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方肿,未见脓者也。
□
〔洁〕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若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原也。其脉浮大,当先托里,恐邪气入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甚,遏绝经络,故发痈肿。经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荣卫也。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荣卫三法。托里者,治其外之内。疏通,治其内之外。行荣卫者,治其中也。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甚,邪气深于内也,故先疏通脏腑,以绝其原。外之内者,其脉浮数, 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以防其内也。
内外之中者,外无 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也。用此三法之后,虽未瘥,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痊也。
□
〔垣〕疮疽之发,其受之有内外之别,治之有寒温之异。受之外者,法当托里以温剂,反用寒药,则是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内者,法当疏利以寒剂,反用温剂托里,则是骨髓之病上彻皮毛,表里通溃,共为一疮,助邪为毒,苦楚百倍,轻则危殆,重则死矣。予闻洁古云∶疮疡之生也,表里不同,或攻或发,少有差舛,变证随能杀人,甚于伤寒也。针灸施治,各随其宜。所用之药,又当明入五脏君臣,是其法也。
□
〔洁〕内疏
黄连汤治呕 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而皮肉不变色,根系深大,病远在内,脏腑秘涩,当急疏利之。
黄连 芍药
当归 槟榔 木香 黄芩 栀子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两)
连翘(二两)
上除
槟榔、
木香为末外,并锉,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一盏,先吃一二服,次每服加
大黄一钱,再加二钱,以利为度。如有热证,止服
黄连汤。大便秘涩,加
大黄。如无热证,止用复煎散时时呷之。如此内外皆通,荣卫和调,则经络自不遏绝矣。
内托复煎散治肿 于外,根盘不深,形证在表,其脉浮,痛在皮内,恐邪气盛,则必侵于内,急须内托,以救其里。
地骨皮 黄
防风(各二两) 芍药
黄芩 白术 茯苓 人参 甘草 当归 防己(各一两)桂(五钱)
上 咀,先将
苍术一斤,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
苍术滓,入前药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盏,绞取清汁,作三四服,终日服之,又煎
苍术滓为汤,去滓,再根据前煎十二味药滓服之。此除湿散郁热,使胃气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烦热,少服
黄连汤。如微利,烦热已退,却服复煎散半料。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内侵也。
当归黄 汤治疮疡脏腑已行,而痛不可忍者。
当归 黄
地黄 川芎 地骨皮 芍药(各半钱)
上 咀,水煎服。如发热,加
黄芩。如烦躁不能睡卧者,加
栀子。如呕,则是湿气侵胃,倍加
白术。
□
〔海〕夺命丹治恶疮痈疽发背。
大黄(为末,置砂器中,以水搅八十一遍,飞过,一两)
牡蛎(一两)
生姜(一两)
没药 乳香(各一钱)
上为粗末,转作丸子。一钱,用好酒一升,木炭火熬一沸,分二碗盛之,夜露一宿,早晨去滓,空心服。
治发背方
苍耳炒黄,擦其刺,再炒深黄,不见风研细末,每服五钱匕,好热酒调,食前临卧服。
一则用
大黄、
牡蛎,一则用
苍耳,知有内外之别也。前用夺命丹,二药表里不同,何以然?
乃膏粱之变,脉沉而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脉浮而滑,所以有泄之发之之异也。
□
〔丹〕痈疽,因积毒在脏腑非一朝夕,今发于外,宜以标本为治。当先助气壮胃,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为佐,参以经络、时令,使毒瓦斯外发,此正仲景解表用
麻黄、
桂枝之意。施治之早,可以内消,此乃内托之本意也。
□
〔垣〕通父家翟 ,于尻臀上足太阳经生痈,坚硬肿痛大作,左右尺脉俱紧,按之无力。
羌活 黄柏(酒洗。各二钱)
防风 本
连翘(各一钱)
肉桂(七分)
甘草(炙)
苍术 陈皮(各五分)
当归(一钱) 黄 (一钱半)
上作一服,酒二大盏,水一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空心。以夹被盖覆其痈,使药行罢去之,一服愈。
□
〔丹〕王姑丈,七十余,患项疽,脉实而稍大,此因忧闷而生,太阳经治之。
归头(二钱)
黄柏(一钱半,酒) 黄
羌活 地黄(酒)
黄芩(酒炒)
桔梗(一钱)
黄连(酒炒)
连翘 防风 甘草(生)
人参 陈皮 防己 泽泻(五分) 白水煎服。
□
〔垣〕净腋汤治皮肤痒,腋下疮,背上疮,耳聋耳鸣。
麻黄(一钱)
桂枝(二钱) 草蔻(一钱)
当归梢(七分)
红花(少许)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
柴胡(一钱)
升麻(半分)
连翘 桔梗(五分)
甘草(五分) 生地(五分)
黄芩(酒,一钱)
苍术(一钱)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尹老家素贫寒,形志皆苦,于手阳明经分出痈,第四日忽肿,幼有 疝,其臂外皆肿痛,先肿在阳明,左右寸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缓有力。此痈得自八风之变,以脉断之,邪气在表。
然其症大小便如故,饮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里也。不恶风寒,止热躁,脉不浮,知不在表也。表里既和,知邪止在经脉之中,凝滞为痈,出身半以上,风从生受之也。故与却寒邪,和经脉中气血,使无凝滞也。
白芷升麻汤。
白芷(七分)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甘草(炙)
黄芩(生) 归梢 生地(各一钱)酒
黄芩 黄
连翘(各二钱) 中桂(少)
红花(少)
上水酒各一盏,同煎至一盏,临卧热服,一服愈。
此症虽曰经脉之中,然得之自八风之变,其药制度,皆发表之意。此方
黄芩重用,未免过之,宜酌量。
妇人两乳间出黑头疮,疮顶陷下作黑眼子,其脉弦洪,按之细小。
升麻 连翘 葛根(各一钱半)
肉桂(三分) 黄 归身
甘草(炙。各一钱) 黍粘子(五分)
黄柏(二钱)
上作一服,水一盏,酒半盏,煎至一盏,二服愈。
□
〔罗〕汗之则疮已丁巳年,委予从军,回住曹州,有赵同知舅经历,病头面赤肿,耳前后尤甚,疼痛不可忍,发热恶寒,牙关紧急,涕唾稠粘,饮食难下,不得安卧。一疡医肿上砭刺四五百余针,肿赤不减,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予往诊,视其脉浮紧,按之洪缓,此寒覆皮毛,郁遏经络,热不得升,聚而赤肿。经云∶天寒地冻则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内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人脉亦犹是也。又曰∶冬月闭藏,水冰地坼,故用药多而少针石也。宜以苦温之剂,温经散寒则已。所谓寒致腠理,以苦发之,以辛散之也,宜以托里温经汤。
