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饮(《和剂方》)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
一方加
黄连四两,用姜汁同炒,令老黄色,名
黄连香薷饮。
浓朴(去皮,姜汁炙熟,半斤)
白扁豆(微炒,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钟,入酒少许,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热则作泻。
香薷须陈者佳。
缩脾饮(《和剂方》)消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
缩
砂仁(四两) 干葛(二两)
白扁豆(二两)
乌梅肉
草果(炒,去皮)
甘草(炙。各四两)
一方无干葛,有
干姜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大碗,煎七分,以水沉冷服。
加味五苓散(《
济生方》)治伏暑、热二气,及冒湿泄泻注下,或烦,或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
泽泻 猪苓(去皮)
白术(各一两) 官桂(不见火)
车前子(各半两)
生脉汤 生津止渴。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上锉。水煎服。
人参白虎汤(徐同知方)治伏暑发渴,呕吐,身热,脉虚,自汗。
人参(一钱半)
知母(二钱)
石膏(半两)
甘草(炙,一钱)
上咀。入
粳米一合,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热服。如伏暑,作寒热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热后,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气在脾不觉散,令日晡作寒惨,壮热,浑身洒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
大顺散(《和剂方》)治胃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下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三斤)
干姜 杏仁(去皮尖,炒)
肉桂(去皮。各六两四钱)
上先将
甘草用白砂蜜炒,及八分黄熟,次入
干姜同炒,却入
杏仁,候
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筛净后,入
肉桂一处捣罗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如烦躁,井华水调下,不拘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可。
十味
香薷饮(《百一选方》。)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去芦)
陈皮(去白)
白术 黄 (去芦)
白扁豆(炒,去壳)
甘草(炙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
清暑益气汤(东垣方)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减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下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
苍术(米泔制)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 神曲 陈皮 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酒柏
麦门冬 当归(各三分)
葛根(三分)
五味子(九粒)
青皮(二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钟,煎至一钟,去渣,大温服,食远。
益元散(即天水散,又名六一散)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又淡能渗湿,故利小便而散湿热也。
滑石(六两,桂府者为效,非桂府则不为佳)
甘草(微炒,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蜜少许,热汤、冷水任下。如欲发汗,以
葱白、豆豉汤调下。
桂苓甘露散 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泻利。
白术 茯苓(去皮)
甘草(炙)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官桂(半两)
人参(去芦)
藿香(各半两)
滑石(一两)
木香(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下。新汲水、姜汤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