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头痛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者,所谓真正头痛也。此病一时暴发,法在不救,盖邪入脑髓而不得出也。虽然邪在脑,不比邪犯心与犯五脏也,苟治之得法,亦有生者。我今传一奇方以救世,名为救脑汤∶
辛夷(三钱)
川芎(一两)
细辛(一钱)
当归(一两)
蔓荆子(二钱)水煎服。一剂而痛即止。
细辛、蔓荆治头痛之药也,然不能直入于脑,得
辛夷之导引则入之矣。但三味皆耗气之味,同
川芎用之,虽亦得愈头痛,然而过于辛散,邪气散而真气亦散矣,故又加入
当归之补气补血,则气血周通于一身,邪自不能独留于头上矣,有不顿愈者乎。
此症用护首汤亦效。
川芎(五钱)
当归(一两)
白芷 郁李仁 天花粉(各三钱)
蔓荆子(一钱)水煎服。一剂效。
人有头痛如破,走来走去无一定之位者,此饮酒之后,当风而卧,风邪乘酒气之出入而中之也。酒气既散,而风邪不去,遂留于太阳之经。太阳本上于头,而头为诸阳之首,阳邪与阳气相战,故往来于经络之间而作痛也。病既得之于酒,治法似宜兼治酒矣,不知用解酒之药必致转耗真气,而头痛愈不能效,不若直治风邪能奏效之速也。方用救破汤∶
川芎(一两)
细辛(一钱)
白芷(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痛止,不必再剂也。
盖
川芎最止头痛,非用
细辛则不能直上于巅顶,非用
白芷则不能尽解其邪气,而遍达于经络也。虽如 本他药,未尝不可止痛,然而大伤元气,终逊
川芎散中有补之为得也。
此症亦可用芷桂
川芎汤∶
川芎(一两)
白芷(三钱)
桂枝(三分)水煎服。一剂即止痛。
人有头疼不十分重,遇劳、遇寒、遇热皆发,倘加色欲,则头岑岑而欲卧矣。此乃少年之时,不慎酒色,又加气恼而得之者也。人皆以头痛之药治之而不愈者何也?盖此病得之肾劳,无肾水以润肝,则肝木之气燥,木中龙雷之火,时时冲击一身,而上升于巅顶,故头痛而且晕也。治法宜大补其肾中之水,而少益以补火之品,使水足以制火,而火可归源,自然下引而入于肾宫。火有水养,则龙雷之火安然居肾,不再上升而为头痛也。方用八味
地黄汤加减用之。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山药(五钱)
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钱)
川芎(一两)
肉桂(一钱)水煎服。二剂而头轻,十剂而全愈。然后去
川芎而加
白芍、
当归各五钱,再服二十剂,永不再发矣。
盖六味汤为补精之圣药,
肉桂为引火归经之神品,
川芎治头痛之灵丹,合而用之,所以奏功如响。惟是头痛在上焦,补肾中之水火在下焦也,何以治下而上愈?且
川芎乃阳药也,何以入之至阴之中,偏能取效耶?不知脑髓与肾水原自相通,补肾而肾之气由河车而直入于脑未尝相格也。
川芎虽是阳药,然能补血而走于巅顶,既可上于巅顶,独不可入于脑内乎。
况加之
肉桂,以助命门之火,同气相合,故能同群共济,使宿疾老邪尽行祛散。而肾中水火,又复既济,何至有再冲上焦之患乎。十剂之后,不再用
川芎者,头痛既痊,不可再用以耗真气。故改用
白芍、
当归,肾肝同治,使木气无干燥之忧,而龙雷之火,且永藏于肾宅,尤善后之妙法。倘倦服药汤,改汤为丸,未为不可也。
此症用五德饮亦佳。
熟地(二两)
麦冬 玄参(各一两)
川芎(五钱)
肉桂(三分)水煎服。一剂而火降,二剂而痛止,连服一月,永不再发。