麻黄苦温发之者也,
防风辛温散之者也。
升麻苦平,
葛根甘平,解肌出汗,专治阳明经中之邪,故以为臣。血流而不行者则痛,以香
白芷、归身辛温,以破血散滞。湿热则肿,
苍术苦甘温,体轻浮,力雄壮,能泄皮肤腠间湿热。
人参、
甘草甘温,
白芍药酸微寒,调中益气,使托其里也,故以为佐。各锉如麻豆大,同秤,水煮饵之。以薄衣覆其手,以浓被覆其身,且卧于暖处,则经血温,腠理开,寒乃散,阳气伸,大汗出,肿减八九。再服,去
麻黄、
防风,加
连翘、黍粘子,痛肿悉去。经言汗出则疮已,信哉。
托里温经汤治寒覆皮毛,郁遏经络,不得伸越,热伏荣中,聚而赤肿,痛不可忍,恶寒发热,或相引肢体疼痛。
麻黄(去根节)
白芷 当归(各二钱)
防风(去芦)
葛根(各三钱)
升麻(四钱)
甘草(炙)
白芍药(各一钱半)
人参 苍术(各一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秤一两,水二盏,先煮
麻黄,令沸熟,去沫,再下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讫,卧于暖处,即以绵衣覆之,得汗而散。
□
〔垣〕蒲津王世祥,年七十,感寒湿地气,二月间,得附骨痈于左腿外侧,足少阳之分,少侵足阳明分,阔六七寸,长一小尺,坚硬漫 ,不辨肉色皮泽,深以指按至骨大痛,又行步作痛,与药下咽,疼痛立止,二日后,柔软而肿消矣。
柴胡 黍粘子(各钱半)
连翘 肉桂(各一钱) 黄
当归梢(各二钱)
黄柏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七分)
作一帖,好酒一盏半,煎至一盏,大温,空心食消尽服之,少时,以早膳压之,使不令大热上攻,犯上中二焦也。
贾德茂,男十岁,四月天气大热,于左足大腿近膝股内,足厥阴肝之经,少侵足太阴脾之经分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肿,皮泽木硬,痛势甚大,其脉在三部细弦,按之洪缓,略有力。
黄 (二钱)
柴胡梢(一钱)
羌活(五分)
连翘(一钱二分)
肉桂(三分)
土瓜根(三分)生地(一钱)
黄柏(酒洗,二分)
当归尾(七钱半)
上作一服,酒一盏,水三盏,煎至一盏,空心热服,一服愈。
□
〔垣〕内托荣卫汤治风湿热郁其手足少阳,致血脉凝逆,使荣卫周身元气消弱。其风热滞于下,其面色必赫赤而肿,微黯色。风木之性上冲,颜必忿色,其人多怒,其疮之色亦赫赤肿硬微带黯色,其疮之情势亦奋然高起,结硬而作痛,其脉洪缓而弦,宜发其汗而通其荣卫,则邪气去矣。
黄
桂枝(各五钱)
防风 羌活 黄芩 当归(各一钱半)
连翘 柴胡(各二钱)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苍术 红花(各三钱)
上 咀,只作一服,水酒各一大盏,同煎至一盏,温服。
上九方,皆东垣及罗谦甫、丹溪随痈疽所发分野制之也。其方皆以发表为先,不过一二服而愈。如痈疽发在太阳经分野,必用
防风、
羌活;阳明经分野,必用香
白芷、
升麻;少阳经分野,必用
柴胡;太阴经分野,必用芍药、
升麻;少阴经分野,必用
独活;厥阴经分野,必用
青皮、
柴胡;皆以桂佐之。身半以下者,必用酒水多,熟煎之,空心服,使药下行。身半以上者,必用酒水少,带生煎之,临卧服,使药上行。脉细小无力,必于本经药中加辛热剂;服洪大有力,必于本经药中加苦寒剂。随症加减,活泼泼地,其效如神,真良医也。
□
〔涓〕缩毒金粉散治但疼痛,不急胀。
干葛
甘草 郁金 川芎 栝蒌根
白芷
上等分,并生为末,每一钱,温酒入蜜调下,不拘时。此药大散五脏积毒凝滞,日三服。
□
〔垣〕
羌活当归汤治脑疽。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归身(酒浸)
甘草(炙。各一两)
羌活 黄柏(酒浸)
连翘(各五钱)
泽泻 独活 本(各三钱)
防风 栀子仁(各五分)
上 咀,分作四服,水一小碗,先浸一时许,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渣,大温服,食后,日二服。和渣计六服,三日服尽。去渣,清药调下后
槟榔散。
槟榔散用
槟榔为细末,将
羌活当归汤调下。
黄柏当归汤治背疽。
黄柏(炒,七钱)
黄芩(炒)
当归身(炒)
甘草(炙。各一两)
黄连(炒)
防风(各五钱)
泽泻 山栀
知母 地骨皮(各三钱)
连翘(五分)
上 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一小碗,浸一时许,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渣,调下
槟榔散,大温服与前药同。
□
〔丹〕吕孺人,恶寒发热,腹上有小疽,此血少有热,与此药。
白术 川芎(三钱)
赤芍药
连翘(二钱半)
陈皮 防风 黄芩(二钱)
木通(一钱半)
甘草(五分)
分五帖,水煎服。
□
〔丹〕治好酒妇人,用酒煨
大黄,取汗。(法见膏粱条。)
□
〔《精要》〕十宣散
人参 当归 黄 (各二两)
川芎 防风 浓朴
桔梗 官桂
甘草 白芷(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加至六钱止,热酒调下,日数服,以多为妙。不饮酒者,用
木香浓煎汤下,然不若酒力之胜也。许学士云∶此方得于都下异人,济苦者不可计数。
陈无择谓此药在第四节服者非也,早服中病者,必消散。
□
〔罗〕千金托里散 治发背疔疮。(方见疔疮。)
□
〔涓〕托毒散治痈疽初起高肿,发痛不定,喘息气粗。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
当归 麻黄 甘草 官桂
川芎 羌活 石苇
龙胆草
上九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
〔丹〕一男子年五十余,形实色黑,背生红肿,近胛骨下,痛甚,脉数而洪紧,食亦呕。正冬月与
麻黄桂枝汤,加酒
黄柏、生
附子、栝蒌子、
甘草节、
羌活、
青皮、
人参、黄 、
半夏、
生姜,六帖而消,此非内托之意欤。
□
〔《精》〕五香汤
木香 沉香 麝香 乳香 丁香 粉草
人参 黄
犀角
上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一盏,不拘时。
五香
连翘汤
乳香 甘草 木香 沉香(各三分)
丁香(半两)
连翘 射干 升麻 黄
木通 桑寄生(如无,
升麻倍之)
独活(各三分)
麝香(一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大便秘者,加
大黄。
内托散(一名护心散)一日至三日之内宜连进十数服。
真
绿豆粉(一两) 明
乳香(半两,慢火于银石器中炒,手指搅使干,急倾出,扇冷研极细)
上研令匀,每服二钱至三钱,浓煎
甘草汤调下,时时细呷,要药常在胸膈间。若毒冲心,有呕逆之证,大宜服此。(如有寒而呕逆,不宜服此,当用辛热。)
丹溪云∶内托散
绿豆解丹毒,又治石毒,味甘,入阳明胃,性寒能补为君。
乳香去恶肿,入少阴,性温善窜为佐。
甘草性缓,解五金八石及百药毒为使。此方专为服丹石而发疽者设。若不因丹石而发疽,恐非必用之剂。又云∶内托散性凉,治呕有降火之理。
□
〔仲〕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
〔《本》〕 托里排脓,生犀散。
皂角刺(不拘多少,粗大黑紫者)
上置瓶中,盐泥固济,炭火烧过存性,放冷,出研为细末,每服一钱,薄酒微温调下,暑月陈米饮下。
□
〔洁〕保安汤治疮托里,或已成者速溃。
栝蒌(新者一个,去皮,火焙)
没药(通明者一钱,研)
金银花 甘草 生姜(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好无灰酒三升,于银石器内,煎至一升,分作三盏,三次饮尽,病微者,只一服。
如服托里药不能发散,又作疮者用此。
□
〔《精》〕
柞木饮子
干
柞木叶(四两半) 干
荷叶中心蒂 干
萱草根
甘草节
地榆(各一两)
上细锉,每服半两,水二碗,煎一碗,分作二服,早晚各一服。未成者自消,溃者自干。其
荷蒂去恶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胸膈;
柞木有芒刺能驱逐;
地榆主下焦血病。轻小证候,或可倚仗。
□
〔《精》〕
车螯散
车螯(一两, 通赤。本草云.
