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医之有案,如奕者,之谱,可按而覆也。然使失之晦与冗,则胡取乎?家先生之医案等身矣,语简而意明,洵足以尽脉之变。谨取数十则殿之,由此以窥轩岐之诊法焉,千百世犹旦暮也。
新安吴文邃,眩晕者三载战栗恶寒居帏帐之内,数外家拥之,当五月而向火。姜、桂屡投,病势日剧。千里延余。为诊其脉,浮之细小,沉之搏坚。是郁火内伏,不得宣越也。以山栀三钱,
黄连二钱,
黄柏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乘热亟饮之。移时而恶寒少减,再剂而辍去火炉,逾月而起。更以六味丸加知、 。
人参汤送,两月全安。所以知文邃病者,虽恶寒而喜饮热汤,虽脉细而按之搏指,灼然为内真热而外假寒,热极反兼胜己之化。以凉药热饮者,内真寒而外假热之剂也。
制台张石林,胫膝肿痛,赤如涂丹。用
槟榔、
木通、
牛膝、苡仁等药,继用
苍术、
黄柏,毫末无功。余诊之曰,尺大而软,责在少阴。遂用
人参、
地黄各三钱,
麦冬二钱,丹皮、
牛膝、枸杞各三钱,
沉香一钱。连服四剂瘥减,二月而康复。
苏松道尊高玄圃,神气不充,两足酸软。或与安神壮骨,或与补肾养阴,或与清热去湿,卒不效也。召余诊之。六脉波和,独有中州涩而无力。是土虚不能制水,湿气注于下焦。以补中益气汤加
苍术,旬日即愈。夫脉虚下陷之证,误服
牛膝、苡仁、
黄柏等下行之剂则愈陷,此前药所以无功也。
车驾郎赵讳昌期,两臂痛甚,两手灼热。诸医皆谓脾主四肢,与之清胃健脾,至三日而溺色如泔。余曰,六脉俱涩,喉有喘呼。《内经》云∶“肺所生病者,上气喘满,臂痛,掌中热,溺色变。”今诸证咸显,若合符节。遂与
枳壳、
桔梗各三钱,
茯苓、
知母各二钱,
甘草一钱。一剂而痛减。再剂而溺清,三剂且霍然矣。
太常卿胡慕东,形神俱劳,十昼夜目不得瞑,自服归脾汤数剂;中夜见鬼,更服苏合丸无功。
余曰,脉大而滑,痰气胶固也。二陈汤加
枳实、苏子,两日进四剂,未获痊可。更以
人参汤送滚痰丸,下痰积甚多,因而瞑眩,大剂六君子汤,服一月乃安。
内臣赵荣庵,忽然昏仆,胸腹硬满,气口独强,此食厥也。以
枳实、
橘红二两,煎汤四碗,加
食盐少许,探吐颇多。更用香砂平胃散,数剂始安。
沔阳州学宪钱长玉夫人,腹痛肠鸣,或以怒伤肝气治,或以虫积血积治。余往视之身伛偻而气喘呼,脉弦而细,此女子之疝也。青
木香、广
木香各一钱五分,
川楝子、
木通、
肉桂、
茴香各一钱,
当归、
甘草各八分。一剂知,四剂已。
新安吴声宏,荒于酒色,起立辄眩仆。余诊之,两尺如烂绵,左关弦且急。病得之立而使内,筋与骨并伤也。声宏鼓掌曰,先生胸中有镜,指下有神,古之扁仓勿是过也。幸善以救吾。与萆蠲痹汤加
龟版、
虎骨、
鹿茸,服两旬而痛若失。
维扬孝廉王伟然,喜读书,不以寒暑废。忽呕血碗,许不药而愈。偶坐谈次乞,余诊视。余曰,尊恙虽愈,元本日亏,须兢兢保任,过长夏乃安耳。伟然不以余言为意。余谓其弟张甫曰,今长公神门欲脱,水不胜火,炎赫之令,将不禄矣。张甫曰,尚可图否?余曰,阳躁而不鼓,阴衰而欲绝,虽有智者,靡所适从。果至六月十九日呕血而绝。
