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泄,米谷不化而完出是也。
□
〔《素》〕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阴阳应象论 王注云∶热气在下则谷不化,故飧泄。东垣云∶清气在下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
升麻、
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气之升,不令下陷为飧泄也。)
□
〔罗〕《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入胃中,则为肠风飧泄。夫脾胃,土也,气冲和以化为事。
今清气下降而不升,则风邪久而干胃,是
木贼土也。故冲和之气不能化而令物完出,所以谓之飧泄。或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法当下者举之而消克之也。以加减
木香散主之。
木香 良姜
升麻 槟榔 人参(各二钱半) 肉
豆蔻(煨)
吴茱萸(泡)
干姜(炮。各五分)
神曲(炒,二钱)
陈皮(五分)
砂仁(五分)
上十一味,为细末。每服四钱,水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宜加
白术。
□
〔河〕
白术汤 治飧泄,风冷入中,泄利不止,脉虚而细,日夜数行,口干,腹痛不已。
浓朴(姜制)
当归(去苗)
龙骨(各五钱)
白术(一两)
艾叶(半钱,炒熟)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
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渣,空心温服。
□
〔垣〕凡泄则米谷不化,谓之飧泄。是清气在下,乃胃气不升。上古圣人皆以升浮药扶持胃气,一服而愈,知病在中焦脾胃也。《
脉诀》曰∶湿多成五泄。湿者,胃之别名也。病本在胃,真气弱,真气者,谷气也,不能克化饮食,乃湿盛故也,以此论之,正以脾胃之弱故也。初病夺食,或绝不食,一二日使胃气日胜,泄不作也。今已成大泄矣。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下焦如渎。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唯虚症不宜,此论其病得之于胃气下流,清气不升,阳道不行,宜升宜举,不宜利小便。《
灵枢》云∶头有疾,取之足,谓阳病在阴也;足有疾,取之上,谓阴病在阳也。经曰∶阳病在阴,阴病在阳,此之谓也。中有疾,傍取之。傍者,少阳甲胆是也。中者,脾胃也。脾胃有疾,取之足少阳。甲胆者,甲风是也,东方春也,胃中谷气者,便是风化也。作一体而认,故曰胃中湿胜而成泄泻,宜助甲胆风胜以克之,又是升阳助清气上行之法也。又一说中焦元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亦缘胃气不升,故令甲气上行。又云∶风胜湿也。大抵此症本胃气弱不能化食,夺食则一日而可止。夫夺食之理,为胃弱不能克化,食则为泄。如食不下,何以作泄?更当以药滋养元气,令和候泄止,渐与食,胃胜则安矣。若食不化者,于升阳风药内,加炒曲同煎。兼食入顿至心头者,胃之上口也,必口沃沫,或食入反出,皆胃土停寒。其右手关脉中弦,按之洪缓,是风热湿相合,谷气不行,清气不升,为弦脉之寒所隔,故不下也。曲之热亦能去之。若翻胃者,更加
半夏、
生姜入于风药内同煎。夺食少食,欲使胃气强盛也。若药剂大则胃不胜药,泄亦不止,当渐渐与之。今病既久,已至衰弱,当以常法治之,不可多服饵也。人之肉如地之土,岂可人而无肉,故肉消尽则死矣。消瘦人有必死者八∶《内经》有七,《外经》有一。又病肌肉去尽勿治之,天命也。如肌肉不至瘦尽,当急疗之。宜先夺食而益胃气,便与升阳先助真气,次用风药胜湿,以助升腾之气,病可已矣。余皆勿论,此治之上法也。(治用升阳除湿汤之类是也。)
□
〔罗〕加减
木香散。(方见正条。)
□
〔仲〕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见伤寒。)
□
〔河〕
白术散 治飧泄脉细。(方见上条。)
□
〔垣〕治泄痢飧泄,身热脉弦,腹痛而渴,及头痛微汗,宜
防风芍药汤。
防风 芍药
黄芩(各等分)
上粗末。每服半两或一两,水二盏,煎至一半,温服。
□
〔梅〕治水谷痢久不瘥。浓朴三两,
黄连三两,锉细,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服。
□
〔《素》〕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生气通天论)久风为飧泄。(全文见诊法。)久风入中,为肠风飧泄。(风论)
上久风入中为飧泄。经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此久风入中为飧泄之义同也。
洁古云∶大渴饮水,多因致水谷一时下者,宜灸大椎三五壮;或用
车前子、
雷丸、
白术、
茯苓及五苓散等药渗之,详见大法条。又如久风为飧泄者,则不饮水而谷完出,治法当以宣风散导之。后服
苍术防风汤。宣风散(方见小儿痘发热条 服之大便利,服后药。)
苍术防风汤
苍术(去皮,四两)
麻黄(一两)
防风(五钱)
上粗末。每一两,
生姜七片,水一盏,煎至一半,去渣温服。如止后,服后药。
补本丸
苍术 小椒(去目,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水下。治寒泄痢久不效者,弥佳。小儿丸如米大。
□
〔子和〕赵明之,米谷不消,腹作雷鸣,自五月六月不愈。诸医以为胃受大寒,故并与圣散子、
豆蔻丸,虽止一二日,药力尽而复作。诸医不知药之非,反责明之不忌口。戴人至而笑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化而直过下出。又曰∶米谷不化,热气在下,久风入中。中者,脾胃也。风属甲乙,脾胃属戊己,甲乙能克戊己,肠中有风故鸣。《经》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诊其两手,脉皆浮数,为病在表也,可汗之。直断曰∶风随汗出。以火二盆,暗置床下,不令病患见火,恐憎其热。诒之入室,更服涌剂,以
麻黄投之。乃闭其户,从外锁之。汗出如洗,待一时许,开户减火一半,须臾汗止,泄亦止。《内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泻。此以风为根,风非汗不出者。有病此者,腹中雷鸣,泄注米谷,不分小便涩滞,皆以脾胃虚寒故耳,服
豆蔻、
乌梅、粟壳、
干姜、
附子,曾无一效。中脘脐下灸已数千,燥热转甚,津液涸竭,瘦削无力,饮食减少。命予视之,余以《应象论》曰∶热气在下,水谷不分,化生飧泄,寒气在上,则生 胀,而气不散,何也?阴静而阳动故也。诊其脉两手皆浮大而长,身表微热。用
桂枝麻黄汤,以姜、枣煎,大剂连进三服,汗出终日,至旦而愈。次以胃风汤和其脏腑,调养阴阳,食进而愈。
□
〔河〕
木香丸 治肠痹,多饮,不泄,上气喘争,时发飧泄腹痛。
木香 白术 官桂
芜荑 诃子皮 良姜
附子(炮,去皮) 浓朴(姜制) 肉
豆蔻(各一两)
干姜(六钱半)
甘草(五钱)
上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空心下。
□
运气 飧泄,皆属风木攻脾。经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飧泄,体重腹痛。又云∶土不及曰卑监。卑监之纪,上角与正角同,其病飧泄,治以凉剂是也。
□
刺灸 飧泄有三法∶
其一取脾。经云∶脾虚则腹满肠鸣,泄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又云∶飧泄,取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又云∶飧泄,取三阴者是也。三阴者,太阴也。
其二取肾。经云∶肾藏志,志有余,腹胀,飧泄泻,然筋血者是也。然筋,谓然骨,视血络盛则泄之。
其三取肝。经云∶肝足厥阴之脉,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是也,视盛虚寒热陷下施法也。
渴饮水多,水谷一时下者,灸大椎三五壮,立已。(详见大法条。)
□
〔《甲》〕飧泄大肠痛,巨虚、上廉主之。又,太冲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