车螯解酒毒) 生
甘草 轻粉(五分)
上一处为细末,每服四钱,浓煎栝蒌酒调下,五更服,转下恶物为度。未知,再用。效在五香之上。(本草云∶
车螯,大蛤也,一名蜃。)
又方
车螯(四个,黄泥固济,火 赤,出火毒一宿) 栝蒌(一个,去皮,瓦上炒香) 灯心(三十茎)
甘草节(五分)
上为粗末,作一服,酒二盏,煎一盏,去渣,入蜜一大匙,和匀,每用酒八分盏,
车螯末二钱,腻粉少许调匀,空心温服,取下恶物黄涎为效。
丹云∶
车螯散一以
轻粉为佐,一以灯心为佐,其散肿消毒下积,安详稳重,轻小症候,可以倚仗。
治背疮。
荆芥穗、
木鳖子仁、
大黄、归头、
甘草节。除
荆芥穗为君外,余各等分,酒水各一碗,煎至七分,空心向东饮,即下积,与粥便止。若结成者,用
川楝子七枚,烧灰酒下。次与十四枚,又次与二十一枚。三帖后,虽结亦小之。(陶氏。)
□
〔《千》〕
漏芦汤治痈疽丹 恶肉,时行热毒赤肿。
漏芦 连翘 黄芩 白蔹 枳壳 升麻 粉草
麻黄 朴硝(各一两)
大黄(一两半)
上除硝外,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
薄荷三叶,同煎温服,取利为度。
□
〔《精》〕
漏芦汤生黄
连翘 沉香 漏芦(各一两) 粉草(半两)
大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
内消
升麻汤治血气壮实,若患痈疽,大小便不通。
升麻 大黄(各二两)
黄芩(一两半)
枳实(麸炒)
当归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上 咀,水煎食前。
□
〔罗〕内消丸治疮肿初生,及瘰 结核,热毒郁滞,服之内消。
薄荷叶 皂角(不蛀者,水煮至软。各半斤,煎膏) 牵牛(半斤,取头末)
青皮 陈皮(各一两)
沉香(半两) 广术(炮) 京
三棱(炮。各三钱)
上为末,入牵牛头末,用煎膏和丸,如
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煎
连翘汤送下,食后。
□
〔孙真人〕单煮
大黄汤(脉实沉而数,膏粱食肉之辈,大腑秘者,详审用之。)
锦纹
大黄(酒洗去皮)
上一味,锉如麻豆大,水煮服。
□
〔《精》〕神仙追毒丸能解一切毒,如被狐狸、毒鼠、恶菌、河 毒、疫死牛
马肉毒、蛇犬恶虫所伤。又治痈疽发背,及疗鱼脐疮,人多不识,唤作痈疽,致命杀人者,及治诸风痈疥赤肿瘤等。
五倍子(捶破洗,焙,三两) 山茨菰(去皮净,焙,一两)
麝香(二钱,研入)
千金子(即续随子去壳,研去油,取霜,一两)
山豆根(一两) 红牙
大戟(去芦洗净,焙干,一两半)
全蝎 朱砂 雄黄(各一两)
上除
千金子、
麝香外,七味为细末,却入研药另匀,用
糯米饮为丸,分四十丸。每服一丸,
生姜、
薄荷汁、井花水研服。昔有一女子,久年病瘵,磨一丸服之,一时吐下小虫千余条,半月即无事。丹溪云∶神仙追毒丸,其
五倍子消毒杀虫解风为君,山茨菰、
千金子、
大戟皆驱逐走泄之剂,佐以
麝香升散,若用之固里以发表,实非所宜,苟能灼见脏腑有积毒、异虫深痼而体不虚者,亦是快药。古人兵曰义兵,刑曰祥刑,戒勿轻于用也。
□
〔《灵》〕帝曰∶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
刘涓子云∶痈之痛,只在皮肤之上。又云∶痈发如火焚茅。初如
黍米大,三两日如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治。如肿冷发渴发逆,治之难愈。
帝曰∶何谓疽?岐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刘涓子云∶疽发,或如小疖,触则彻心痛,四边微起如
橘皮孔,色红赤不全变,脓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闷喘急不止。又云∶始发肿高,五指忽平陷者,此内攻之候也。《精要》云∶生疽处,不热不痛,低陷者,此为内发,难治必死。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痈疽篇《精要》云∶小按乃痛者,病势浅。大按乃痛者,病势深。此辨痈疽之法也。)
刘涓子云∶痈疽有三等,毒瓦斯浮浅属腑。(犹伤寒阳症。)毒瓦斯沉深属脏。(犹伤寒阴症。)毒瓦斯猛烈,而行经络,或浅或深无定,五脏六腑,皆受五毒,难为调理,唯宜急切。(犹伤寒两感于寒,难治。)于痈发诸处,不问虚实高肿起盛光泽疼痛,只在皮肤之上,热急胀满,或有痒疼,别无恶候,初用温药平气,次用排脓发穴。
治痈所谓平气者,乃
犀角饮之类,其方用
犀角、
连翘、
漏芦、
甘草、
当归、
肉桂,皆发表之药也。所谓发穴者,乃
棘针丈类,用
皂角刺为君。
甘草、
川芎、
乳香为佐使,亦托里之药也。然不若洁古、东垣诸方,发表托里为稳当。
疽发诸处,不拘大小。(《精要》谓广一尺二尺曰疽者,非。)惟起在背,广一尺、二尺、三尺,皮浓而紫黑高肿不常,内疼如锥刺,攻击满闷,应四肢重疼,前心亦痛。余处发犹可,唯虚处及近筋骨处,若脓毒未溃,即伤烂筋骨肉损为疽者,属五脏毒瓦斯深沉,多气伏硬坚实,而不宜缓慢治之,须内实五脏,外透皮肤,令软匀和即脓透。宜用内托实脏气之药,排脓匀气乃可,不比痈之毒瓦斯浮浅也,毋作一类治之。
凡一切疮肿,始觉患起高肿,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内攻之候也,急以内托散及内补汤药,补填脏腑令实,最怕透膜,膜穿十无一生矣。痈之邪浅,其稽留壅遏,独在经脉之中,而专攻于外。故初发时,自表便发热,患处便如柁如盆高肿而痛甚者,纵欲下陷,缘正气内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发渴发逆以拒之,是以骨髓终不焦枯,五脏终不伤也。疽之邪深,其稽留壅遏,内连五脏,而不专攻于外,故身体或无热,患处或不肿痛,甚者声嘶气脱,眼黑眼小,十指肿黑,如黑多死也。治之之法,痈之初发,当以洁古法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药以敷之,脓未成者必消,脓已成者速溃也。疽之初发,当以涓子法为主,补填脏腑令实,勿令下陷之邪蔓延,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归着而不乱,则可转死回生,变凶为吉。今世外科不分痈疽,一例宣热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气,内以
大黄竭其血,终不能自悟其药之非,惜哉。
治痈疽初觉,肿结未成,可以消,散毒饮子。
黄 (二两)
甘草(炙) 天罗(生)
山药(炒) 鬼腰带叶(半两,生竹篱阴湿石岸络石而生者好,络木者无用,其藤柔细,两叶相对,形生三角)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入酒三盏,同煎一二沸,去渣温服。
□
〔《精》〕神效托里散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 赤疼痛,憎寒发热,不问老幼虚弱,并治之。
黄 (去芦)
忍冬藤叶(各五两)
当归(一两八钱) 粉草(炙,八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半,煎至一盏,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少顷再进,留滓外敷。
□
〔《保》〕诸疮疡痛,色变黑紫者,回毒
金银花汤。
金银花(并梗,二两) 黄 (四两)
甘草(一两)
上用酒一升,重汤煮三两时,去渣温服。
□