丹阳邑尊王维凝,染患伤寒,汗下后邪已解矣,时时灼热。或曰,汗后不为汗衰,邪气深重。禁其饮食,且与清剂。困倦已极,求治于余。诊其脉小,按其腹濡。此邪气已尽,正气未复,谷气不加,阳明失养,非病也,饥也。病者不能言,但首肯不已。以糜粥徐徐进之,日进五六次。居五日,弗药而愈。
吴门佥宪郭履台,春秋已高,少外家入房,昏倦不食。医者咸知其虚,投补中汤加姜、桂,不效。遣使迎余。兼夜而往视之,目不能瞬,口不能言,肌体如烙。或谓此
人参、姜、桂之毒也。余捧腹曰,脉大而鼓,按之如无,真气欲绝,正嫌病重而药轻耳。遂以
人参三两,熟附三钱,煎液,半日饮尽,目乃大开。再作剂如前,至旦日饮尽,口能言矣。数日而神气渐复,更以大剂补中,兼服八味丸计五十日而起。
相国方禹修,足疮浸淫,绵延三载。若解毒。若燥湿,若清热祛风,靡不遍尝,而势不少衰。余曰,脉大无力,气虚之候也。气虚则下陷,日与疏利,有愈趋而愈下矣。以补中益气加萆 、
苍术服,外以
当归白术膏和二妙散涂之,脓水渐干,更以六味丸加
苍术、
黄柏,间服一载而愈。
新安吴修予令侄,烦躁发热,肌体骨立,沉困着床,目不得瞑者已三年矣。大江以南,迎医几遍,求一刻安卧,竟不可得也。余诊其肝脉沉而坚,此怒火久伏,木郁宜达也。以
柴胡五钱,
白芍药、丹皮、
栀子各三钱,
甘草、
桂枝各五分。日晡方进剂,未抵暮而熟寐,至旦日午后未寤。伊芳兄衷伯大为忧惧。余曰,卧则魂归于肝。三岁不归,疲劳已极,譬如久热得凉,乐而忘返,无庸虑也。至夜分方醒,喜不自禁。遗书致谢曰,积患沉深,揣无生理。三年之疾,一剂而起之,人非木石,刻骨感衷,当与江河俱永耳。
相国方禹修夫人,触于惊恐身霭霭如在车船,开目则眩,起立欲仆。众议补虚化痰,屡投弗效。余为察脉,左独沉牢。是惊气入心,蓄血为祟。用
大黄、
穿山甲、归尾、
桃仁、降真、
苏木、
郁金,一剂而血下,再剂而复下数升,寻愈。
邵武邑宰何金阳令郎,久耽书癖,昕夕穷神,而不自节。气暴阴伤,形瘁于劳,精摇于梦,汗出乎寐,而柴闸极其中。饵药历岁,毫末无功。不远数千里,以乞刀圭,余比至而病益进矣。诊其脉,大而数,按之极软。此中气积虚,反为凉剂所苦。乃以归脾汤入桂一钱,
人参五钱。当晚得熟寐。居二十日而汗敛精藏。更以还少丹与补中益气间服,数月而康。
南都许轮所孙女,十八岁,患痰喘羸弱。四月初诊之,手太阴脉搏指,足少阴脉如烂绵,水衰而火乘金也。余曰,金以火为雠,今不浮涩而反洪大,贼脉见矣。肾水不能救,秋令可忧。至八月初五日诊之,肺之洪者变而为细,肾之软者变而为大。岁在戊午,君火司天,法当两尺不应。今尺当不应而反大,寸当浮大而反细。经曰∶“尺寸反者死。”况肺脉如丝,悬悬欲绝。经云∶“脉至悬绝,十二日死。”予之短期,当在十六日。然安谷者逾期,不安谷者不及期,以食不断,故当逾期。况十六、十七二日皆金。助其一线之气,安得遽绝!十八日交寒露节,又值火日。经曰∶“手太阴气绝,丙日笃,丁日死。”寅时乃气血注肺之时,不能注则绝,必死于十八日寅时矣。轮所闻之,潸然泪下。以为能食,犹不肯信。果至十八日未晓而终。
