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已溃,脓出者也。
□
〔仲〕诸痈疽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为无脓。
□
〔《精》〕凡痈疽,按之牢 ,未有脓也。按之半软半 ,已有脓也,宜急破之。( ,未详何切。半软,谓中央脓熟处。半 谓四旁无脓肿肉也。)
凡疮肿,以手指从疮旁按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变,脓已结成。又按之随手赤色,此亦有脓。按之白,良久方赤,游毒已息,可就赤白色尽处灸断,疮肉平实,久而方消。夫痈则皮薄肿高,疽则皮浓肿坚,初发并宜灼艾,惟痈脓成则宜针,疽脓成则宜烙。切宜熟视详审,候其溃熟脓透于外,其势盈盈欲出,只用替针丸自疮头咬开,不半日许,其脓自出,切不用针刀也。(丹溪云∶《精要》论戒用针刀,业外科者,当拳拳服膺。)
替针丸治痈疽已溃未破,或破后脓出不快者。
白丁香(一字) 砂(一字以上)
没药(一字)
乳香(一字)
锻石饼药纳种
糯米十四粒,其法用锻石五升,炉灰三升,以水五升,淋取清汁,入大锅内熬浓汁,至三五升,用瓦器盛贮,临用时以
小青盏盛取半盏浓汁,却用皮纸贴盏中浓汁面上安定,然后取
糯米十四粒,种在皮纸面上,一宿即是。
上为细末,
糯米饭丸,如麦粒大。每用一粒。未破用津贴疮头薄处即破,脓滞不快,则用一粒纳疮口内,使脓不滞,好肉易生。
□
〔无〕替针丸
雄雀粪(二十粒) 砂
陈仓米 没药(各一字)
上研匀,以米饭丸,如粟大。每用一粒贴疮口眼中,即溃脓出。
□
〔梅〕治诸痈不消,已成脓,惧针不得破,令速决。取雄雀粪涂头上,干即易之,雀粪中竖者为雄。
□
〔《本》〕 治痈疽已有疮眼,未出脓,痛不可忍,用此药 即脓出。
巴豆一个,去皮膜,不去心油,盐豉十四个,口中含去皮令软,同研烂,真麝少许,如难丸,入少稀糊,捏作饼子,如鼠粪大。大小临时看疮口 之,只以纸捻子送入药,须臾必痛,忍之,良久脓遂出。
□
〔丹〕出一切疮口。出蛾茧壳,烧存性,无灰酒调下,每服一枚。服下一个时辰,便有疮口一个。若服两枚,出疮口两枚。
□
〔《精》〕 痈成脓,宜针,其铁用马衔铁为之,形如韭叶,两面皆利,可以横直裂开五六分许,取其毒血。如觉病轻,须先灸而后裂。
按痈如椒眼数十粒,或如蜂窠
莲房,而脓出痛不除,宜用针者,以针横直裂之,则毒血挟脓出而愈。如无椒眼之类,只消直入取脓,不必裂之也。又法当椒眼上,各各灸之亦佳,不必裂也。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全文见针灸门。)
□
〔《素》〕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病能篇 王注云∶息, 也,死肉也。今世用刀割去死肉者是也。)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正。(长刺节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八字,衍文也。大小深浅刺七字,取脓之法,尽矣备矣。)
□
〔《精》〕疽成脓宜烙。可用银篦大二分,长六寸,火上烧令赤,急手熨烙毒上,得脓为效。
□
〔涓〕凡痈觉在虚处,及眼不见处,皆是恶症。如发高肿紫赤,皮薄光泽,觉里有脓毒,诸药贴 不破者,宜用熟铜针于油火上燎透,先用墨笔点定,却当头以针浅刺入。随针出脓者,顺也。有不随针脓出,当用白纸作 , 入针孔,引出脓毒,当时肿退,可及三分。如肿不退,是一逆也。肿不退,疼不除,但脓出,二逆也。脓疼不退,患人不觉疮轻,三逆也。虽用针破出脓,亦无所济,须急用引脓托里汤药,以助其势力可也。更有痈生实处,不问深浅,如有脓即用针烙无害。稍迟缓,即恐伤筋骨内疼。凡近筋脉骨节处,不得乱行针烙,反致他病也。患疽初生赤硬,或在处处毒瓦斯浅,或在实处毒瓦斯深,切须仔细辨认,仍问患人疼痛觉浅觉深。其患处疮头不拘多少,其间须有一个最大者,即是大脓窍。当用熟铁大针头如钗脚者,于