〔《本》〕黄 散
绵黄 (一两)
甘草(半两)
皂角刺(拣红紫者,锉,炒黄,一两)
上细末,每服二大钱,酒一盏,
乳香一块,煎至七分,去渣服。
□
〔海〕黄 汤与四物相和,亦名托里汤,血气齐补也。
黄 四物汤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芍药
甘草 生姜 当归 地黄 川芎 多加
金银花煎服。
□
〔《本》〕内固黄 汤
绵黄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入真生龙脑一钱,研细,生藕汁和丸,如
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温热水下,加至四十丸,日三服。
□
〔丹〕五八婶年六十岁,背上疮,脉洪大数,午后恶寒发热,食少。
连翘 黄 (生,二钱)
人参(二钱)
陈皮 茯苓 五分)
砂仁(三钱)
甘草(炙)
白术(一钱)
分十帖煎服。
上方皆以黄 为君,
甘草、归、参为佐,乃实内补虚之中兼托里也。
□
〔《精》〕
阿胶饮子
明
阿胶(炒如珠) 粉草(各一两)
橘红(半两)
上 咀,分作三服,再服以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又方牛胶饮截痈疽恶疮发险处,服之使毒瓦斯不攻于内。
牛胶(通明者,四两) 用酒一碗,入胶内重汤煮溶透,搅匀倾出,更浸酒,随意饮,能饮者以醉为度,此法活人甚多。
又方
黄矾丸服过一两以上,无不取效,最止疼痛,不伤脏腑,活人不可胜数。
白矾(一两) 黄蜡(半两)
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五十丸,温酒送下。如未破已消,已破即合,一日服百粒,则有效。能防毒瓦斯内攻,尤能护膜始终,须服半斤,疮愈后服之尤佳。治蛇咬溶化
白矾,乘热滴伤处,痛即止。一方用明矾飞过研细,以
鸡子二个取清,调矾末稀稠如糊,用无灰陈好酒,放开服之。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脓者从大小便出,神效,累验,其功大胜
黄矾丸。
国老膏治一切痈疽,能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其效不可具述。
甘草大者二斤,槌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浆汁浓,去尽筋滓,再用绢滤,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用器收之,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亦可。曾服燥药丹剂者,亦解之。(《本事方》每
甘草一斤分作三服,温酒调下,今云一二匙恐力少也。)
远志酒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浸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敷之即痛;有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不可忍,敷之即不痛;或蕴热在内,热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必清凉;或气虚血冷,溃而不敛,若七情内郁,治之必愈。
远志(不以多少,泔浸,捶去心) 为末,酒一盏,调末三钱,澄清饮之,以滓敷于患处。
忍冬酒初发盒饭服此。或贫乏中,或居乡僻田夫野老,百发百中。
忍冬藤(生取一把,以叶入砂盆研烂,入酒少许,调和得所,涂敷四围,中心留一口,又取五两,用木槌碎,不犯铁器)
甘草(一两,生,锉)
上二味,入砂瓶内,用水二碗,文武火煎至一碗,入好酒一大碗,煎十数沸,去渣,分为三服,一日连夜进尽。病势重,一日夜可二剂。(
忍冬藤补血,如气虚及寒多人不宜用,是故田夫野老,百发百中也。)
□
〔丹〕
阿胶饮、牛胶饮,以
牛皮属金属土,补肺气,实大肠,壮胃止泄。
黄矾丸,以蜡味甘淡,入大肠有补难化。国老膏,以
甘草化毒行经。
远志酒、忍冬酒,皆有补性,归心归血,用之颇切。善用者,以之配入治肿疡之散结,溃疡之补虚,亦奏捷功。
上丹溪实内补虚法,皆以参、术、归、 ,又甚者独参膏,其法并见后分经条,及散见溃疡门虚实寒热条,真转死回生之捷法也。
痈疽当分经络论六阴经,六阳经,分布周身,有多气少血者,有多血少气者,有多气多血者,不可一概论也。若夫要害处,近虚处,怯薄处,前哲已曾论及,惟分经之言,未闻也。何则?诸经惟少阳厥阴经之生痈疽,理宜预防,以其多气少血也。其血本少,肌肉难长,疮久未合,必成危证。
又云∶少阳经多气少血,与厥阴经同。少阳有相火,尤甚于厥阴经者,其有不思本经少血,遽用驱毒利药,以伐其阴分之血,祸不旋踵矣。请述一二成败之迹以告来者。予族叔父,平生多虑,质弱神劳,年近五十,忽右膊外侧廉上生结核,身微寒热而易怒,食味颇浓,脉之俱浮大弦数,而重似涩。予曰∶此多虑而忧伤血,时在初秋,勿轻视之,宜急补以防变证,以
人参一斤作膏,下以
竹沥。病者吝费,招一外科,以十宣、五香散相间与服,旬日后,一日大风拔木,病者发热,神思不佳,急召予视之,核稍高硕似有脓,于中起一红线,延过肩后,斜走绕背脊,过入右胁下,不痛,觉肩背重而急迫,食有呕意,脉同前,但弦多耳。急作
人参膏,入芎、术、
生姜汁饮之,用
人参三斤,疮溃脓干。又与四物汤,加参、术、
陈皮、
甘草、
半夏、
生姜,百余帖而安。此等若在春令,虽神仙不治也,幸而在秋金之令,不幸因时下暴风激起木中相火而致此,自非参膏骤补,何由得免。(此正涓子所谓补填脏腑之法也。又一人腿外廉生红肿,一人胁下生红肿,皆由庸医误下之而死,详见后条。)或曰∶太阴经非多血少气者乎?何臀疽之生,初无甚苦,往往间有不救者,吾子其能治之乎?予曰∶臀居小腹之后,而又在其下,此阴中之阴也,其道远,其位僻,虽曰多血,气运不到。气既不到,血亦罕来,中年以后,不可生痈。才有痛肿,参之脉证,但见虚弱,便与滋补,血气无亏,可保终吉。若用寻常驱热拔毒舒气之药,虚虚之祸,如指诸掌,可不慎欤。
□
〔《素》〕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脉要精微论)
□
〔《灵》〕 血脉荣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之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腐肉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痈疽篇)
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又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亦寒邪从劳汗之隙,及阳气开阖不得其理之隙,久客之为痈肿也。观此数论,则知痈疽之发,皆得之于寒邪所客也。独运气疮疡,一岁老幼相似之病,间有热者,不可不知。(详见运气条。)
上经数节,皆论痈疽,乃因寒邪客之而发也,治法则《精要》十宣散、五香汤、洁古
苍术复煎散等,发表之剂是也。
□
〔丹〕朱郎年四十余,恶寒发热,右腿内廉厥阴分生一肿毒,此是冷折热在肺经血分,与此方。
栝蒌子
黄药子 赤芍药
当归头 条芩(三钱)
青皮 皂角刺 桂枝(二钱)
甘草节(生一钱)
上分四帖,煎取一盏,入
忍冬藤汁二
蛤壳,食前煎饮。以
忍冬藤渣敷肿上。
□
〔涓〕安神散治诸色疮肿,调气顺荣卫。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枳壳(去穣,麸炒)