闽中周东志,形羸善饭,忽胀满。众皆泥其食太多,不能运化治以槟、枳、楂、芽、
神曲、浓朴,胀势转增。余以其右手洪滑,知为胃火,用
石膏、
黄连、山栀、
木香、
陈皮、酒蒸
大黄,二剂而胀止。
闽中太学张仲辉,纵饮无度,兼嗜瓜果,忽患泄泻,自中夜至黎明,洞下二十余次。先与分利,不应;继与燥剂,转见沉剧。余以其六脉俱浮,因思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非大汗之,不能解也。
麻黄、
升麻、干葛、
甘草、
生姜煎服。原医者笑云,书生好奇妄行险峻。
麻黄为重剂,虽在伤寒,且勿轻用,斯何证也,而以杀之耶!仲辉惑之。已而困甚,叹曰,吾命将尽,姑服此剂,以冀万一。遂服而取汗,泄泻顿止。
白下姚越甫,乙卯秋二子俱以痨瘵毙,悲痛不已。蒸热咳嗽,两目不明,腰肢无力,口吐清涎,唇有白点。或与滋阴,或与开郁,或与补中,或与清火,药无遗用,病日益深。夜梦亡父语之曰,汝病已深,时医束手,非士材先生不能疗也。醒时漏下四鼓,张灯扣门乞治。余诊视之,左脉数大无伦,右脉沉缓无力。此为传尸,有恶虫蚀藏,若不取去,决无生理。为治加味芎归
血余散加
甘遂、天灵盖,共为末,以东引
桃枝煎汤。于八月初二天未明时,空心调服。至辰巳时,下虫如小鼠者三枚,
两头尖者数枚。以病者困顿,亟与
人参一两煎服。薄暮又服参一两。明日四鼓,更以末药减半服,又下
两头尖虫数枚。所下之虫,烈火 过,
雄黄末研匀,入瓶封固,埋于僻地绝人行处。另用峻补半载渐瘥。
江右给谏晏怀泉如夫人,盛暑腹痛,自汗淋漓。治之以清火行气,俱无当也。余诊其左脉涩,右脉濡。此气弱不能营运,血因以阻耳。与参、 、姜、桂、
桃仁、归尾、
苏木、玄胡索、
郁金,二剂而痊。
当盛暑而行姜、桂,舍时从证也。
吏部少宰蒋恬庵,目中岐视,手足麻痹。或滋阴,或补土,或化痰,汤液屡更,迄无功验。余诊其寸口独大,两尺独清,是心肾不交也。以六味
地黄丸料配补心丹作煎液,计进六剂而岐视收,一月而麻痹释然。更以十全大补丸服数斤,遂不复发。
给谏章鲁斋,肌体痒且麻,逾三日乃发黑块如博棋子,大便痛楚,呕恶。一岁之中,必四五发。
医者以热毒治之,绝不取效。余诊其脉,举之则大,按之则缓,湿与风俱也。
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苍术、
白术、
茯苓、
木通、
川芎、
当归、黄 、
桔梗、
甘草,十剂旋效。更以酒糊为丸,
人参汤送,以杜其根蒂。
襄阳郡侯于鉴如,酒后腹痛,久而痛处渐坚。余曰,脉大而长,且搏指矣,必有坚积。然两尺濡软,不敢峻攻。先以四君子汤补完胃气,然后与攻积丸,下十数行,皆黑而韧者,腹中之痛犹未尽也。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止。”但以补中益气加蓬术为丸,服两月而霍然。
休邑吴文哉,伤寒发躁,面赤足冷时时索水,却不能饮。伊芳弟日休问余决短期。手扬足掷,难以候脉。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诊。脉大而无伦,按之如无余曰,浮大沉小,阴证似阳,谓之阴躁与