麻油灯上烧令热透,以大头处按定,插入一寸或至二寸,脓当下,恐未有脓毒出,却用白纸作 子, 入,直候次日取出,其脓即随 下矣。脓色黄白即好,若赤黑色,防复有鲜血出,即患人寒战不禁。其有虚处,不得乱行针烙。凡患发背,觉似有脓成,便用大熟铁烙,当正头上烙之。其烙并用
麻油灯上烧令通红,烙入可二寸许。初入肉即须横插入,不得正入,恐烙透膜也。如已有破处,皮烂溃熟,更不得用针烙。如是横长,赤引开阔,当须两头下火针,令脓毒随针引出。肥人脓汁多,瘦人脓汁少。如肥人却少,瘦人却多,多是肉败坏成脓,少是肉不腐烂,变气实也,犹宜审详,不可造次,便行针烙。亦看患者气脉匀和,荣卫气不节滞,血脉不致凝涩,即行针烙无畏,切须仔细。患者气虚脉气大者,亦不可乱行针烙。针烙之法,不可容易,先看皮纹紧慢浓薄,紫赤色大光泽者,即可用针烙,如皮肉未变,不可用针,针亦无济。大抵用针,只欲引脓,如针刺无脓,是气伏也,不可用针烙。
□
〔丹〕或问烙法如何?曰∶脓或汪洋欲出,奈何皮浓肉深难穴者,既前无内托之药先致力于内,后又不用烙以开窍脉,脓何由出?脓本肉腐所成,皆挟毒热之气。若久留肉腠间则毒瓦斯浸淫,好肉亦化为脓腐,此所以烙法有功于溃疡也。彼根浅而皮薄者,何必假此以卖弄假法,恐吓而胁取利也。
□
〔《灵》〕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五脏应中州,其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身形应九野图(图缺)
□
〔涓〕十岁,二十二岁,三十三岁,七十三岁,以上四人,百神在上部,不可患痈疽发背,见血者死。申子辰年,血忌,余年不妨。男女同。
二十五岁,三十一岁,六十八岁,七十四岁,以上四人,百神在额,不可患疮肿,见血者死。
十八岁,二十四岁,三十五岁,四十五岁,五十六岁,六十七岁,七十二岁,八十九岁,以上八人,百神在两肩隅,不宜患痈疽疮肿,见血者死。
十二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五十九岁,六十六岁,九十七岁,以上六人,百神在中部,不可患痈疽发背,见血者死。巳西丑年,血忌,余年不妨。男女同。
三十二岁,四十二岁,五十五岁,六十一岁,以上四人,百神在肩背,不可患痈疽,见血者死。
十九岁,二十六岁,四十九岁,五十六岁,五十七岁,六十二岁,八十岁,九十一岁,以上八人,百神在肝肺俞,不宜患痈肿,见血者死。
十一岁,二十三岁,二十四岁,五十八岁,九十六岁,以上五人,百神在胁肋,不可患痈疽,见血者死。
十四岁,二十九岁,三十九岁,四十六岁,五十二岁,六十岁,六十九岁,七十六岁,八十一岁,八十八岁,九十五岁,以上十一人,百神在下部,不可患疮漏疾,见血者死。下部尤忌见劳瘵人,不宜下部出脓,难瘥。
十一岁,十五岁,二十七岁,六十三岁,七十五岁,以上五人百神在尻尾间,不可患痈疽,见血者死。
十三岁,二十八岁,五十二岁,七十二岁,九十三岁,以上五人,百神在足下,不可患痈疽,见血者死。
二十一岁,三十八岁,四十一岁,五十岁,以上四人,百神在遍身,不可患疮肿,见血者不治。
凡发背及痈疽,皆在背上,不问大小,有疼无疼,或热或不热,或冷或不冷,但从小至大,肿起至一尺以上者,其赤肿 热者,即用紧急收赤肿药围定,不令引开,中心即用抽脓聚毒散贴之,急令散毒外透,内服排脓缩毒内托汤药。候脓成,相次破穴,看疮大小深浅,内发其脓汁。
