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各有提纲,则应用各有方法。如太阳之提纲主表,法当汗解,而表有虚实之不同,故立
桂枝、
麻黄二法。阳明提纲主胃实,法当下解,而实亦有微甚,故分大、小承气。少阳提纲有口苦、咽干、目眩之症,法当清火,而火有虚实∶若邪在半表,则制小
柴胡以解虚火之游行,大
柴胡以解相火之热结,此治少阳寒热往来之二法;若邪入心腹之半里,则有
半夏、泻心、
黄连、
黄芩等剂。叔和搜采仲景旧论,录其对症真方,提防世急,于少阳太阴二经,不录一方,因不知少阳证,故不知少阳方耳。
小
柴胡汤∶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半夏 姜 枣
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少阳之气游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开 。血弱气虚,腠理开发,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正分争,故往来寒热。与
伤寒头疼发热而脉弦细、中风两无关者,皆是虚火游行于半表。故取
柴胡之轻清微苦微寒者,以解表邪,即以
人参之微甘微温者,预补其正气,使里气和而外邪勿得入也。
其口苦、咽干、目眩、目赤、头汗、心烦、舌苔等症,皆虚火游行于半里。故用
黄芩之苦寒以清之,即用甘、枣之甘以缓之,亦以提防三阴之受邪也。太阳伤寒则呕逆,中风则干呕。此欲呕者,邪正相搏于半里,故欲呕而不逆。胁居一身之半,为少阳之枢,邪结于胁,则枢机不利,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也。引用姜、半之辛散,一以佐柴、芩而逐邪,一以行甘、枣之泥滞,可以止呕者,即可以泄满矣。夫邪在半表,势已向里,未有定居,故有或为之证,所以方有加减,药无定品之可拘也。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
半夏、
人参,恐其助烦也。若烦而呕者,则
人参可去,而
半夏不得不用矣。加栝蒌实者,取其苦寒降火而除烦也。若渴者,是元气不足而津液不生,去
半夏之辛温,再加
人参以益气而生津液,更加栝蒌根之苦寒者,以升阴液而上滋也。若腹中痛者,虽相火为患,恐
黄芩之苦,转属于太阴,故易芍药之酸以泻木。若邪结于胁下而痞硬者,去
大枣之甘能助满,加
牡蛎之咸以软坚也。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为小逆,恐
黄芩之寒转属于少阴,故易
茯苓之淡渗而利水。若内不渴而外微热者,是里气未伤,而表邪未解,不可补中,故去
人参,加
桂枝之辛散,温覆而取其微汗。若咳者,是相火迫肺,不可益气,故去
人参,所谓肺热还伤肺者此也。凡发热而咳者重在表,故
小青龙于麻、桂、
细辛中加
干姜、五味。此往来寒热而咳者,重在里,故并去姜、枣之和营卫者,而加
干姜之苦辛,以从治相火上逆之邪,五味之酸,以收肺金之气也。合而观之,但顾邪气之散,而正气无伤,此制小
柴胡之意欤!是方也,与
桂枝汤相仿。而
柴胡之解表,逊于
桂枝;
黄芩之清里,重于芍药;姜、枣、
甘草,微行辛甘发散之常;而
人参甘温,已示虚火可补之义。
且去滓再煎之法,又与他剂不同。粗工恐其闭住邪气,妄用柴、芩而屏绝
人参,所以夹虚之症,不能奏功,反以速毙也。按,本方七味,
柴胡主表邪不解,
甘草主里气不调,五物皆在进退之列。本方若去
甘草,便名大
柴胡;若去
柴胡,便名泻心、
黄芩、
黄连等汤矣。前辈皆推
柴胡为主治,卢氏又以
柴胡三生半冬配
半夏为主治,皆未审本方加减之义耳。本方为脾家虚热、四时疟疾之圣药,余义详少阳病解制方大法。
大
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芍药
枳实 姜枣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十余日结热在里,心下痞硬,呕吐下利,复往来寒热;或妄下后,
柴胡证仍在,与小
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皆少阳半表里气分之症。此方是治三焦无形之热邪,非治胃腑有形之实邪也。其心下急烦痞硬,是病在胃口,而不在胃中,结热在里,不是结实在胃。因不属有形,故十余日复能往来寒热,若结实在胃,则蒸蒸而发热,不复知有寒矣。因往来寒热,故倍
生姜,佐
柴胡以解表∶结热在里,故去参、甘,加枳、芍以破结。条中并不言及大便硬,而且有下利症,仲景不用
大黄之意晓然。后人因有下之二字,妄加
大黄以伤胃气。非大谬乎?妄作伤寒书者,总不知凭脉辨症以用药,专以并合仲景方为得意。如加
甘草于大承气中,而名三一承气,加柴、芩、芍药于承气中,而名六一顺气,以为可以代三承气、大
柴胡、大陷胸等汤。竟不审仲景方分大小,药分表里,设方命剂,当因病患病机变迁轻重耳。岂圣贤之立方不精也,须尔辈更改乎?大小
柴胡,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大
柴胡主降气,小
柴胡主调气。调气无定法,故小
柴胡除
柴胡、
甘草外,皆可进退;降气有定局,故大
柴胡无加减法。后人每方俱有加减,岂知方者哉!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 桂枝 干姜 黄芩 甘草 牡蛎 栝蒌根
