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回阳饮: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人参(一、二两) 制
附子(二、三钱) 炙
甘草(一、二钱) 炮
干姜(二、三钱)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
六味回阳饮: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制
附子(二、三钱) 炮
干姜(二、三钱) 炙
甘草(一钱) 熟地(五钱,或一两)
当归身(三钱,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多益善)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 四、五钱或一两,或冬
白术三、五钱;如泄泻者,加
乌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虚阳上浮者,加
茯苓二钱;如肝经郁滞者,加
肉桂二、三钱。
理阴煎:此理中汤之变方也。凡脾肾中虚等证,宜刚燥者,当用理中、六君之类;宜温润者,当用理阴、大营之类。欲知调补,当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妇人经迟血滞等证。又凡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发热,或头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虽渴而不喜冷冻饮料,或背心肢体畏寒,但脉见无力者,悉是假热之证。若用寒凉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汤,照后加减以温补阴分,托散表邪,连进数服,使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于时用者也,神效不可尽述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
甘草(一、二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或加
肉桂(一、二钱)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此方加
附子,即名
附子理阴煎;再加
人参,即名六味回阳饮。治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若风寒外感,邪未入深,但见发热身痛,脉数不洪,凡内无火证,素禀不足者,但用此汤加
柴胡一钱半或二钱,连进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阴盛而邪有难解者,必加
麻黄一、二钱,放心用之,或不用
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此寒邪初感温散第一方,惟仲景独知此义。第仲景之温散,首用
麻黄、
桂枝二汤,余之温散,即以理阴煎及大温中饮为增减,此虽一从阳分,一从阴分,其迹若异,然一逐于外,一托于内,而用温则一也。学人当因所宜,酌而用之。若阴胜之时,外感寒邪,脉细恶寒,或背畏寒者,乃太阳少阴证也,加
细辛一、二钱,甚者再加
附子一、二钱,真神剂也。或并加
柴胡以助之亦可。若阴虚火盛,其有内热不宜用温,而气血俱虚,邪不能解者,宜去姜、桂,单以三味加减与之,或只加
人参亦可。若治脾肾两虚,水泛为痰,或呕或胀者,于前方加
茯苓一钱半,或加
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泻不止及肾泄者,少用
当归,或并去之,加
山药、
扁豆、
吴茱萸、破故纸、肉
豆蔻、
附子之属;若腰腹有痛,加
杜仲、枸杞;若腹有胀滞疼痛,加
陈皮、
木香、
砂仁之属。
养中煎:治中气虚寒,为呕为泄者。
人参(一、二、三钱)
山药(炒,二钱)
白扁豆(炒,二、三钱) 炙
甘草(一钱)
茯苓(二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嗳腐气滞者,加
陈皮一钱,或
砂仁四分;如胃中空虚觉馁者,加熟地三、五钱。
温胃散:治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及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等证。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术(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二钱,炒)