脓水大泄,急须托里内补。虽破穴脓汁不多,再须排脓拔毒,透后慎不令再肿,须疼止肿消,患人自觉轻便,即是顺疾也。最宜节慎饮食。其热毒方盛,或发大渴,多饮冷水及冷浆之类,此是毒瓦斯攻心,令口干烦渴,但以心气药内补脏腑即止矣。(内补谓参、 之属,排脓谓
皂角刺之属。)
□
〔丹〕《精要》云∶凡疽疾,勿食羊、鸡、牛、鹅、鱼、面、煎爆、炙炒、法酒等味,犯之必发热,只有
栀子黄芩汤,用之取效。夫栀、芩、
苦参、
犀角辅佐
人参,固可解食毒之热,若寒月与虚人,宁无加减乎?《内经》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此原痈疽之因也。禁戒浓味,盖以浓味能引起宿火之热,此诚富贵豢养口腹者所宜谨守,若素贫者,大不然矣。予治章兄,背疽径尺,家贫,待死而已。视疮穴黑深似有近内之意,急作参 归术膏。饮三日,略以艾芎汤洗,气息奄奄,不可支持。幸其身不发热,而可进饮食,每日作馄饨大碗与之。尽药膏五斤,馄饨多肉者三十碗,疮口渐合,以其因肉与馄饨助气之有益也。
□
〔罗〕凡治病必察其下予从军,戊午年冬于武城县,有贾仓使父,年逾六旬,冬至后数日,疽发于背,五七日肿势约七寸许,不任其痛,疡医曰∶视之脓成可开矣。公惧不从。越三日,医曰∶
不开,恐变证生矣。遂以燔针开之,脓泄痛减,以开迟之故。迨二日,变证果生,觉重如负石,热如 火,痛楚倍常,六脉沉数按之有力,此膏粱积热之变也。邪气酷热,故宜寒药治之,时月严凝,复有用寒远寒之惑。乃思《内经》曰∶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以从其证可也。与疡医议,急作清凉饮子加
黄连一两五钱与之,利下两行,痛减七分。翌日,复用前药,其证悉除,月余平复。陈录判母,年七十余岁,忽冬至后脑出疽,形如瓯面大,命疡医诊视,俟疮熟以针出脓。因怒笞侍外家,疮即内陷凹一韭叶许,面色青黄不泽,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时复呕吐,脉极沉细而迟。盖缘衰老之年,严寒之时,病中苦楚,饮食淡薄,已涤肥脓之气,独存憔悴之形,加之暴怒,精神愈损,故有此寒变也。病与时同,与疡医议,遂制五香汤一剂,加
丁香、
附子各五钱,剂尽,疮复大发,随证调治而愈。《内经》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谓察时下之宜也。诸痛痒疡疮,皆属心火,言其常也。如疮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热终寒,此反常也,固当察时下之宜而权治。故曰∶经者常也,法者用也,医者意也,随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
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禄年五十有七,右臂膊肿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变,皮肤凉,六脉沉细而微,脉证俱寒。予举疡医孙彦和视之。曰∶此附骨痈,开发已迟。以燔针启之,脓清稀解,次日肘下再开之,加呃逆不绝。彦和以
丁香柿蒂散,两服稍缓。次日,呃逆尤甚,自利,脐腹冷痛,腹满,饮食减少,时发昏愦。于左乳下黑尽处灸二七壮,又处托里温中汤,用
干姜、
附子、
木香、
沉香、
茴香、
羌活等分, 咀,一两半,欲与服。或者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当盛暑之时,
干姜、
