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曰:“夏伤于暑,秋为□(病去丙换皆)疟①”。又曰:“先寒后热者,名曰寒疟。先热后寒者,名曰温疟。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②”、丹溪曰:有暑疟、有风疟、有温疟、有痰疟、有食疟……邪在气分,则发之早;邪在血分,则发之晚。…又有缠绵不休,邪气伏藏胁肋,结为□(病去丙换征)块者,谓之疟母。
①□:jie1(音皆)。□疟:疟的总称.夜病为□,昼病为疟。
②瘅:dan4(音旦)。
疟脉自弦,弦而数者多热。弦而迟者多寒。弦短者伤食。弦滑者多痰。微则为虚,代散者危。
凡症发时,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脉弦,多风疟,小
柴胡汤。疟发时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脉弦数者,多阳疟,清脾饮。疟发时先热后寒者,多温疟,
石膏知母汤加
桂枝。疟发时独热无寒名瘅疟,当责之暑,
香薷饮加
茯苓,或
柴胡石膏知母汤亦可。疟发时独寒无热脉迟者,名牡疟,当责之寒,
蜀漆散。疟发时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者,名湿疟,柴平汤。……因感疫疠之气,发时乍寒乍热、一身沉重,名瘴疟,平胃散加
藿香、
石菖蒲、
生姜。疟疾痰多胸满,发时昏乱谵语,脉弦滑者,名痰疟,二陈汤加
常山、
草果、
黄芩、
柴胡。疟疾胸膈不宽、恶闻食气者,食疟也,清脾饮加山查、
神曲、
麦芽。疟疾积滞胸满、热多寒少、大便燥实者,大
柴胡汤下之。……疟疾微劳不任,经年不瘥,前后复发者,名劳疟,小
柴胡汤去
半夏加
天花粉。夜疟宜用血药,引出阳分而散,
川芎、
当归、
红花、
苍术、
白芷、
黄柏、
甘草,水煎露一宿服。疟母用醋炙
鳖甲、
三棱、
莪术、
木香、
香附、海石、
青皮、
桃仁、
红花、
神曲、
麦芽,醋为丸,滚汤下。截疟用
常山、
草果、
槟榔、
知母各一钱,热酒一盅,水煎后,漫露一宿,五更温服。
小
柴胡汤见7页
清脾饮
清脾饮柴(胡)(黄)芩,
甘草厚(朴)青(皮)(茯)苓,半(夏)(白)术并
草果,痰食疟相应。
石膏知母汤见15页
香薷饮见21页
柴胡石膏知母汤
即小
柴胡汤合
石膏知母汤
蜀漆散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
浆水服半钱。
柴平汤
即小
柴胡汤合平胃散
二陈汤见7页
平胃散见8页
大
柴胡汤见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