附子理中汤,当有生理。日休骇曰,医者十辈至,不曰
柴胡、承气,则曰三黄、
石膏,今反用热剂,乌乎敢哉!余曰,内真寒而外假热,服温补犹救十中之七;若用寒凉,立见败坏矣。日休卜之吉。遂用
人参四钱,熟附一钱,
白术二钱,
干姜一钱,
甘草八分,煎成,冰冷与饮。甫一时许,而狂躁稍定。数剂而神清气爽。
京卿须日华,暴怒伤阴,吐血甚多。余思《内经》云∶“大怒则血菀于上,令人薄厥。”今血厥而呕数升,金气大虚,而木寡于畏也。以
人参一两,培养金宫。且木欲实,金当平之。又况血脱益气,治其母也。以
沉香三钱制肝木,更以
炮姜少许为向导之兵。再进而血始定。然脉法则已违度矣。经云∶“至如颓土,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白 发而死。”言木克土也。及期果验。
江右袁启莘,居恒劳心,遇事沉滞。时当仲夏,溲便不通。五苓、六一,累进无功。诊其两寸洪大,知为心火刑金,故气化不及州都也。
黄连、知、 、
麦冬、
牛膝、
茯苓、
人参,两剂而小便如泉。
金陵朱修之,八年痿废,更医殆遍,卒无中病者。千里招余。诊其六脉有力,按之搏指。犹是强饭。此心阳独亢,壮火炎蒸,古称脉痿者是也。以承气下数行,右足展舒。再下之,手中可以持物。更以芩、连、山栀、酒蒸
大黄蜜丸,以参汤送。一月之内,积滞尽去,四肢皆能屈伸。余曰,今积滞既祛,真元虚惫。与三才膏十斤,尽剂而康复,如是元气之实,如是治法之峻,如是相信之专,皆得未曾有,不可以为训也。
文学顾六吉,胸中有奇痛,不吐则不安者,已历两载。偶为怒触,四十日不进浆粥,三十日不下溲便,面赤如绯,神昏如醉。终事毕备,以为旦夕死矣。余视其脉,举之则濡,接之则滑,是胃中有火,膈上有痰,浸淫不已,侵犯膻中,壅遏心窍,故迷昧乃尔。以
沉香、海石、
胆星、
瓦楞子、
牛黄、
雄黄、
天竺黄、
朱砂、冰、麝为细末,姜汁、
竹沥和沸汤调送。初进犹吐其半,继进乃全纳矣。随服六君子加星、香、姜、沥,两日而溲便通,三日而糜饮进。调摄百余日,遂复其常。
征君陈眉公,患三日疟,浃气未瘥。素畏药饵,尤不喜
人参。余诊其脉,浮之则濡,沉之则弱,营卫俱穷,故绵延不已。因固请曰,素不服参者,天畀之丰也。今不可缺者,病魔之久也。正气虚惫,脉如悬丝,而可拘以常乎?变通趋时,不得失也。先服钱许,口有津生,腹无烦满。乃色喜云,素所胶而不化者,今日发吾覆矣。敢以性命委重,惟兄所命耳。遂以
人参一两,
何首乌一两,煎成,入
生姜汁一钟。甫一剂而势减七八,再进而疟遂截。
给谏许霞城,悲郁之余,陡发寒热,腹中满闷。医者谓为外感风而内挟食也。余独以为不然。
举之无浮盛之象,按之无坚搏之形,安在其内伤外感乎?不过郁伤中气耳。以补中益气加
木香、
白蔻,十剂而复其居处之常。
别驾施笠泽,两足肿重,痛若虎啮,叫号彻于户外。自用四物汤加
槟榔、
木通、
牛膝、苡仁,数饮之,病不少杀。余曰,阴脉细矣,按之至骨则坚,未可竟以虚责也。况两膝如绯,拊之烙手,当以
黄柏五钱为君,
木通四钱为佐,
槟榔一钱为使,日进两剂,可使遄已。笠泽颔余言,遂遵服之。
