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草)大泻心火实热
黄连(专入心。兼入肠胃脾)。大苦大寒。据书所载治功。备极表着。且以别录中有浓肠胃一语。互为传播。以至于今。谬尤莫辟。贻害无穷。讵知
黄连止属泻心之品。除湿之味。(好古曰。
黄连苦燥。苦入心。火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即云肠 能止。口干能除。痞满腹痛能消。痈疽疮疡能愈。肝虚能镇。与夫妇人阴蚀。小儿疳积。并火眼赤痛。吐血衄血诸毒等症。无不由此调治。亦何莫不因湿热火退而言。岂于湿除火退之外。尚有治效之着哉!(元素曰。
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朱震亨曰。下痢胃口热噤口者。用
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刘完素曰。古方以
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
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能泻痢。故治痢以之为君。杲曰。凡眼暴发赤肿痛不可忍者。宜
黄连当归以酒浸煎之。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
黄连枳实。)况此性禀纯阴。在人肠胃素浓。挟有燥湿火热。服之过多。尚有偏性为害。而致胃阳顿绝。生气澌灭。(宗 曰。今人多用
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罔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时珍曰。
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秦观与乔希圣论
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
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
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矧有脾阳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为常服者乎?今人一见火炽。不论是寒是热。是虚是实。辄以取投。以致偏胜贻患。暗受夭折。殊堪叹惜。(时珍曰。
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
黄连木香。姜连散用
干姜黄连。变通散用
黄连茱萸。
姜黄散用
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
黄连。治伏暑用酒煮
黄连。治下血用
黄连大蒜。治肝火用
黄连茱萸。治口疮用
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热互用之意。而无偏胜之害。汪昂曰。
黄连泻心火。佐以
龙胆泻肝胆火。
白芍泻脾火。
石膏泻胃火。
知母泻肾火。
黄柏泻膀胱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肺火。
栀子佐之。泻大肠火。
黄连佐之。
柴胡泻肝胆火。
黄连佐之。泻三焦火。
黄芩佐之。绣按
柴胡。止就肝胆邪郁而言。若内实火用此。愈增其害矣。不可不知。)出四川。瘦小状类鹰爪。连爪连珠者良。姜汁炒。(心火生用。虚火醋炒用。胆火猪
胆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或童便炒。食积火
黄土炒。湿热在气分
吴茱萸汤炒。在血分
干漆水炒。眼赤人乳炒。)
黄芩龙骨为使。恶
菊花玄参僵蚕白藓皮。畏
款冬花牛膝。忌
猪肉。(亦有不忌者。如脏连丸
黄连猪肚丸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