陈皮(一钱,或不用)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炙
甘草(一钱)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下寒带浊者,加破故纸一钱;如气滞或兼胸腹痛者,加
藿香、
丁香、
木香、
白豆蔻、
砂仁、
白芥子之属;如兼外邪及肝肾之病者,加
桂枝、
肉桂,甚者加
柴胡;如脾气陷而身热者,加
升麻五、七分;如水泛为痰而胸腹痞满者,加
茯苓一、二钱;如脾胃虚极,大呕大吐不能止者,倍用参术,仍加
胡椒二、三分许,煎熟徐徐服之。
五君子煎: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人参(二、三钱)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
甘草(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水一钟半,煎服。
六味异功煎:治证同前而兼微滞者。
即前方加
陈皮一钱。此即五味异功散加
干姜也。
参姜饮:治脾肺胃气虚寒,呕吐咳嗽气短,小儿吐乳等证。
人参(三 五钱或倍之) 炙
甘草(三、五分)
干姜(炮,五分或一、二钱,或用煨
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徐徐服之。此方或
陈皮,或
荜茇,或
茯苓,皆可酌而佐之。
胃关煎:治脾肾虚寒作泻,或甚至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证。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二钱)
白扁豆(炒,二钱) 炙
甘草(一、二钱) 焦
干姜(一、二、三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
白术(炒,一、二、三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泻甚者,加肉
豆蔻一、二钱,面炒用,或破故纸亦可;气虚势甚者,加
人参随宜用;阳虚下脱不固者,加制
附子一、二、三钱;腹痛甚者,加
木香七、八分,或加浓朴八分;滞痛不通者,加
当归二、三钱;滑脱不禁者,加
乌梅二个,或北
五味子二十粒;若肝邪侮脾者,加
肉桂一、二钱。
佐关煎:治生冷伤脾,泻痢未久,肾气未损者,宜用此汤以去寒湿,安脾胃。此胃关煎之佐者也。
浓朴(炒,一钱)
陈皮(炒,一钱)
山药(炒,二钱)
扁豆(炒,二钱) 炙
甘草(七分)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干姜(炒,一、二钱)
肉桂(一、二钱)水一钟半,煎服。如腹痛甚者,加
木香三、五分,或
吴茱萸亦可;如泻甚不止者,或破故纸,或肉
豆蔻,皆可加用。
抑扶煎:治气冷阴寒,或暴伤生冷致成泻痢,凡初起血气未衰,脾肾未败,或胀痛,或呕恶,皆宜先用此汤。此胃关煎表里药也,宜察虚实用之。其有寒湿伤脏,霍乱邪实者,最宜用此。
浓朴
陈皮 乌药(各一钱五分)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炙
甘草(一钱)
干姜(炮,一、二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气滞痛甚者,加
木香五、七分,或
砂仁亦可;如血虚多痛者,加
当归二钱;如寒湿胜者,加
苍术一钱半。
四维散:治脾肾虚寒,滑脱之甚,或泄痢不能止,或气虚下陷,二阴血脱不能禁者,无出此方之右。
人参(一两) 制
附子(二钱)
干姜(炒黄,二钱) 炙
甘草(一、二钱)
乌梅肉(五分或一钱,酌其味之微甚,随病患之意而用之。或不用此,即四味回阳饮也)
上为末,和匀,用水拌湿,蒸一饭顷,取起烘干,再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汤调下。
镇阴煎: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速宜用此,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也。如治格阳喉痹上热者,当以此汤冷服。
熟地(一、二两)
牛膝(二钱) 炙
甘草(一钱)
泽泻(一钱半)
肉桂(一、二钱) 制
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钱)水二钟,速煎服。如兼呕恶者,加
干姜炒黄一、二钱;如气脱倦言而脉弱极者,宜速速多加
人参,随宜用之。
归气饮:治气逆不顺,呃逆呕吐,或寒中脾肾等证。
熟地(三、五钱)
茯苓(二钱)
扁豆(二钱)
干姜(炮)
丁香 陈皮(各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炙
甘草(八分)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中气寒甚者,加制