十余剂后,竟安适如常矣。
文学朱文哉,遍体如虫螫,口舌糜烂,寅卯时必见二鬼执盘餐以献。向余恸哭曰,余年未满三十,高堂有垂白之亲,膝下无承欢之子,一旦抱 ,二鬼来侵,决无生理。倘邀如天之赐,得以不死,即今日之秦越人矣。遂叩头流血。诊其寸脉,乍大乍小,亦意其为祟矣。细察两关,弦滑且大,遂断定为痰饮之 。投滚痰丸一服,微有所下,而病患如故。更以小胃丹下痰及积,身痛减半,至明日而鬼亦不见矣。更以参、术煎汤送小胃丹,复下数行,病若失矣。
内侄陆文蔚之内,自上脘抵少腹奇痛欲绝,有以山栀、枳、朴为治者,痛反弥甚。余曰,脉诚数矣,独不察其沉则软乎?不第土惫,抑且火衰。六君子加姜、桂大剂饮之,痛且应手减矣。而原医者犹曰,是火证也,复以火助之,痛得劫而暂伏,未几将不可知已。文蔚鄙其言竟信余勿疑。调治一月,而康复如常。
门人薜昙孚之内,十五岁,腹痛异甚,面黄体瘦。幼科与之清热,女科与之通经疏气,大方与之补血养气,越一月而腹痛转剧。余察其皮肤甲错,左尺独数,是小肠有痈。今脉数,知脓已成,当以药溃之。与葵根一两,
皂角刺二钱,
陈皮三钱,两剂而脓血大下。更以太乙膏为丸,参、汤送,一月而愈。
光禄卿吴玄水夫人,腹满而痛,喘急不能食。或以中满治之,无效。余诊其脉,右尺偏大,皮肤甲错。余曰,此大肠痈也。先与黄 、
白术、
陈皮、
当归、
白芷托里,三日而脉始数,数则脓已熟矣。
用黄 、皂刺、
白芷、
穿山甲加葵根五钱,连投两剂而脓溃如注,昏晕不能支。即饮独参一两,更以八珍汤补养一月始康。
邑宰夏彝仲太夫人,年届八帙。因彝仲还任闽中,忧思成疾,忽发热头疼。诸医误作伤寒,夺其饮食,恣行发散。才一剂而汗出如洗,气促而喘,神昏而倦,业已治凶具矣。始问治于余,诊其脉,大而无力。余曰,即令进食而投参、 ,犹惧或失之;反夺其食而攻之,未遽绝者幸耳。用
人参、黄 各五钱,
白术三钱,橘、半各一钱五分,
甘草六分,
煨姜三钱。诸医皆曰,喘为气壅,参、入口,即不可救。余百口陈辨。赖许霞城至,力赞决之。甫一剂而喘汗瘥减。倍用参、术至一两,证愈七八,惟食未强耳。此火衰不能生土,加熟附二钱,
干姜一钱,服二月乃痊。
儒者吴君明,伤寒六日,谵狂笑语,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察其腹,不硬不痛。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严寒,宜与
桂枝汤。众皆咋舌云,谵狂为阳盛,
桂枝入口必死。余笑曰,汗多神昏,故有妄语。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既有谵语,而能察为表证者,百不得一也。向使病家狐疑,误行下剂,其不立毙者几希。
医者王月怀,伤寒五六日以来,下利日数十行,懊 目胀。一时名医共议以
山药、苡仁补之。
且曰,不服是药,泻将脱矣。余独曰,脉沉且数,按其腹便攒眉作楚,此协热自利,谓之旁流,非正粪也,当有燥屎。饮以承气汤,果得结粪数枚,利乃止,懊 乃定。
明经俞元济,背心一点痛,久而渐大。每用行气和血,绝不取效。余问之曰,遇天阴觉痛增否?
