁痰,二陈汤加海石、音黛、
黄芩、
神曲、蛤粉,或用吐法。
食积宜消导之,疏涤之,用
神曲、
大黄、
枳实,或保和丸。
泄泻水多者,必用五苓散,或用
苍术、浓朴、
陈皮、炒曲、
泽泻、
地榆、
甘草等分,冬加
干姜。夏月水泻,桂苓甘露饮。
脾胃不和伤食者,胃苓汤。
凡治泻药宜作丸散服。
泄泻注下如水,用生料五苓散加
苍术、
车前子倍
白术,为末,米汤调服。
湿热甚者泻下如热汤,四苓散加
滑石、
黄芩、
栀子、
木通之类。腹中疼痛,泻下清冷,喜热手荡熨,口不燥渴,乃寒泻也,五苓散倍桂加肉
豆蔻。有气加
木香,病甚者更加
木香、
附子作丸,服之效。
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此元气下陷及大肠不行收令而然,用
白术、芍药、
神曲、
陈皮、肉
豆蔻、
诃子肉、
五倍子、
乌梅为丸,以四君子汤加
防风、
升麻煎汤送下。
食积时常腹痛泄泻,先以
木香槟榔丸,或束垣
枳实导滞丸推逐之,而后以四苓散加浓朴、
苍术、
神曲、
麦芽之类作丸服之,以安胃气。
泻水而腹不痛者,属气虚,宜四君子汤倍
白术加黄 、
升麻、
柴胡、
防风之类,补以提之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