附子;肝肾寒者,加
吴茱萸、
肉桂,或加
当归。
暖肝煎: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证。
当归(二、三钱) 枸杞(三钱)
茯苓(二钱) 小
茴香(二钱)
肉桂(一、二钱)
乌药(二钱)
沉香(一钱,或
木香亦可)水一钟半,加
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寒甚者,加
吴茱萸、
干姜;再甚者,加
附子。
寿脾煎:一名摄营煎。治脾虚不能摄血等证。凡忧思郁怒积劳,及误用攻伐等药,犯损脾阴,以致中气亏陷,神魂不宁,大便脱血不止,或妇人无火崩淋等证,凡兼呕恶,尤为危候,速宜用此,单救脾气,则统摄固而血自归源。此归脾汤之变方,其效如神。若犯此证而再用寒凉,则胃气必脱,无不即毙者。
白术(二、三钱)
当归(二钱)
山药(二钱) 炙
甘草(一钱) 枣仁(钱半)
远志(制,三、五分)
干姜(炮,一、二、三钱) 莲肉(去心,炒,二十粒)
人参(随宜一、二钱,急者用一两)水二钟,煎服。如血未止,加
乌梅二个,凡畏酸者不可用,或加
地榆一钱半亦可;滑脱不禁者,加醋炒
文蛤一钱;下焦虚滑不禁,加
鹿角霜二钱为末,搅入药中服之;气虚甚者,加炙黄 二、三钱;气陷而坠者,加炒
升麻五、七分,或
白芷亦可;兼溏泄者,加
补骨脂一钱炒用;阳虚畏寒者,加制
附子一、二、三钱;血去过多,阴虚气馁,心跳不宁者,加熟地七、八钱,或一、二两。
三气饮:治血气亏损,风寒湿三气乘虚内侵,筋骨历节痹痛之极,及痢后鹤膝风痛等症。
当归 枸杞
杜仲(各二钱) 熟地(三钱,或五钱)
牛膝 茯苓 芍药(酒炒)
肉桂(各一钱)
北细辛(或代以
独活)
白芷 炙
甘草(各一钱)
附子(随宜一、二钱)水二钟,加
生姜三片,煎服。如气虚者,加
人参、
白术随宜;风寒胜者,加
麻黄一、二钱。此饮亦可浸酒,大约每药一斤,可用烧酒六、七升,浸十余日,徐徐服之。
五德丸:治脾肾虚寒,飧泄 溏等证,或暴伤生冷,或受时气寒湿,或酒湿伤脾,腹痛作泄,或饮食失宜,呕恶痛泄,无火等证。
补骨脂(四两,酒炒)
吴茱萸(制,二两)
木香(二两)
干姜(四两,炒) 北五味(二两,或以肉
豆蔻代之,面炒用。或用
乌药亦可)汤浸
蒸饼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甚者百余丸,滚白汤或
人参汤,或米汤俱可下。腹痛多呕者,加
胡椒二两更妙。
七德丸:治生冷伤脾,初患泻痢,腹胀疼痛,凡年壮气血未衰,及寒湿食滞,凡宜和胃者,无不神效。此即佐关煎之偏裨也。
台
乌药 吴茱萸(制)
干姜(炒黄)
苍术(炒,各二两)
木香 茯苓(各一两)
补骨脂(炒,四两)
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或百丸,滚白汤送下。
复阳丹:治阴寒呕吐泄泻,腹痛寒疝等证。
附子(制)
炮姜 胡椒 北五味(炒) 炙
甘草(各一两) 白面(二两,炒熟)
上为末,和匀,入温汤捣丸,桐子大。每服一钱,随证用药引送下。
黄芽丸:治脾胃虚寒,或饮食不化,或时多胀满泄泻,吞酸呕吐等证。此药随身常用甚妙。
人参(二两) 焦
干姜(三钱)炼白蜜为丸,
芡实大。常嚼服之。
一气丹:治脾肾虚寒,不时易泻腹痛,阳痿怯寒等证。此即参附汤之变方也。
人参 制
附子(各等分)炼白蜜丸,如
绿豆大。每用滚白汤送下三、五分,或一钱。凡药饵不便之处,或在途次,随带此丹最妙。
九气丹:治脾肾虚寒如五德丸之甚者。
熟地(八两) 制
附子(四两) 肉
豆蔻(面炒,二两) 焦姜
吴茱萸 补骨脂(酒炒)
荜茇(炒)
五味子(炒,各二两) 粉
甘草(炒,一两)炼白蜜为丸,或
山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滚白汤下。如气虚者,加
人参,或二两,或四两,尤妙甚。
温脏丸:治诸虫积既逐而复生者,多由脏气虚寒,宜健脾胃以杜其源,此方主之。
人参(随宜用,无亦可)
白术(米泔浸炒)
当归(各四两) 芍药(酒炒焦)
茯苓 川椒(去合口者,炒出汗) 细榧肉
使君子(煨,取肉)
槟榔(各二两)
干姜(炮)
吴茱萸(汤炮一宿,炒,各一两)
上为末,
神曲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百丸,饥时白汤下。如脏寒者,加制
附子一、二两;脏热者,加
黄连一、二两。
圣术煎:治饮食偶伤,或吐或泻,胸膈痞闷,或胁肋疼痛,或过用克伐等药,致伤脏气,有同前证而脉无力,气怯神倦者,速宜用此,不得因其虚痞虚胀而畏用
白术,此中虚实之机,贵乎神悟也。若痛胀觉甚者,即以此煎送神香散最妙。若用治寒湿泻痢呕吐,尤为圣药。
白术(用冬术味甘佳者,五、六、七、八钱,炒,或一、二两)
干姜(炒)
肉桂(各一、二钱)
陈皮(酌用,或不用)水一钟半,煎七分,温热服。若治虚寒泻痢呕吐等证,则
人参、炙
甘草之类,当任意加用;若治中虚感寒,则
麻黄、
柴胡亦任意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