元济曰,天阴痛即甚。余曰,脉既滑而遇阴辄甚,其为湿痰无疑。以胃苓汤加
半夏三钱,数剂而不知痛所在矣。
刑部主政徐凌如,劳与怒并,遂汗出昏倦,语言错乱,危笃殆甚。迎余视之,脉滑而软,为气大虚而痰上涌,以补中益气汤加
半夏、
附子,四日而稍苏。更以六君子加姜汁、熟附,几两月而病乃却。
文学张方之,久忧暴惊,遂发颠妄。或补心神,或逐痰涎,均无裨也。求治于余。余曰,六脉结而有力,非大下其痰,无由痊也。先服宁志膏三日,遂以小胃丹下之。三月之内,服小胃丹数次,去痰积始尽。更以归脾、妙香加
牛黄、
龙骨为丸,剂毕而康。向使不与下之,或虽下之未必屡屡下之,以尽其痰,遂成痼疾矣。
邑侯张孟端夫人,忧愤交乘,食下辄噎,胸中隐隐痛。余诊曰,阳脉滑而阴脉搏,痰血互凝之象也。以二陈汤加归尾、
桃仁、
郁金、
五灵脂,连进四剂,证犹未衰。因思
人参与
五灵脂同剂,善于浚血。即以前剂入
人参二钱,倍用
五灵脂,再剂而血从大便出,十剂而噎止,弥月而竟安矣。
金元之之内患噎,胸腹有奇痛。以经阻故,诸医咸以瘀血处疗。余察其脉,细为气衰,沉为寒痼,反与攻血,岂非加霜于雪乎?况自上及下处处皆痛,明征非血矣。参、 、术各二钱,
木香、姜、桂各一钱,煎成,和醇酒进之。甫入口便快,半月而痛去如扫矣。自是岁服理中汤,数年弗辍。
顾淡之,劳神之后,躁热异甚,头角掣痛,时作时止。医者夺其食而与之解表,越四日而热不衰,议将攻里。余细视之,脉不浮紧,安得表耶?又不沉实,安得里耶?只有少阴大而无力,为劳神太过,乃虚烦类伤寒也。若禁其食,即益其疾耳。便以糜粥与之,且与大剂归脾汤,不十日安矣。
钱台石年近六帙,肢体不能转侧,昏倦不能语言,鼻窍不利,二便俱秘。是心肺俱虚,为类中风也。日伐其气,并攻其痰,已濒于危矣。比余诊之,六脉洪盛,按之搏指。此至虚有盛候,以形色验之灼然也。法当从证不从脉,补中为主,方可回生。举家惑于他言,两日不决。余曰,今日不进药,将为性命忧矣。若补之而病进,余独任其咎。乃以补中益气加
秦艽、
天麻、
竹沥、姜汁,再剂而神清,十日而转侧利便。珍摄半载,始获全愈。
大宗伯董玄宰少外家,吐血喘嗽,蒸热烦心。先与清火,继进补中,药饵杂投,竟无少效,而后乞治于余。余曰,两尺沉且坚,小腹按之即痛,此有下焦瘀血,法当以峻剂行之。若与平和之剂行血,则坚血不得行也。以四物汤加
郁金、
穿山甲、 虫、
大黄,武火煎服。一剂而黑血下二碗。
而痛犹未去。更与一服,又下三四碗而痛方止。遂以十全大补丸四斤,而康复如常。
文学顾明华,十年哮喘,遍治无功,始向余叩首乞哀,泪潸然下。余诊其两寸俱涩,余部俱实。
涩者痰凝之象,实者气壅之征。非吐利交行,则根深蒂固之痰,何能去耶?幸其恪遵余言,半载之间,吐者五次,下者七次,更以补中之剂加
鸡子、
秋石,期年而永绝其根。
王邃初,老于经商,患哮喘者二十年矣。偶值舟次谈及,问余尚可治否?余曰,年望六旬,困顿日久,恐不可治。姑与诊之,喜其脉尚有神,右寸浮滑,是风痰胶固于太阴之经。以
杏仁、
防风、甘、桔、
白芥子、
麻黄,连进三剂,而病状大减。因以丹溪治哮丸与之,仍日进六君子汤。喜其不畏药饵,连服无间,经岁而痊。
张远公,久嗽。得药如水,委命待尽。一日以他事晤谈,自谓必不可治,姑乞诊之。余曰,饥时胸中痛否?远公曰,大痛。视其上唇有白点,痛发则口角流涎,此虫啮其肺,故咳嗽耳。用
百部、
乌梅煎膏与服。居十日而痛如失,嗽竟止矣。令其家人从净桶中索之,得寸白虫数十条,自是永不复发。
上舍宋敬夫,心腹大痛,伛偻不可以仰。日与行气和血,无益也。余诊其左寸滑而急,视其气不能以息,偶得一咳,攒眉欲绝。此为心疝无疑。亟令其以酱姜进粥。乃取小
茴香、
