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症

疟一日一发者,其邪浅,两日一发者,其邪深;三日一发者,名三阴疟,流连难愈。其邪原伏少阳,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作,息则病止。其邪仍伏,本经寒热之来,必应期而至。若寒热模糊,来势混而难分,此邪气重而正气怯。若寒热相等作,止有时斯,邪气轻而正气不甚,虚兹拟方先从正气未虚者商治。 神曲二三钱  黄芩一二钱  青皮八分法夏曲二三钱  青蒿二三钱  甘草八分 春冬加姜枣,夏秋加莲叶(久疟与冬月皆去青蒿柴胡)。 寒多加草果桂枝。热多加知母石膏(凡发热无汗最忌石膏,慎之。又有汗忌丹皮,无汗忌白芍,均不可不知)。渴加花粉、麦冬(去二曲)。痰多加瓜蒌、夏曲改用半夏。夜热加丹皮、地骨(去二曲)。夏日湿盛加滑石茵陈。不渴寒多加苍术,兼暑热加滑石黄连。秋燥(去二曲、青皮、芩)加桑白皮地骨皮麦冬、杷叶、或鲜芦根冬瓜皮、梨皮。若正气虚者(拟方不合用)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又单寒无热宜用附子理中汤加柴胡。单热无寒宜用白虎汤少加桂枝。 此症发于夏秋者,暑湿为患者居多,暑必夹湿,当分暑与湿何者为重?暑热重者疟来者必热重而寒微,唇舌必绛赤烦渴而喜凉饮,饮多无痞满之患,当宗桂枝白虎汤法及六一散加入辛凉之品治之(凉如麦冬竹叶、莲叶类,辛如青蒿香薷类)。湿邪重者,疟来时虽则热势蒸燔,舌必有黏腻之苔,渴喜暖汤,胸脘觉痞胀呕恶,当宗藿香正气散及二陈汤去甘草加北杏仁白蔻仁、生姜之类治之。 凡首列拟方原为轻症,投剂更有偏于寒者,主以大剂姜、桂、附。偏于热者主以大剂石膏、芩、连。王太仆云;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六味是益阴和阳法,脉与症确阳胜于阴而后用此阴药,方无胎累,慎之)。 倘间日一发者,非疟期日,不宜用表药,祛邪亦不宜蔽固其邪。有湿者去湿,有热者清热,有滞者行滞,总以疏荡其邪为主。若气血虚者当佐以扶元。至期日然后用表药,以祛邪外出。服药宜早三个时许。三阴疟之治法亦然。期前后两日亦但当扶正,至期日然后少佐表药以祛邪,即春夏令主升泄柴胡亦当少佐。凡久病必入络须用当归桃仁,少佐红花(上三味活络血下三味疏经气)草果桂枝柴胡,自能透邪外出。 兹拟因暑热成间日疟者立一法治(其余各因可推)。 间日疟期前一日后一日服方(剂宜轻小)。 神曲一钱半  夏曲一钱半 陈皮三分甘草三分  生扁豆三钱,不打 加鲜莲叶三钱,切碎,同煎。 热加鲜竹茹。渴加麦冬芦根。湿加茵陈。食滞加谷麦芽。虚加参术。寒加生姜煨姜。有痰倍夏曲。 疟期日即用上初拟治疟六味原方,并参所列加减法治之。体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阴疟,余每用补中益气汤与何人饮法加减治之,疟期前后两日治法专主扶正。 三阴疟期前两日后两日服方(亦宜轻剂)。 党参三钱  首乌一钱,制  神曲七分,炒  陈皮四分)  当归一钱 加生姜一二斤(有痰加半夏脾虚加白术大枣或更佐人参)。 三阴疟期日服方(早三个时服或五更服亦佳)。 人参随用  白术椙?? 桃仁八分  柴胡八分  黄耆二钱  首乌三钱  红花二分 黄芩八分  当归二钱  桂枝八分  草果八分  青皮五分 加生姜二片,大枣三枚煎(方中如用党参宜四五钱,丽参二三钱,人参,酌用之,)。 凡方中用人参,如野山土木、关东吉林、高丽、防党、潞党,须因人因症用之其分量轻重亦然。即凡方药中之轻重皆然。如原方服不知则分钱倍用(此三阴疟方宜于温补药中分钱倍用)。倘轻症与幼科其分钱或减半用之。 热多者加柴胡黄芩(参、耆、术、归、桂、草果略减少)。寒多者加桂枝草果。单寒无热者柴芩不用(少壮者此法多效,老弱者当遵下列高鼓峰法)。 高鼓峰先生云三阴大疟最难治,余于岁月未久者,用参汤下二妙丸(橘红半夏二味,神曲和丸),服至半月一月自愈。如年深月久虺羸不堪者大剂,养营汤吞八味丸,仍于汤中加附子一钱,十贴必除(久疟用补中益气不效,必须遵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