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治痢症诸方

洁古大黄大黄(一两,锉) 好酒二大盏,浸半日许,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分,顿服之。痢止勿服。如未止再服,取利为度。后服芍药汤和之。利止再服白术黄芩汤,尽彻其毒也,审系寒积留滞,则宜温下之法治之。 韩 大黄汤 川黄连吴茱萸炒,一两) 广木香(一两) 大黄(酒浸炒,二两) 上为末水丸,量人虚实,加减丸数。盖暑毒与食物相搏,结在下脘,则升降出入,不得循其正,糟粕欲行不得行,而火复迫之,则将脏腑脂膏逼迫而下,故取大黄驱热毒,下糟粕,清肠脏也。如脓血相杂,而脉浮大者,慎勿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竭也。而阳无所收,不收则死。 □ 芍药汤(洁古) 行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芍药(一两) 当归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大黄(三钱) 桂(二钱五分) 甘草(炒) 槟榔(各二钱) 木香(一钱) 上九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一方无桂、甘、有枳壳,名导滞汤。 《先醒斋》滞下丸 川连(姜汁炒,一斤) 滑石(八两,研末) 白芍(酒炒,五两) 甘草(炙,三两) 槟榔(四两) 枳壳(五两) 木香(二两半) 上为末,荷叶汤稍加姜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四钱。 凡燥烦渴恶心者,勿用木香;元气虚弱者,勿用槟榔枳壳;里急色赤者,加当归,惟恶心呕吐不思食勿用。白多加吴茱萸(汤泡七次,七分,)扁豆(炒,二钱)陈皮(一钱;)赤多加乌梅肉(一钱,)山楂肉(二钱,)红曲(一钱。)腹痛加白芍(三钱,)甘草(三钱;)口渴及发热,调滑石末(三钱,)小便赤少,或不利,亦加方。恶心欲吐,即噤口痢,多加人参石莲肉、绿色升麻,醋炒。久利不止,加肉豆蔻(一钱,)莲肉(去心,炒黄,三钱,)扁豆茯苓(各二钱,)人参(三钱。) 刘河间曰∶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盖辛热能发散邪气,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除热,使气宣平而已。其湿热郁抑,欲利不利,宜以韩 加大黄汤利之。 当归导气汤(东垣) 当归 芍药(各一钱) 生地(二钱) 甘草(一钱半) 槟榔 木香(各二钱) 青皮 槐花(炒,各七分) 泽泻(五分) 上为末用水煎,食前温服。如小便利,去泽泻;恶心去槐花,加姜汁炒黄连;燥渴减木香一半。 丹溪青六丸 治血痢,及产后腹痛自利,能补脾补血,去三焦湿热。 六一散(三两) 红曲(炒,半两。) 酒糊丸。 按∶和者,和养其肠胃;利者,通利其积滞,凡正不足而邪有余者,宜仿此法治之。 □ 《活人》败毒散 治下利发热脉浮者。 人参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茯苓 枳壳 桔梗 炙草 柴胡 陈仓米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服无时,一名仓禀汤。 藿香正气散 香薷饮 下利虽曰有积有热,如用药不效,即是肠胃有风邪。热者、赤者,与败毒散;冷者、白者,不换金正气散。治痢之法,大要经以散风邪,行滞气,开胃脘为先,不可遽用粟壳、龙骨牡蛎辈,以闭涩肠胃,邪气得补而愈甚,不为缠扰撮痛,则为里急后重,所以日久淹延而未已也。(肉蔻、诃子白术辈,恐其补住寒邪,亦不可遽投。) □ 葛氏疗痢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方。 豉(一斤,绵裹) 薤白(一把) 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热顿服之。此不从暑毒而发者,或过啖生冷,或坐卧高堂大厦,寒气所乘,脾亦不运,故随感而为痢,以葛氏豉薤汤治之,如逾二三日,寒化为热,其病形与暑毒同也。 黑丸子 乌梅杏仁(去皮尖,另研,十四粒) 巴霜(去油,半钱) 百草霜(六钱) 上为细末,和匀稀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白汤送下。一方有半夏、缩砂(各十四粒。) 感应丸 □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草 水煎服。如痢不止,宜加豆蔻木香。有热加黄连。 真人养脏汤 人参 白术(各六两) 白芍 木香(各一两六钱) 甘草 肉桂(各八钱) 肉豆蔻(面裹煨,五钱) 御米壳(蜜炙) 诃子肉(一两二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忌生冷鱼腥酒面油腻之物。 如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此温补兼收之剂,脏虚滑脱者宜之。若有热者,不可用也,宜冷涩之剂。 □ 《外台》方 治伤寒八九日,至十余日,大烦渴作热,三焦有疮慝下利,或张口吐舌,目烂口疮,不识人。用此除热毒止痢。 龙骨半斤,水一斗,煮四升,沉之井底,冷服五合,渐渐进之。 《肘后方》 治热病下利欲死者。 龙骨半斤,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极冷稍饮,得汗即愈效。 又治久利休息不止者。 龙骨四两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冻饮料。仍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丸。 按∶三方并用龙骨水煎冷服,盖以冷除热,而以涩固脱尔。 □ 驻车丸 治一切下痢,无问冷热。 阿胶(十五两,捣碎,蛤粉炒成珠,以醋四升熬成膏) 当归(十五两) 川黄连(三十两,去须) 炮干姜(十两) 上为末,同阿胶膏,杵成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 凡蕴热血痢,里急而痛甚,虽已疏通荡涤,然其痛不减者,非热亦非积也。营血亏少,阳刚胜阴故尔。用药当以血药为佐,营血一调,其痛立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