川楝子、青
木香、广
木香、茱萸、
木通、玄胡索、归身、
青皮,一服而痛减,五日而安。
先兄念山,谪官浙江按察,郁怒之余又当炎暑,小便不通,气高而喘。以自知医,频服胃苓汤不效。余曰,六脉且大且结,乃气滞也。但以盐炒
枳壳八钱,
木通三钱,
生姜五大片,急火煎服。
一剂遂通,四剂霍然矣。
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八月初五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
人参三钱,官桂二钱。生公曰,尝闻痛无补法,骤补实所不敢,得无碍场期乎?余曰,第能信而服之,敢力保其无碍。若误投破气与寒凉,其碍也必矣。遂煎服之,不超时而痛减;续进一剂,痛竟止,而场事获峻。
陈邃玄令郎,年十六岁,发尽脱落,无一茎存者。其脉数而大。余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内经》之言也。揣其股髀间骨,果觉大痛。遂以还少丹加生地、
当归作丸,日服一两。兼进清胃汤。半载之间,发尽出矣。
孝廉俞彦直,肌肤灼热,神气昏闷,闻食即呕,强进即吐,困惫不能支。医者欲与温补,而众论挠之。彼告彦直云,必延李士材商之。比余至,按之热处在骨间,脉亦沉而搏,此伏火也。不敢徇情面而违至理。乃以
黄连一钱五分,山栀、
黄柏各一钱,
枳壳、
陈皮各二钱,
甘草五分,煎成入姜汁三匙。服之四剂而痊。更以六味丸加生脉散,调摄浃岁。
章仲舆令嫒,未出阁时,困于邪祟,终日谵妄。日与安神化痰祛邪辛香之剂,已无遗用,病不少间也。余曰,六脉忽大忽小,忽浮忽沉,确为祟象。内服八毒赤丸。外以帛紧拴两臂,复以二拇指相并扎定,以小艾炷于两介甲侧肉处灼之。甫十壮而乞哀愿去。更与四壮,旦日复报七壮,而祟遂绝矣。
鞠上舍,有所抑郁,蒸热如焚,引饮不休。奄奄床褥,喃喃呓语。每言户外事,历历如见。始则指为伤寒,继则疑为鬼祟。药饵日投,病且日进,方来乞治于余。诊得肝脉浮濡,肺脉沉数。余曰,木性虽浮,肝则藏血藏魂,而隶于下焦,脉当沉长而弦。金性虽沉,肺则主气藏魄,而居乎至高,脉当浮短而涩。肺燥而失其相傅之权,则肝为将军之官,无所畏制,遂飞扬而上越,不能自藏其魂耳。尝闻魄强者魂安,今魄弱而魂不肯退藏,乃逐虚阳而放荡,此名离魂。魂既离矣,则出入无时,故户外事皆能闻且见也。当急救肺金之燥,使金气足而肝木有制,则归魂不难耳。因以清燥汤加减,
人参、黄 、
天冬、
麦冬、
五味子、
当归以润肺养气,芍药、枣仁、
栀子、
甘草以摄肝归魂,
橘红、
沉香使九天之阳下降,
升麻、
柴胡使九地之阴上升。两剂而呓语顿止,十剂而烦渴皆除。摄治一月,而病魔永遁。
燕都王湛六兄,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诊得促脉,或十四五至得一止,或十七八至得一止。
余谓其原医者曰,法在不治。而医者争之曰,此非代脉,不过促耳,何先生之轻命耶?余曰∶是真元败坏,阴阳交穷,而促脉呈形,与稽留凝泣而见促者,不相侔也。医者,唯唯。居一月而果殁。
善化令黄桂岩,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原医云五脏之气不至,法当旦夕死。
余曰,古人谓痛甚者脉多代。周梅屋云∶“少得代脉者死,老得代脉者生。”今桂岩春秋高矣,而胸腹负痛,虽有代脉,安足虑乎?果越两旬而桂岩起矣。故欲穷脉之变者,非博学人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