伤寒五六日,发汗不解,尚在太阳界,反下之,胸胁满微结,是系在少阳矣。此微结与阳微结不同∶阳微结对纯阴结言,是指结实在胃;此微结对大结胸言,是指胸胁痞硬。小便不利者,因下后下焦津液不足也。头为三阳之会,阳气不得降,故但头汗出;半表半里之寒邪未解,上下二焦之邪热已甚,故往来寒热心烦耳。此方全从
柴胡加减。心烦不呕不渴,故去
半夏之辛温,加栝蒌根以生津。胸胁满而微结,故减
大枣之甘满,加
牡蛎之咸以软之。小便不利而心下不悸,是无水可利,故不去
黄芩,不加
茯苓。虽渴而太阳之余邪不解,故不用参而加桂。
生姜之辛,易
干姜之温苦,所以散胸胁之满结也。初服烦即微者,
黄芩、栝蒌之效;继服汗出周身,内外全愈者,姜桂之功。小
柴胡加减之妙,若无定法,而实有定局矣。更其名曰
柴胡桂枝干姜,以
柴胡证具,而太阳之表犹未解,里已微结,须此
桂枝解表,
干姜解结,以佐
柴胡之不及耳。
柴胡桂枝汤∶
柴胡 桂枝 人参 甘草 半夏 黄芩 芍药
大枣 生姜
柴胡二汤,皆调和表里之剂。
桂枝汤重解表,而微兼清里;
柴胡汤重和里,而微兼散表。此伤寒六七日,正寒热当退之时,尚见发热恶寒诸表症,更兼心下支结诸里症,表里不解,法当双解之。然恶寒微,则发热亦微可知;支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痛可知。微呕心下亦微结,故谓之支结。表症虽不去而已轻,里症虽已见而未甚,此太阳少阳并病之轻者。故取
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尽之邪;取
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结。凡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当去
人参。此以六七日来邪虽不解,而正气已虚,故用
人参以和之也。外症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
柴胡冠
桂枝之前,为双解两阳之轻剂。
柴胡加
龙骨牡蛎汤∶
柴胡 人参 黄芩 半夏 生姜 龙骨 牡蛎 桂枝 铅丹 茯苓 大黄 大枣
伤寒八九日不解,阳盛阴虚,下之应不为过,而变症蜂起者,是未讲于调胃承气之法,而下之不得其术也。
胸满而烦,小便不利,三阳皆有是症。而惊是木邪犯心,谵语是热邪入胃。一身尽重,是病在阳明而无气以动也;不可转侧,是关少阳而枢机不利也。此为少阳阳明并病。故取小
柴胡之半,以转少阳之枢;辅
大黄之勇,以开阳明之 。满者忌甘,故去
甘草∶小便不利,故加
茯苓。惊者须重以镇怯,铅禀于金之体,受癸水之气,能清上焦无形之烦满,中焦有形之热结,炼而成丹,不特入心而安神,且以入肝而滋血矣。
龙骨重能镇惊而平木,蛎体坚不可破,其性守而不移,不特静可以镇惊,而寒可以除烦热。且咸能润下,佐
茯苓以利水,又能软坚,佐
大黄以清胃也。
半夏引阳入阴,能治目不瞑,亦安神之品,故少用为佐。
人参能通血脉,
桂枝能行营气,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在所必须,故虽胸满谵语而不去也。此于
柴胡方加味而取龙蛎名之者,亦以血气之属,同类相求耳。
黄连汤∶
黄连 人参 甘草 桂枝 干姜 半夏 大枣
伤寒表不发热,而胸中有热,是其人未伤寒时素有蓄热也。热在胸中,必上形头面,故寒邪不得上干∶上焦实,必中气虚,故寒邪得从胁而入胃。《内经》云∶“中于胁则入少阳”,此类是已。凡邪在少阳,法当
柴胡主治。此不往来寒热,病不在半表,则
柴胡不中与之。胸中为君主之宫城,故用
半夏泻心加减。胸中之热不得降,故炎上而欲呕;胃因邪气之不散,故腹中痛也。用
黄连泻心胸之热,姜、桂祛胃中之寒,甘、枣缓腹中之痛,
半夏除呕,
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所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仍不离少阳和解之治法耳。此症在太阴、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
黄芩汤∶
黄芩 芍药
甘草 大枣
太阳阳明合病,是寒邪初入阳明之经,胃家未实,移寒于脾,故自下利,此阴盛阳虚,与
葛根汤辛甘发散以维阳也。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陷入少阳之里,胆火肆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此阳盛阴虚,与
黄芩汤苦甘相淆以存阴也。凡太、少合病,邪在半表者,法当从
柴胡桂枝加减。此则热淫于内,不须更顾表邪,故用
黄芩以泄大肠之热,配芍药以补太阴之虚,用甘、枣以调中州之气。虽非胃实,亦非胃虚,故不必
人参以补中也。若呕是上焦之邪未散,故仍加姜、夏。此
柴胡桂枝汤去
柴桂人参方也。凡两阳之表病,用两阳之表药;两阳之半表病,用两阳之半表药。此两阳之里病,用两阳之里药。逐条细审,若合符节。然凡正气稍虚,表虽在而预固其里,邪气正盛,虽下利而不须补中,此又当着眼处。《内经·热病论》云∶“太阳主气,阳明主肉,少阳主胆。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冬不藏精,则精不化气,故先气病,次及肉之病而及胆,仍自外之内。此病本虽因于内,而病因为伤于寒,故一病两名耳。
胆汁最苦最寒,乃相火中之真味。火旺之水亏,
胆汁上溢而口苦,故用芩、连之品以滋
胆汁而清相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