附子可乎?予应之曰∶理所当然,不得不然。《内经》曰∶脉细皮寒,泻利前后,饮食不进,此谓五虚。况呃逆者,胃中虚寒极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是言其定理也。此证内外相反,须当舍时从证,非大方辛热之剂急治之,则不能愈矣。遂投之,诸症悉去,饮食倍进,疮势温,脓色正。彦和又与五香散数服,月余平复。噫!守常者,众人之见。知变者,智者之事。知常而不知变,因而取败者亦多矣,况医乎哉!守常知变,岂可同日而语。
托里温中汤治疮疡为寒变而内陷者,脓出清解,皮肤凉,心下痞满,肠鸣切痛,大便微溏,食则呕逆,气短促,呃逆不绝,不得安卧,时发昏愦。
羌活 干姜(炮。各三钱) 黑
附子(四钱,炮,去皮脐)
益智仁(一钱)
茴香 甘草(炙)
丁香 沉香(各一钱)
木香(一钱半)
陈皮(一钱)
按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
附子、
干姜,大辛热温中,外发阳气,自里之表,以为君;
羌活味苦辛温透关节;炙
甘草甘温补脾胃,行经络,通血脉。胃寒则呕吐呃逆,不下食,
益智仁、
沉香、
丁香大辛热,以散寒邪为佐。疮气内攻,气聚而为满,
木香、
茴香、
陈皮苦辛温,治痞散满为使也。
上 咀,都作一服,水三盏,
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无时。忌一切冷物。
□
〔丹〕一老人年七十,患背疽径尺余,已杂与五香、十宣数十帖,脓血腥秽,呕逆不食者旬余。病患自去吃内托散,隔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所苦者淋之痛,与呕吐不得睡而已。急以参、 、归、术煮膏,以
牛膝汤入
竹沥饮之,三日后尽药一斤半,淋止思食,七日后尽药四斤,脓自涌出而得睡,又兼旬而安。
一男子年六十余,性好酒肉,背疽见脓,呕逆发热,盖其得内托、十宣多矣。医以呕逆,于嘉禾散中加
丁香以温胃行气,时七月大热,脉洪数有力,予因谓∶此脉症在溃疡尤为忌。然形气实,只与
人参膏和
竹沥饮之,尽药十五斤,竹百余竿而安。予曰∶此病幸安也,不薄味,必再作。仍浓味自若,夏月醉后,坐水池中,又年余左胁旁生一软块如饼。二年后,软块为疽。本人见脓血淋漓而脉洪数有力,又呕逆食少,遂自以
人参膏入
竹沥饮之,又百余竿而安。令八十岁,强健如旧。此病两以老年血气弱,专服
人参、
竹沥而愈,若与内托十宣散,恐未能若是之安全也。脓溃之后,肿退肌宽,痛必渐减,而反痛者,此为虚也,宜补之。亦有秽气所触者,宜和解之。亦有风寒逼者,宜温散之。补者,归、 之类。和解者,
乳香、芍药之类。温散者,
防风、
桂枝之类。
权小娘,疟后右腿股生疖,破后筋吊疼,脉虚而涩。询之,小便时疼处亦相应,宜与生血导热。
川芎 归头 条芩 生地
赤芍 牛膝 黄柏 甘草(炙,二分)
青皮(炒)
槟榔(五分)
通草(三分)
桂皮(一钱)
上煎,食前热饮之。
五香汤即五香
连翘汤,去
射干、
大黄、
升麻、
连翘,加参、
犀角。若用于肿疡犹可,借其飞走以攻散其毒,使不延蔓,若用于溃疡,虽多有参、 、廿草之缓补,而走泄太多,宁不犯仲景已有得汗复汗、得下复下,重虚之戒,可不省乎。
《精要》云∶血气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又言饮食调令香美,益其脾土,养其真气。夫甘而淡者,可养脾土,若香美者,但能起火,经以热伤脾、热伤气为戒。今曰益脾养气,若施之于肿疡者,似有畅达之益,溃疡后用香美,恐有发湿热损真阴之患矣。
《精要》云∶热盛脉数,与
漏芦汤、单煮
大黄等汤。不甚热,脉缓弱,只投五香
连翘汤。
夫热盛脉数,若肿疡时脏腑秘而体实者,犹可与
大黄。若溃疡后,脓血出多者,热盛脉数,去死为近,其可下乎。缓弱之脉,古人皆以为邪毒已散,五香之飞走升散,其可用乎!
