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
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
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去渣温服,须臾 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令一时许,遍身 微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便得汗,勿再服。或无汗,或小便数,手足冷者,不可服。《活人》云∶
桂枝、
麻黄,若夏月用,加
黄芩、
知母、
石膏,总不如陶尚文用
羌活冲和汤为最稳。
上
桂枝汤。许学士云∶有人病发热恶寒,自汗,脉微弱而浮,三服汤而愈。此方在仲景一百十三方内独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云云至翕翕发热,宜
桂枝汤。此脉与症,仲景说得甚明,后人看不透,所以不敢用也。
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此谓元气受病而然也。又曰∶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医既汗之,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此谓医所使也。大抵阴不足阳往从之,故内陷而发热,阳不足阴往乘之,故阴上入阳中则恶寒,举此二端,明白易晓,何惮而不用
桂枝汤哉。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先煮去汗,焙,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覆取微汗,不须 粥。有汗者,勿服。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
大青龙汤发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炮,去汗,三两)
桂枝(去皮)
石膏(碎)
甘草(炙。各一两)
生姜(切,一两半)
大枣(六枚)
杏仁(二十个,去皮尖)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取汗为度。若汗周身润,止后服。未汗可停,待相次服尽,不欲汗多,恐亡阳故也。若汗不止,用温粉扑之。
温粉方
白术 本
川芎 白芷(各等分)
上研为细末,每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匀,扑周身止汗。若汗过多,恐亡阳,遂厥逆恶风,烦躁不得眠,故宜以此粉止之。
上中风脉当浮缓,今反浮紧缓者,
大青龙症也。
□
〔《活》〕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中风见寒脉也。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中风脉,是伤寒见风脉也。盖脉似
桂枝反无汗,病似
麻黄反烦躁是也。
许学士云∶仲景治伤寒,一则
桂枝,二则
麻黄,三则青龙。
桂枝治中风,
麻黄治伤寒,青龙治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三者如鼎立,人皆能言之,而不晓前人处方用药之意,故医遂多不用,无足怪也。且脉缓而浮者,中风也,故啬啬恶风,淅淅恶寒,翕翕发热,仲景以
桂枝对之。脉浮紧而涩者,伤寒也.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仲景以
麻黄对之。至于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仲景皆以青龙对之。何也?予尝深究三旨,若症候与脉相对,无不应手而愈。何以言之?风伤卫,卫,气也。寒伤荣,荣,血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风伤卫,则风邪干阳,阳气不固,发越而为汗,是以自汗是表虚,故仲景用
桂枝以发其邪,芍药以和其血。盖中风则病在脉之外,其病稍轻,虽同曰发汗,特解肌之药耳。故仲景于
桂枝症云∶令遍身微似有汗,不可如水淋漓,病必不除,是知中风不可
大发汗,汗过则反动荣血,邪气乘虚袭之,故病不除也。寒伤荣,则寒邪入阴血,而荣行脉中者也。寒邪居脉中,非特荣受病,邪自内作,则并与备气犯之,久之浸淫及骨,是以汗不出而热,齿干而烦冤,仲景以
麻黄发其汗,又以
桂枝、
甘草助其发散,欲涤除内外之邪,荣卫之病尔。大抵二药皆发汗,以
桂枝则发其卫之邪,
麻黄并荣与卫治之,亦自有浅深也。何以验之?仲景
桂枝第十九症云∶病当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
桂枝汤。又四十七症云∶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者。
欲救邪风,宜
桂枝汤。是知中风汗出者,荣和而卫不和。又第一卷云∶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是知伤寒浮紧者,荣卫俱病也,
麻黄汤中并用
桂枝,此仲景之言也。至于青龙,虽治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之病,然仲景又云∶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便有筋惕肉 之症。故青龙一症,尤难用药,须是形症谛当,然后可行。故王实夫症,止用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盖慎之也。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
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
葛根汤方
桂枝 葛根(各二两) 芍药
甘草(各一两)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覆取汗。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
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 生姜(各三两)
桂枝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 咀,每服五钱,去渣温服,覆取微汗为度。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 芍药
麻黄(去节,泡)
甘草(各三钱)
生姜(半两)
石膏(一两半,碎)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又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度,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 芍药
生姜 甘草(炙)
麻黄(各半两。去节,煮)
大枣(六枚)
杏仁(十二粒,去皮尖)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凡仲景称太阳病者,皆表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也。若脉浮大,则与症相应,宜发汗。今见表症而脉反微,不与症应,故不可发汗,但用一二各半汤等和之可也。
若太阳中 ,发热恶寒,脉微弱,手足逆冷而渴者,白虎加
人参汤。(方论见中暑。)
太阳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血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抵尝汤方
水蛭(炒,去子,杵)
虻虫(各十枚,炒,去足翅)
大黄(二两)
桃仁(七枚,去皮尖)
上作一服,水一盏煎,温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谛也,亦抵当汤主之。
凡仲景称太阳症脉沉得,皆谓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而脉反沉也。其症兼发在,小腹硬者,为蓄血,此条抵汤当是也。
兼关节痛,小便不利,身黄者,为湿痹。(论见湿痹。)
兼卒口噤,背反张者为 。若无汗恶寒,名刚 ,宜
葛根汤。若有汗不恶寒,名柔 ,宜栝蒌
桂枝汤。(方论见 。)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方见下利。)
少阴病,但欲寐,始得之发热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论见欲寐。)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去节,泡)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凡仲景称太阳病不恶寒者,皆谓发热头项强痛,脉浮而反不恶寒也。其证兼渴者为温病,兼汗出者为柔。(方论见温病柔 。)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
柴胡加
桂枝汤主之。
柴胡加
桂枝汤方
柴胡(一两)
桂枝 黄芩 人参 芍药
生姜(各半两)
半夏(四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三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凡仲景称表不解者,皆谓太阳病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也。盖病虽属太阳表症,而有里症兼之者,则不言太阳病,但称表不解也。其兼心下支结者,此条
柴胡桂枝汤是也。(论见胁痛。)
兼心下有水气,干呕而咳者,
小青龙也。(方论见效。)兼胁痛手足温而渴者,小
柴胡也。兼心下痞者,先用
桂枝解表,后以泻心攻痞也。(方论见痞。)兼下利腹满胀者,先以四逆温里,后以
桂枝攻表也。(方论见下利。)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解。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调胃承气汤主之。(“下之而解”疑衍文。)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太阳外症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
桂枝汤主之。
□
〔海〕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必须脉浮头痛,恶风恶寒,表症尽罢,而反发热恶热,谵语,不大便,方可用之。若脉浮紧,下之必结胸。苦脉浮缓,下之必痞气。
许学士云∶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问之,医者治
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脉浮缓,居密室中,自称甚恶风。予曰∶表症如此,唯大便不通数日,腹且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之。大抵仲景法,须表症罢,方可下。不尔,则邪乘虚而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予作
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以小
柴胡, 汗出,大便亦通而解。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则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表解,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粪者,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为挟热自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原本正文重叠,予删正此段,其理甚明。大抵风寒入里不消,必有燥粪,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症罢,乃可下之。大便虽四五日不通,亦无害,若罔顾表而下,遂为挟热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