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病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致半边头痛也。其病有时重有时轻,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痛至岁久,则眼必缩小,十年之后,必至坏目,而不可救药矣。治法急宜解其肝胆之郁气。虽风入于少阳之胆,似乎解郁宜解其胆,然而胆与肝为表里,治胆者必须治肝。况郁气先伤肝而后伤胆,肝舒而胆亦舒也。方用散偏汤∶
白芍(五钱)
川芎(一两)
郁李仁(一钱)
柴胡(一钱)
白芥子(三钱)
香附(二钱)
甘草(一钱) 白水煎服。毋论左右头疼,一剂即止痛,不必多服。
夫
川芎止头痛者也,然而
川芎不单止头痛,同
白芍用之,尤能平肝之气,以生肝之血。
肝之血生,而
胆汁亦生,无干燥之苦,而后
郁李仁、
白芷用之,自能上助
川芎,以散头风矣。况又益之
柴胡、
香附以开郁,
白芥子以消痰,
甘草以调和其滞气,则肝胆尽舒而风于何藏?故头痛顿除也。惟是一二剂之后,不可多用者,头痛既久,不独肝胆血虚,而五脏六腑之阴阳尽虚也。若单治胆肝以舒郁,未免销铄真阴,风虽出于骨髓之外,未必不因劳因感而风又入于骨髓之中。故以前方奏功之后,必须改用补气补血之剂,如八珍汤者治之,以为善后之策也。
此症亦可用半解汤∶
白芍(一两)
柴胡(二钱)
当归(三钱)
川芎(五钱)
甘草(一钱)
蔓荆子(一钱)
半夏(一钱)水煎服。
人有遇春而头痛者,昼夜不得休息,昏闷之极,恶风恶寒,不喜饮食,人以为中伤寒风之故,而不知非也。《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凡有邪在头者,发汗以散表邪,则头痛可愈。今因气微而不能上升,是无表邪也,无邪而发汗,则虚其虚矣,而清阳之气益难上升,气既不升,则阳虚而势难外卫,故恶风寒。气弱而力难中消,故憎饮食耳。治法补其阳气,则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内无所怯,而外亦自固也。方用升清固外汤∶
黄 (三钱)
人参(二钱) 炙
甘草(五分)
白术(三钱)
陈皮(三分)
当归(二钱)
白芍(五钱)
柴胡水煎服。一剂而痛减,再剂而病愈。
此方即补中益气之变方,去
升麻而用
柴胡者,以
柴胡入肝,提其木气也。木主春,升木以应春气,使不陷于肝中,自然清气上升。况参、 、归、芍无非补肝气之药,气旺而上荣外固,又何头痛之不愈哉。
此症亦可用升阳汤∶
人参 蔓荆子(各一钱)
半夏(一钱) 黄 (二钱)
白术(五钱)
甘草(五分)
白芍 川芎(各三钱
升麻(六分)
白芷(三分)水煎服。四剂愈。
人患头痛,虽盛暑大热之时,必以帕蒙其首,而头痛少止,苟去其帕,少受风寒,其痛即发,而不可忍,人以为风寒已入于脑,谁知乃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头而然?夫脑受风寒,药饵上治甚难,用祛风散寒之药,益伤气血,而头愈痛。古人有用生
莱菔汁以灌鼻者,因鼻窍通脑,
莱菔善开窍而厘清浊,故用之而可愈头风,然又不若佐以
生姜自然汁为更胜也,盖
莱菔祛脑中之风,是其所长,不能祛脑中之寒,二物同用,则姜得
莱菔而并可祛风,
莱菔得姜而兼可祛寒也。其法用生
莱菔汁十分之七,
生姜汁十分之三和匀,令病患口含凉水仰卧,以二汁匙挑灌鼻中,至不能忍而止,必眼泪口涎齐出,其痛立止也。痛止后,用四物汤加
羌活、 本、
甘草数剂调理,断不再发。此等治法,实法之至巧者。
此症亦可用爽气丹∶
人参(三钱)
白术 甘草 黄
当归 茯苓 川芎(各一钱)
防风 荆芥(各五分)
半夏(八水煎服。服一月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