《精要》云∶初成脓,宜用烙,得脓利为效。亦服神仙追毒丸,此又不能无疑者也。夫追毒丸下积取毒之药,决无取脓之效。今用烙而得脓,若在里之气血壮实,则脓自出如推矣。何不以和气活血之药,佐参 补剂,使脓自托出乎。
《精要》云∶疮作渴甚,急与神仙追毒丸。取下恶毒,与清膻汤、万金散、五香
连翘汤、六味
车螯散、千金
漏芦汤皆可选用。下利以后,渴尚未止,宜用生津补气药,则津液生,气血完,渴自止矣。夫大渴而与利药,非明示脉证,何以知其当下?后又言下利后,渴又不止,却用补药,又不明言脉证,恐是但有大渴,必与峻下,下后尚渴,方与补药。夫医者治未病,如此用药可乎?况渴属上焦,当肿疡时,犹或可用。若溃疡时,渴恐因血气之虚,何以待下利后,方议其虚哉?《精要》论疽疾咽喉口舌生疮,归罪于不得内托,以致热毒冲心,与
琥珀犀角膏。夫于肿疡时用之犹或近理。若于溃疡后用之,彼
犀角、脑子之升散,宁不助病邪致虚,以速其死也耶?后有
犀角散,以
大黄佐黄 ,用黄 则知其虚,用
大黄又似疑其有实热。夫疮溃体虚,纵有旧热,将自渐因脓血而消,何必以峻冷利动脏腑?若在秋冬,何异用刀剑耶?《精要》论痈疽发寒热多汗,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连日作,或间日作,必先呕痰,然后寒热。寒热解,大汗出,不可专以为有热。亦有气虚而得者,亦有因怒而得者,又有先感寒邪,脾气不正,而有此证者。夫气虚者,当以补气药补之;因怒者,当以顺气药和之;脾气不正者,当以调脾药养之。今用不换金正气散,悉是温散泻卫之药,而欲以一两
人参,收拾十四两之泻卫可乎?若用于肿疡时感寒邪者,犹或庶几。彼气虚者、因怒者、脾气不正者,此方能兼治乎?又未知用于肿疡耶,溃疡耶?
□
〔涓〕穴有孔,慎风,仍慎再合。如再合者,为风湿邪气攻搏,而再生脓,宜如前以通和汤药,根据次第用,不可急性,恐伤气害人之命也。
□
〔无〕疮疡未合,风入为破伤风,湿入为破伤湿,二者害人最急,食卒不知其因,甚难认治。
痈疽瘰 溃后,尤宜谨之。
□
〔《精》〕加味十全汤治痈疽愈后,补气血,进饮食。
黄 (蒸)
地黄(蒸)
当归 川芎 人参 茯苓 芍药(炒)
白术 陈皮(各一两)粉草(炙) 桂心 五味(各五钱)
乌药(七钱)
上 咀,每服一两,用水一碗,
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分作二服,留渣晒干为末,服之。
丹溪云∶加味十全汤,须看年之老壮,资之强弱,证之缓急,时之寒热,加减用之。
□
〔丹〕加味十全汤治痈疽后,补气血,进饮食,实为切要。盖脓血出多,阴阳两虚,非此药何以回生起死。惜其不分经络,不载时令,又在识者触类而长之。今之外科,于疮疡肿平痛宽,遂以为安,漫不加省,往往于结痂后两三日或半年,虚证乃见。医者不察,病者不悟,无补接调养之功,因而转成他病者,惜哉。予治一士夫,因脚弱求诊,两手俱浮洪稍鼓,饮食如常,惟言问不答,肌上起白屑如麸片。时在冬月,予作极虚处治。询其弟,乃知半年前,曾于背臂腿三处,自夏至秋冬节次生疽,率用五香
连翘汤、十宣散与之,今结痂久矣。予属作参
白术当归膏,以二陈汤化饮之,三日后尽药一斤,白屑没者大半,病者自喜呼吸有力,补药应效以渐,而病家反怨药不速应,自作风病论治,炼青
礞石二钱半,以青州白丸作料,煎饮子顿服之。予谏止不听,因致不救,书以为警云。
运气痈自溃者,惟土不及岁有之。经曰∶土不及曰卑监,卑监之纪,其动疡涌分溃痈肿,盖土不及则肉腐为痈肿,故木化启折乘之,而脓涌分溃其痈肿也。
□
〔东垣〕痈疽用药加减法如发背疔肿,脓溃前后,虚而头痛者,于托里药内加
五味子。恍惚不宁,加
人参、
茯神。虚而发热者,加
地黄、栝蒌根。潮热者,加
柴胡、
地骨皮。渴不止者,加
知母、
赤小豆。虚烦者,加枸杞、
天门冬。自利者,加浓朴。脓多者,加
当归、
川芎。痛甚者,加芍药、
乳香。肌肉迟生者,加
白蔹、官桂。有风邪者,加
独活、
防风。心惊悸者,加丹砂。口目 动者,加
羌活、
细辛。呕逆者,加
丁香、藿叶。痰多者,加
半夏、
陈皮。