附子(炮,去皮尖) 白姜
山药 陈皮
上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
生姜三片,
大枣一个,煎至七分,通口服。
□
〔垣〕膏粱之变,亦是滋味过度,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荣气者胃气也,饮食入于胃中,先输于脾,而朝于肺。肺朝百脉,次及皮毛,先行阳道,下归五脏六腑,而气口成寸矣。今富贵之人,不知其节,法酒肥羊,杂以浓味,积久太过,其气味俱浓之物乃阳中之阳,不能走于空窍而先行阳道,今反行阴道,则湿气大胜,子令母实,火乃大旺。热湿既盛,必来克肾,若不慎房事,损其真水,则水乏而湿热之化上行,其疮必出背上及脑,此为大疔之最重者。若毒瓦斯出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于他经,又其次也。湿热之毒,所止处无不溃烂,故经言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者,如持虚器以受物,则无不受矣。治大疔之法,必当泻其荣气。以标本言之,先受病为本,非苦寒之剂为主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诸疮疡有痛,往往多以
乳香、
没药,杂以芳香之药止之,必无少减之理,此其误也。若使经络流通,脏腑中去其壅滞,必无痛矣。痛则以苦寒之剂除之,无不愈者。疮疡食肉,与自杀无异,法当泻气而反补之故也。
元好问饮酒太过,脉候沉数,九月间脑下项上出小疮,不痛不痒,如白头疮,凡四日后,脑项麻木,肿势外散,热毒 发。
又二日,痛大作,夜不得寐,医处以五香
连翘汤,后再邀东垣诊视。云∶膏粱之变,不当投五香
连翘汤,已无及矣。且疽已八日,当先以火攻之,然后用药,以火艾炷如两核许者,攻之百壮,始觉痛。次为处方云∶是足太阳膀胱之经,其病逆当反治。脉中得弦紧,按之洪大而数,又且有力,必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以时令言之,可收不可汗,经与病俱禁下法,当结者散之,咸以 之。然寒受邪而禁咸,遂制
黄连消毒饮治之。
黄连(五分)
黄芩(五分)
黄柏(五分,酒洗)
人参(五分)
知母(四分,酒炒,此以苦寒引用通经为君)
羌活(一钱)
独活(五分)
防风(五分) 本(五分)
连翘(一钱,此以大辛解本经之结为臣) 黄 (一钱)
甘草(炙,五分,此以甘温配诸苦寒者三之一,多则滋荣气而补土)
当归身(一钱,酒洗) 生地(一钱,酒洗,此以辛温之剂和血补血)
陈皮(五分,不去白,补胃气)
甘草梢(五分,生,此以甘寒泻肾火之邪,补下焦元气)
泽泻(七分,渗淡导酒湿,扶助秋令)
防己(五分,酒洗,除膀胱留热) 归梢(五分)
苏木(五分,去恶寒)
桔梗(一钱,使诸药不下沉,为舟楫之用)
所用之药,用酒洗并入酒煎者,用酒热为因为使。
上俱作一服,水三盏,煎至半干,去渣,入酒少许,再煎,食后温服。投剂之后,大鼾日出乃寤,疮肿减七分,精神旺,饮啖渐进,灸瘢渐脓出而痊。服药后,不得饮水,恐再作脓,效迟。
初患三日者,服之立效。凡疮皆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二证而已,东垣治疽,阳药七分,阴药三分,名曰升阳益胃散,老人宜之,亦名复煎散。或加
没药、
乳香各一钱。
上东垣论膏粱肉食之变,治宜苦寒不宜芳香者,如解里条《撮要》内消
升麻汤、孙真人单煮
大黄汤,皆为富贵食肉之辈设也。
□
〔丹〕尝治一妇人,年将七十,形实性急而好酒,脑生疽十五日,脉弦紧急且涩。予急用
大黄酒煨,细切酒拌炒,为末,又酒拌炒
人参入姜煎调一钱重,又两时再与。得睡,而上半身汗,睡觉病已,此亦内托之意也。
□
〔仲〕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
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
鸡子黄相等揉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即瘥。
□
〔丹〕朱绍八官右脚肿,生附骨痈。吃草药酒,多生隔痰,热壅无力。
人参 黄连 茯苓(一钱) 栝蒌子(四十八粒)
分二帖,入
竹沥热饮。
□
〔《保》〕 诸疮肿已破未破, 肿者,
当归散主之。
川芎 黄 栝蒌
木香 黄连(各等分)
上为粗末,水煎一两服。如痛而大便秘,加
大黄三钱。
□
〔涓〕凡痈疽外冷内疼者,由阴气外逼皮肤,用热物熨之。大热亦不觉者,须用热物前后熨令透,随手便用紧急溃脓毒药,使脓外出尽,肿平,即用生肉暖疮和正气药,令进饮食不倦。
治痈疽发背,初肿时方。
风化锻石(二两)
细辛(一两)
上为粗末,用热醋敷患处,干再敷。三上其肿即消。
四虎散治发背初生,筋脉紧急不舒。
附子(生,去皮,一两)
天南星(泡)
半夏(汤洗,七次) 野
狼毒(各半两)
上四味,为末,热酒调成膏,摊上肿处,以熟绢靥定,觉患处如火烧不妨。
凡痈疽外热内疼者,是有客邪,内有积毒,欲作脓透之候。治背疮初发时小,后五七日赤肿高,即罨药令内毒散,减疼免牵引,
乳香膏。
乳香(一两) 青
薄荷叶(四两,洗干)
上研匀,浓罨患处,以青绢盖之,如干以新汲水润之,常令湿,其热毒自然消散。如热毒攻结可用,气毒攻结不可用。
贴痈毒,令内消,金黄散。
白芷 白芨
白蔹
上等分,为细末,用新汲水调敷。
□
〔丹〕治阳症肿毒,并金疮。
大粉草,锉细,用竹一段,刮去青,两头留节,开一小窍,入草在内,满后却用油灰塞窍。
从冬至日放粪缸内,待立春日先一日取起,竖在有风无日阴处二十一日,验两窍好,却破竹取草为细末,用水调敷。
□
〔世〕围药。
南星
草乌 黄柏 白芨(各二两)
五倍子(一两,炒)
上为末,调如糊,随血围匝如墙壁,可移险处于不险处,如神。
敷药∶
白蔹 白芷 南星 白芨 贝母(各等分)
上为末,水调敷,外用围药束定,内用敷药提起,制之有理。
□
〔《药性论》〕
甘蕉根,捣敷一切痈肿上,干即更敷,无不瘥者。
□
〔梅〕治痈疽发背,或发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捣苎根敷之,数易效。
□
〔《济》〕诸疮肿痛不可忍者。以葵花根去黑皮,捣烂。若稠,点井花水少许,若不稠不须用水,以纸摊如膏药贴之,立效。(《经验方》用
蜀葵敷之,亦妙。)
□
〔世〕又方
芙蓉叶捣烂敷之,立效。晒干为末,水调敷亦妙。发背,
蜗牛百个活者,置净瓶内,新汲水一盏,浸瓶中封闭,自晚至晓,其水如涎,取水将真蛤粉不拘多少调之,刷疮上效。
□
〔丹〕治背痈与疖,久年烟壁土、
黄柏等分,细末,
生姜汁捏成膏,敷之。夏以
茅香汤下一二钱,妙。(《经验》)
□
〔《本》〕治痈疽,止痛拔毒,七宝散。干
荷叶心当中如钱片,不计多少,为粗末,每用三匙,水二盏慢火煎至一碗半,放温淋洗,干以太白膏敷之。
太白膏
寒水石飞,用腊月猪脂调成膏,随疮大小,用薄纸摊贴之。
敛疮内消方
黄明胶一两,水半升,熔消了,入黄丹一两,再煮三五沸,又放温冷,以鸡毛扫在疮口上。
如未成,即涂肿处自消。
□
〔《外》〕凡痈,不问已溃未溃者。以胶一片,水浸令软,随肿大小贴当头上开一孔。若已溃合脓者,当被胶,急发之,脓皆出尽。未有脓者,肿当自消矣。
□
〔海〕治发背秘法。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极奇秘。以
甘草三大两,生捣别筛末,
大麦面九两,于一盘中相和,搅令匀。取上好酥少许,别捻入药令匀,百沸水搜和如饼剂,方员大于疮一分,热敷肿上,以油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