□
〔《精》〕
麦饭石膏在脓溃后围疮口。
麦饭石(火 ,醋淬十次,研数日)
鹿角( 烟尽)
白蔹
上用
麦饭石末二两,
白蔹末二两,
鹿角灰四两,要研极细,如不细反痛。用好米醋,入银石器内煎,令鱼眼沸,却入三味药末,用竹篦子不住手搅,熬一二时稀稠得所,倾出候冷,以纸盖。
每用时,先以
猪蹄汤洗去脓血,挹干,以鹅翎拂药,涂四围,凡赤处尽涂之,但留一小口,如钱大,以出脓血。凡用疮药上,久则药干,勿令绷急,须常用醋拂湿其药。初便一日洗换药,十日后两日一换。(肉冷恶寒者不宜用。)
猪蹄汤治一切肿破,消毒瓦斯,去恶肉。凡疮有口,便用此汤濯洗。
白芷 生
甘草 羌活 露
蜂房 黄芩 赤芍药 川归(等分)
上为粗末,看疽大小用药。如疽大,
猪蹄两只,只用白水三升煮软,将汁分为两次,澄去面上油并下面渣,却将药末投其中,再煎十数沸,去渣,以故帛蘸药汤温洗薄揩,恶血恶肉随洗而下。洗讫,仍避风,忌人口气吹之,又忌狐臭人、月经人。
痈疽有死肉不去者,用
白丁香、霜梅,深则 之,浅则干掺于膏药上,甚妙。
□
〔海〕又方 膏药内入
雄黄巴豆少许,不伤好肉,止去恶肉。不惟恶疮,凡痈毒有恶肉者俱可去。
又方
雄黄散以
雄黄一钱另研,
巴豆不去皮,研如泥,入
乳香、
没药少许,再研细。少上,恶肉自去。
□
〔《保》〕 治恶疮有死肉者及追脓。
白丁香 轻粉 粉霜 雄黄 麝香(各一钱)
巴豆霜(三个)
上细末,新饭和作锭子,用之。
□
〔丹〕治疮疽攻肿, 肉突出。乌头五枚,苦酒三升,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次。(《古今录验》)
诸痈疽有肉凸出数寸者,更于凸出疮门求之。
□
〔《精》〕神异膏治诸般恶毒疮疖,发背痈疽,其妙如神。
露
蜂房(要用蜂儿多者为妙,细剪净一两) 全
蛇蜕(以盐水洗净,焙干,半两)
玄参(半两,去芦) 绵黄 (三两) 黄丹(五两,研细后入) 真
麻油(一斤)
杏仁(去皮尖,切小片,一两) 男子乱发(洗净,烙干,如
鸡子大)
上件药,先将
麻油入银铫中,同乱发于风炉上慢慢文武火熬,候发焦熔尽,以
杏仁投入。
候
杏仁色变黑,好绵滤去渣。再将所熬清油入银铫内,然后入黄 、
玄参二味,慢火熬一二时,取出铫子,安一冷风炉上。候半时久,火力稍息,旋入露
蜂房、
蛇蜕二味,将
柳枝急搅,移铫于火上不住手搅,慢火熬至黄紫色,用绵滤过后,复入清油在铫内,乘冷投黄丹,急搅片时,又移铫于火上,文武火慢慢熬,不住手用
柳枝搅千余转,候药油变黑色,滴于水中凝结成珠子,则是膏成就矣。若珠子稀,再熬少时,必候得所。然后用瓷器内封收待用,或恐偶然熬火太过,稍硬难用,却入少蜡熬添
麻油在内,瓷器盛封,盖于甑上蒸,乘热搅匀,收而用之。膏药熬成了,须用所盛瓷器,置净水盆中出火毒一昼夜,歇三日方可用。熬此膏药极难,于火候须耐烦,看火紧慢,火猛即药中火发,千万谨戒。(膏药方甚多,效无出于此。)
□
〔垣〕热疮寒膏药
当归身(水洗,焙干,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一百个) 黄丹(研细,六两)肥嫩
柳枝(三两半,切如寸许,水洗干) 肥嫩
桃枝(一两,切作如寸,洗净干)
麻油(一斤)
上件,先熬
麻油热,下桃、
柳枝熬令半焦,以绵裹
当归、
杏仁同煎,至
柳枝黑焦为度,去药渣,滤油澄净,抹去铫中渣滓令净,再上令沸,旋旋入黄丹,熬成滴水中不散为度。
寒疮热膏药
与寒膏药同,只将
当归身改作
当归梢,桃、
柳枝分两倒过便是。
刘氏贴发背痈疽,脓尽四面皮粘,恐有脓毒攻起,宜用逼毒散方。
黄药子 白药子(各一两)
赤小豆(二两)
雄黄(一钱)
上为末,水调敷。
治发背痈疽,脓尽生肉平满,宜用紧疮口生肌青散子。
槿花叶(盛时收,阴干,取四两为末) 青
赤小豆 白芨(各二两)
为末,临时用槿花末三钱匕,白芨、小豆末各一钱匕,相和新汲水调摊纸上贴四畔,中心疮口不用贴。
□
〔垣〕敛疮口方
木香槟榔散用之决无疼痛,以蜡油涂覆疮上,生肌敛肉,甚速,必无恶血,疮口疾合,易取平复,惟膏粱热疮所宜用也。贫人害地之寒湿外来寒疮者,禁不可用。