□
〔丹〕隔皮取脓法,治诸般肿毒。
驴蹄(细切,一两,炒)
荞麦面(一两) 白盐(半两)
草乌(四钱,去皮)
上为末,水调作饼子,慢火炙黄,出火毒,研。米醋调成膏,用白纸摊贴患处,毒自毛窍而出,其肿自退。
□
〔《保》〕 治疮疡 肿木硬,针头散。
上以
蟾酥、
乳香各一钱,同研匀细,以儿乳汁和如泥,入
磁石盒收之,干不妨。每用以唾调拨少许于肿处,上以膏药贴之,毒瓦斯自消,虽然有疮亦轻。
□
〔《济》〕万应针头丸治一切脑背疽,恶毒大疮欲死者,一粒即愈。
麝香(二钱)
血竭(三钱,如蜡者用,散者不用,非真)
轻粉(三钱)
蟾酥(三钱,舌试辣者) 砂(三钱) 片脑(一钱)
蜈蚣(一对,全用)
上为极细末,炼蜜和丸,为剂。如疮有头者,用针头挑破,微有血出。将药一
黍米大,放挑开疮内,上用纸花周遭唾津湿,贴疮上,不过时刻,即愈。如两腋见无头疮,即是暗疔,即将两手虎口内白土纹,用针挑破,如前法用药封盖。忌鸡鹅酒湿面一切发热之物。
□
〔子和〕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曰∶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排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予男衮,常喜热火烘灼其背及两足,又食自死肉,久而两足常生疖毒,愈而复生者半年余。予以清凉饮子下之,得紫黑血积于便中去者,月余其疖毒顿除,是知积热毒致痈肿者如此。
李世英患疽,数日后根脚开大,或腹疼泄泻,手足常冷,脉沉微细,或自汗出,急用姜附之药,甚者于脐下关元着艾三五百壮,待手足温,泄泻止,饮食知味,方可为喜。
□
〔《精》〕愤郁不遂志欲之人,多犯此疾。
□
〔无〕痈疽瘰 ,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
远志酒治七情内郁成痈疽。(方见虚实条。)
□
〔《精》〕独胜散治痈疽皆缘血滞气凝而致者。
香
附子(去毛令净,以
生姜汁淹一宿,焙干,研极细)
上无时,以白汤调二钱服之。又云∶疽疾多因怒气得之。若有此疾,必多怒,但服
香附,进食宽气自有效。
□
〔丹〕独胜散治气郁血滞,而诸疮愈后,常服半年尤妙,此皆施于体实气郁之人。予见吴兄浓味气郁,而形实性重,年近六十,患背疽。医与他药皆不行,惟
香附末饮之甚快,始终只此一味,肿溃恃此以安,然此等体实而又病实乃瘥,千百而一见者也。每思
香附,经不言有补,惟不老汤一方,乃言于老人有益。用片子
姜黄、香
附子、
甘草三味,而以不老为名,且引 瓮先生与刘君为证,夫岂无其故哉,盖于行气中有补之之理耳。天之所以为天者,健而有常也,因其不息,所以生生无穷。正如
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妙,故名益母,胎前产后所恃者气血耳,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
夏枯草治瘰 ,亦然。
□
〔《补遗》〕谓妇人男子,痈疽治法无异,惟月闭、血虚、气结三证有异耳。愚谓妇人海满则行,月闭一证固异,然妇人性情执着,比之男子十倍,虽有虚证宜补,亦当以执着为虑。向见楼氏妇早寡,善饮啖,形肥伟,性沉毒,年六十六,七月间,生背疽,近正脊。医遂横直裂开取血,杂以五香、十宣散,与酒饮之。月余未尝议其寡居之郁,酒肉之毒,执着之滞,时令之热,卒至于平陷,淹延两三月而不救。
六脉不和,则留为痈。(全文见五脏。此则膏粱所变之痈也。)
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全文见诊。河间云∶人近火气,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心火之用也。或痒痛如针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
上心火实,则为热痈,心火虚,则为寒痈。
□
〔《脉》〕肺乘肝,即为痈。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全文见诊病传变,下同。肝藏血,肝病则血从之,而荣气逆于肉理,生痈肿是也。)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
〔《本》〕 治发背方。草决明生用一升捣碎,生
甘草一两亦碎,水三升,煮取一升,温分二服。大抵血滞则生疮,肝为血之脏,而决明和肝气,不损元气也。(本草云。决明除肝热。)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三阳,小肠膀胱也,下为痈肿独指膀胱为病。又脑疽、背痈、臀痈之类是也。)
□
运气痈疽有四∶
一曰火热助心为疮疡。经云∶少阳所至为疮疹。又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之政,初之气,寒乃始,阳气郁,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又云∶少阳所至,为疮疡。又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参布,太阴横流,寒乃时至,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初之气,候乃大温,其病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郁,其病热郁于上,疮发于中。三之气,炎暑至,民病脓疮。又云∶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气乃大温,肌腠疮疡,此皆常化病之浅也。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甚则疮疡。又云∶少阴司天,客胜甚则疮疡。又云∶少阴之复,病痱疹疮疡,痈疽痤痔。又云∶火太过曰赫羲,其病疮疡血流。又云∶火郁之发,民病疮疡痈肿。此是邪变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伤心为疮疡。经云∶太阳司天之政,三之气,寒气行,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
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发为痈疡,病本于心。又云∶阳明司天之政,四之气,寒雨降,民病痈肿疮疡是也。
三曰燥邪伤肝为疮疡。经云∶木不及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发痈肿疮疡,邪伤肝也。
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疡疮痤痈,病本于肝是也。
四曰湿邪疮疡。经云∶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后痈。又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是也。
□
〔丹〕《精要》第一论曰∶凡有此病,未要辨问是痈是疽,是虚是实,是冷是热,首先便服内托散、五香
连翘汤,宜泄毒瓦斯。又云∶内托散、五香
连翘汤、沉麝汤等诸方,不冷不热,不问老幼少壮,阴阳虚实,多服为妙。夫痈疽疮疖,脏腑阴阳,有浅深虚实冷热,用药有补泻温凉,老幼少壮,其禀受浓薄,形志苦乐,随年岁而增损,奈何欲以不冷不热四五方而通治之,又多服为妙,此不能无疑者也。学人当审经络,察病机而处治,岂可仗此为通治之法。
□
〔丹〕东阳李兄,年逾三十,形瘦肤浓,连得忧患,又因作劳,且过于色,忽左腿外廉侧上发一红肿,其大如栗。一医闻其大腑坚实,与承气汤二帖下之,不效。又一医,教与
大黄、
朱砂、生粉草、麒麟竭,又二三帖,半月后召予视之。曰∶事去矣。
又一李兄,四十余,面稍白,神甚劳,忽胁下生一红肿如桃,一人教用补剂,众笑且排,于是以流气饮、十宣散杂进之,旬余后,召予视之。予曰∶非惟不与补剂,抑且多得解利,气血俱惫难矣。已而果然。
此二者,皆由不预防本经少阳少血,遽猛浪用
大黄攻里而死之者也。
一男子,年近六十,形素肥,初夏于左膊外廉侧生一核,方圆二寸余,不甚痛。召予治,诊其脉息,缓大而弱。予曰∶此因忧闷而生,当气升散之时,须急与
人参膏五六斤,又看作何应。病家召他外科,以十宣散五六帖而疮甚。予曰∶此大虚也,勿以轻小视之。病家不信,一外科仍以十宣散进之,又五六帖,疮平陷,出清水而死。此可为因虚而生痈疽者之例。
胡经历女及笄,性急而形实,未许嫁,浓味积毒已深,髀骨中痛者年余,医以气药杂治之,愈而复发。至秋冬令,忽大痛发热,医者方悟髀枢穴上生附骨疽,在外廉侧少阳之分,其浓味性急自若,自首至尾,悉是五香汤、十宣散,服至疮溃,犹与五香汤者月余,忽一日恶寒发热膈满,医者不悟升散太多,阴血已绝,孤阳狂越于上,犹恨服五香饮欠多,致膈间有滞,大服以进,一夕喘汗而死。
此二者,由不预防本经少阳血少,遽猛浪用十宣、五香表散而死之者也,可不戒哉。
□
〔《灵》〕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尔。(玉版篇 逆顺法见溃疡疹条。)
□
〔无〕治初生痈疽发背,神效灸法,累试有验。江陵府紫极观,因掘得石碑,载之。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则是结痈头也。取
大蒜切成片,如当三钱浓,安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时住,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如有头似麻豆大者不用湿纸覆法,只消头上灸之。)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
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烧之。(一二日十灸十活,三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
□
〔海〕灸而不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溃,所以不痛,而后及良肉,所以痛也。
灸而痛,不痛而后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溃,所以痛,而次及将溃,所以不痛也。
□
〔《精》〕 痒者灸至不痒,痛者灸至不痛,大概以百壮为准。又云∶譬如诸盗入主人之家,必开门逐之使出,万一门不开,无从而出,必伤主后已。
□
〔《本》〕王蘧发背方序云∶元 三年夏四月,官京师,疽发于背,召国医治之,逾月,势益甚。得徐州萧县人张生,以艾火加疮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脓尽溃,肉理皆红,亦不复痛,始别以膏药贴之,日一易焉,易时旋剪去黑烂。月许,疮乃平。是岁秋夏间,京师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独生此。虽司命自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以人意论之,可为慨然。于是撰次前后所得方,模板以施,庶几古人济众之意。(此即当头隔蒜灸法,但不用蒜耳。)
□
〔《精》〕史源母氏,背髀间微痒,视之有赤半寸许,方有白粒如粟黍,乃急着艾灸,其赤随消,二七壮而止。信宿复觉微痛,视之有赤下流长二寸,阔如韭叶,举家皆以前灸为悔。或云∶等慈寺尼智全者,前病疮甚大,得灸而愈。奔问之,全云∶剧时昏不知,但小师辈言范八奉议守定灸八百余壮方苏,约艾一筛尔。亟归白之,见从始以艾作炷,如银杏大,灸其上十数,殊不觉痛,乃截四旁赤引其炷减四之三,皆觉痛,七壮后,觉痒,每一壮烬,则赤随缩入,灸至二十余壮,赤晕收退。病者不惮,遂以艾作团大,灸其上,渐加至鸡黄大,约四十团,方觉痛。视火焦处已寸余,盖灸之迟,而初发处肉已坏,坏肉成隔,直至好肉方痛。四旁知痛,肉未坏也。病者六夜不寐,至是食粥安寝,至晚视之,疮如覆一甑,突高三四寸,上有百数小窍,色正黑。突然高者,毒瓦斯出外而聚也。百数小窍者,毒未聚而浮攻肌肤也。色正黑者,皮与肉俱坏也。
非灸火出其毒于坏肉之里,则五脏逼矣。
桑君当痈疽头针而泻之气,避筋骨。
□
〔垣〕地之湿气,自外而入者,疮疡,当先服药,而后用针,针时先用温衣覆盖,不令凝泣壅滞,使血脉得温小行,则血出立已。若不如此,血脉凝滞便针,邪毒不泻,反伤良肉,益其疮势也。婴儿疮亦然。
□
〔《精》〕骑竹马灸法。先令病患以肘凭几,竖臂腕要直。用篾一条,自臂腕中曲处横纹,男左女右,贴肉量起,直至中指尖尽处截断为则,不量指甲。却用竹扛一条,令病患脱衣骑定,令身正直,前后用两人扛起,令脚不着地,又令二人扶定,勿令僵仆,却将前所量臂腕篾,从竹扛坐处,尾 骨尽处,直向上贴脊背量至篾尽处为则,用墨点定,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却用薄篾作则子,量病患中指节,相去两横纹为则,男左女右,截为一则,就前所点处两边,各量一则,尽处即是灸穴。两穴各灸五壮,或七壮止,不可多灸。不问痈疽生何处,并用此法灸之,无不愈者。盖此二穴,心脉所通处,此痈疽皆心火留滞而生,灸则心火流通,即见安愈,可以起死救危,有非常之效,累试累验。
详臂腕中曲处横纹,即曲泽穴间横纹,非掌后腕之横纹也。
□
〔丹〕凡痈疽之发,或因内有积热,或因外寒郁内热,若于生发之际,艾灸以散其毒,治之于早,可以移深为浅,改重为轻。诸项灸法皆好,惟骑竹马灸法尤为切要,此消患于未形之策。
□
〔《保》〕凡疮可灸刺者,须分经络部位,血分多少, 穴远近。若从背而出者,当从太阳五穴,随证选用,或刺或灸,泄其邪气。
凡太阳多血少气∶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从鬓而出者,多从少阳五穴选用。少阳少血多气∶窍阴 侠溪 临泣 阳辅 阳陵泉
从髭而出者,多从阳明五穴选用。阳明多血少气∶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从脑而出,初觉脑痛难忍,欲生疮也。脑者髓之海,当灸刺绝骨以泄邪气。髓者舍也,故脉浮者从太阳经根据前选用,脉长者从阳明经根据前选用,脉弦者从少阳经根据前选用。论曰∶诸经各有井荥输经合,井主心下满及疮色青,荥主身热及疮色赤,俞主体重节痛及疮色黄,经主咳嗽寒热及疮色白,合主气逆而泄及疮色黑,各随经病而见此证者,或宜灸,或宜针,以泄邪气。经云∶邪气内搐则壅热,宜砭射之也。
上《保命集》分经灸刺,乃大纲耳。今更取《
灵枢》经脉篇及《铜人》等书毫分缕析,出各经分野,在针门十二经条列为之图,目之曰经络分野图,使人视之,心目燎然,目无全牛矣。
夫痈疽初发,必先当头灸之以开其户,次看所发分野属何经脉。经脉既定,却内用所属经脉之药引经以发其表,外用所属经脉之俞穴针灸以泄其邪,内外交治,邪无容也。针灸痈疽者,更于针灸门十二经脉分野图求之。
□
〔《甲》〕痈疽,窍阴主之。头项痈肿不能言,天窗主之。
□
〔垣〕邪气不伤于肠胃,大便如常,慎不可下,切禁之。