木香 槟榔 黄连(各等分)
上为极细末,根据前调用,湿则干贴。
治寒疮敛疮口药。
当归身(一钱,洗净,晒干)
青皮(二分,去白)
木香(一分)
黄连(五分)
上四味,为极细末,蜡油调涂,取效甚速。
□
〔《保》〕疮口大者,
乳香散。
寒水石( )
滑石(各一两)
乳香 没药(各半两) 脑子(少许)
上各研细和匀,少许掺疮口上。
□
〔《撮》〕桃红散敛疮口,定痛,辟风邪。
滑石(四两)
乳香 轻粉(各二钱) 小豆粉(一两)
寒水石(三两, )
上为细末,干掺口上。一方改小豆粉为定粉。
□
〔《精》〕有人患背疽已溃,如碗面大,视五脏仅膈膜耳,自谓必死。用大
鲫鱼一枚,去肠脏,以羯羊粪入其中,烘焙焦黑极燥,为细末,干掺之,疮口遂收,至今无恙。此方累用有效,须候脓少,欲生肌肉时用之。
□
〔《保》〕又方治疮口久不收。
小椒(去目,炒黑,一钱) 定粉
风化硝(二钱)
白矾(二钱半)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上为末掺之。
□
〔《精》〕生肌散
寒水石(锉)
滑石 乌鱼骨
龙骨(各一两) 定粉
密陀僧 白矾灰 干胭脂(各半两)
上为细末,干掺用之。
平肌散治诸疮久不敛。
密陀僧( )
花蕊石( ) 白
龙骨(各一两)
乳香(另研)
轻粉(各一钱)
上为细末,和匀干掺。
□
〔丹〕《精要》论痈疽久而疮口不合,其肉白而脓血少,此为疮口冷滞,乃病气血枯竭,不潮于疮,遂致如此。用北
艾叶一把,入瓦器内浓煎汤,避风处乘热用艾汤浇洗疮口四围净肉,以绢帛兜
艾叶乘热浇沃,一日一次。洗了,须避风,仍烧
松香以烟熏疮口,良久,用神异膏贴之,不可与厌秽之人见。若不能禁忌,疮口难安,药亦无效。夫以血气枯燥,不知补接于内,惟务热洗于外,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而乃归罪于冷滞。大抵溃疡宜洗,若非行补接之药,以实其内,窃恐淋洗有一时之快,少顷恐病体自觉疲惫,有不耐烦之意,非虚而何?可不先议补接乎。(补接,即参、 、归、术之类是也。)
□
〔苏〕乱发、
蜂房、
蛇蜕皮,各烧灰存性,每味取一钱匕,酒调服,治疮久不合,神验。(丹溪云∶发补阴之功甚捷。)
□
〔丹〕 收敛疮口,止有柳皮、
白蔹煎汤饮之。
□
〔《灵》〕 眼白青,黑眼小,是一逆也。纳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
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玉版篇)
□
〔《精》〕 痈疽破溃之后,其形候有逆有顺。眼白青黑而紧小,一恶也。不能下食,纳药而呕,食不知味,二恶也。腹痛渴甚,三恶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四恶也。声嘶色脱,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肿,五恶也。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泄利无度,小便如淋,六恶也。脓血大泄,痛尤甚,脓色败臭,气不可近,七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卧,八恶也。未溃先黑久陷,面青唇黯便污者,九恶也。更有气噫痞塞,咳嗽身冷,自汗无时,瞪目耳聋,恍惚惊悸,语言颠错,皆是恶证。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调匀,二善也。神彩精明,语声清朗,三善也。脓清肿消,色鲜不臭,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五善见三则吉,诸恶见四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