□
〔丹〕《精要》云∶
大黄治痈疽之要药,以其宣热拔毒。又云∶疮始作,皆须以
大黄等汤,极转利之,且排日不废。继又自言患痈疽者,每有泄泻,皆是恶候,此是不能无疑者也。借曰前用
大黄,恐因病体实,而大腑秘结,有积热沉痼之积者发也,止可破结导滞,推令转动而已,岂可谓极转利之,而且排日不废乎?若下利之后,又与利药,恐非防微杜渐之意。疮之始作,即《
周礼》肿疡之时也。肿在肌肉,若非大满大实坚之证,自当行仲景发表之法,借五香汤为例,散之于外,何必遽以峻下之药,以夺其里,自取其祸乎。
《精要》云∶大凡痈疽,不可舍五香汤。此又不能无言者也。开卷便于第一论中详言之,吾不知良甫之时,有许多大腑坚秘,病气郁塞。若是之顽浓,可以骤散而大下者。若果有之,亦当开陈时之先后,证之可否,庶乎后人不敢孟浪杀人也。或曰∶痈疽用
大黄走泄以去毒,自孙真人行《千金方》已言之矣,良甫祖述其说,何吾子病之深也?曰∶
大黄除诸实热,而性峻急,孙以盛行奇术于公卿间,时在晚宋,民不知兵,交游于富贵之家,肉食之辈,固皆捷效。今良甫不分贫富苦乐劳逸,一概用之,宁无孟浪之患乎?况有房劳而虚者,忧怒而虚者,极意贪求而虚者,强力动劳而虚者,大醉过饱而虚者,皆因气弱而涩,血少而浊,生疽固是难治之病,若大腑秘而稍安谷食,肯守戒律,甘心淡味者,犹为可治,但费补工夫耳。苟因旬日半月,大便秘实,不知其气不降也,便以为实,而行
大黄;些少寒热,不知其血气不和也,便以为有外感,而行表散,如此害人甚速。
□
〔垣〕疮疡及诸病面赤,虽伏火热,禁不得攻里,为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发表以去之。
故曰∶火郁则发之。虽大便数日不见,宜多攻其表,以发散阳气,少加润燥药以润之。如见风脉风证,只用发表风药,便可以通利大便。若只干燥秘涩,尤宜润之,慎不可下也。九窍不利,皆不可下,疮疡郁冒,俗呼昏迷是也,慎不可下,汗之则愈。
□
〔丹〕排脓内补十宣散,若用之于些少痈疽与冬月,尽可助内托之功。若于冬月肿疡用之,亦可转重就轻,移深为浅。若溃疡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
防风、
白芷,吾恐虽有参、,难为倚仗、比见世人用此方者,不分痈疽冬夏,无经络,无先后,如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危哉。又云∶内补十宣散,泻卫燥血药太多,止可用于轻小证候,虚之甚者,恐难倚仗。
《精要》云∶内托散,一日至三日之内,进十数服,治毒瓦斯攻冲脏腑,名护心散。此方专为服丹石而发疽者,若不因丹石而发,恐非必用之剂。若夫年老者,病深者,证惫者,体重者,
绿豆虽补,将有不胜重任之患矣。
□
〔仲〕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 。(发汗为大汗出,非谓诸托里之药轻轻表散也。)
李世英疽不热不痛,属阴。切不可用冷药敷贴,恐逼毒瓦斯入内。
□
〔丹〕夫外施敷贴,正与发表之意同。经曰∶发表不远热。大凡气得热则散,冷则敛。向见郑经历,性嗜酒与煎爆,年五十余,忽春末夏初,在额丝竹空穴涌出一角,长短大小如鸡距稍坚,求予治。予曰∶此非膏粱所致而何?宜断浓味,先解食毒,针灸以开泄壅滞,未易治也。此少阳经所过,气多血少者。郑以惮烦,召他医,以
大黄、朴硝、脑子等冷药罨之,一夕豁开如酱蚶,径三寸,一二日后,血自蚶中溅出,高数尺而死。此冷药外逼,热郁不得发,宜其发之暴如此也。
蜞针法谓开门放毒,以为要捷,恐可施于轻小证候耳。愚谓蜞之所吮,止肤间恶血。若积毒于脏腑者,徒竭之于外,而不及于里,恐未为得。往见张兄之子,甫二岁,遍身赤疹如霞片。予向见其母久病 ,谓毒热在血所成者。张曰∶谁不因母血所成,何谓毒热之血。予曰∶其母虽,食肉如平时,肉性热与宿疾之热相搏,非毒欤。张不之信,自取五六大蜞吮其血,疹顿消,乳食起居如旧。予曰∶非其治也,未可以为喜。张怒。越二三日,大发热而暴死。非竭之于外,血去而气不能独居乎。
《精要》云∶口干与口渴不同,不宜用丹药镇坠,用之其祸如反掌。用
桑枝煎五味汤,以救阴水,甚妙方也。而不言食味起火,怒气生火,房劳激火,吾恐渴未易除也。
《精要》谓头上有发毒者,不得灸,恐因火气拔起,热毒炎上,动病邪而添病。愚谓此言过矣,火本以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意也。头为诸阳所聚之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小者如椒粒,少者三五炷而已。若孟浪如腹背上引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为例,斯为误矣。
按东垣灸元好问脑疽,以大艾炷如两核许者,至百壮,始觉痛而痊。由是推之,则头上发毒,灸之痛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如不痛者,艾炷大,壮数多,亦无妨也。又引陈日华之说,谓于始发时,用针灸十死八九。此未之思也。切详因灸而死者,必其血虚,孤阴将绝,无以承当火气,脉必浮数而大鼓,与精神必短而昏,岂可泛言始发不可灸以误人。
□
〔《保》〕疮疽已觉微漫肿硬,皮不变色,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经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觉木硬而不痛者,当急灸之,是邪气深陷也。浅者不可灸,慎之。如有脓水,亦不可灸,当刺之。
按刺之脓出,不肿痛者,邪已去矣。不宜灸。若刺之脓出,而痛肿不止者,亦当于肿上灸之无妨。又毒虽浅,却有十数头肿痛者,亦灸之无妨。
□
〔涓〕一有痈疽疮疖,须顺时节,春夏为正,易为整理。缘天气温和,肌肉缓慢而暖,故易治。其有肉冷,是患人气虚所致,但以温药调顺气血,外即用温暖溃脓膏药贴之令穴,候穴抽脓尽,急用生肌长肉药满疮口,不宜缓慢,恐至秋冬成漏疮也。或在秋冬发者,乃春夏内先有发蒸热毒,遇一阴生后,再有伏毒,至秋冬间又因食毒物酒面房欲之事,忽发初觉微小,数日之间肿大疼不可忍。初得大便五七日不通,小便淋沥者,是其候也。先调脾脏气令实,次服发穴排脓消毒去积之药,内托温平,不得用太热涩之药。缘脾中脏要和暖,如用热药,恐气涩而不流畅,致荣卫不调也。贴即用温凉药,不得用冷药,恐逼入毒瓦斯,须引脓外透,方渐安矣。
□
〔仲〕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
〔《精》〕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而此二毒,发无定处,当以脉别之,浮洪滑数为阳,微沉缓涩为阴。阴则热治,阳则冷治。
上阳脉当以痈法治之,阴脉当以疽法治之,不必拘于热治冷治也。
□
〔垣〕身重脉缓湿胜者,除湿。身热脉大,心躁时肿,乍来乍去者,清热。诸痛眩晕动摇,脉弦者,去风。
气涩气滞,干燥,亡津液,脉涩者,泻气补血。寒胜则脉浮,食不入,便溺多,恶寒脉紧者,宜泻寒水。肾脉涩甚,为大痈。(全文见虚实法。)
□
〔涓〕夫人生最可忧者,发背也,其种有五∶
一曰阳毒。因风热而有,或患热毒消渴,或先患伤寒,余有阳毒触处蓄积,起于背脊膂之间,不问椎数,但从两夹脊起,止腰上,满背 热,如炊之状,赤紫或红如焰,脓毒难成,成后不止,止后痛不除,蓦忽数日之间,复平如旧,将谓肿消,此是内攻肉陷,不可疗矣。
二曰阴毒发背。是气冷而作,初如
黍米粒起,情绪不快, 而痛,直应前心,心忪怔,头目昏重,寒热如疟。五七日后,始发引攻肿,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