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若有脉候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脉候未来,呼之脉来三至;吸之脉亦三至;呼吸定息六至,此为无患矣。所言定息,呼气也出,吸气未入,定息之中又至,此是平和也。得以大人脉五至取之即瘥矣。如此七至以上即为有气,或脉浮如弓之张弦,此为有风,并可根据后方合药治之。或七至以下,此为冷候,亦宜根据后方合药疗之。或诊候取平和,或而不见,深浮不定,伏益根平者,此为神鬼之病,且合求祟,续宜使药,或桃、
柳枝汤法煎饮子。为使一两颗桃心。
《
颅囟经》又云∶孩子脉呼吸十五至以上,三至以下皆死矣。
《千金翼》∶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也。小儿四、五岁者,脉自疾 ,呼吸八至也。
尺寸俱浮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小儿脉沉者,乳不消也。小儿脉弦急者,客忤气也。
王叔和小儿生死候歌∶
小儿乳后辄呕逆,更兼脉乱无忧虑。(《病源》小儿啼未定,气息未调,乳母忽遽以乳饮之,其气逆上,乳不得下,停滞胸膈,则胸满气急令儿呕逆。又乳母将息取冷,冷气入乳,乳变坏,不捻除之,仍以饮之,冷乳入腹与胃相逆,则腹胀满痛,气息喘急,亦令呕逆。又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客于皮肤腠理,传于血气,入于胃则腹胀而吐逆也。凡如此变坏之乳,非有冷吐逆,肠虚入胃则为痢矣。)弦急之时被气缠,脉缓即是不消乳。(小儿脉弦主风邪气,脉缓即气不消。)紧数细快亦少苦,虚濡邪气惊风助。(小儿脉紧与形相称也,虚濡亦生虚邪惊风也。)痢下宣肠急痛时,浮大之脉归泉路。(下痢脉浮大者,死形与脉相反也。)
《圣惠》辨小儿脉法∶夫小儿脉,三岁以上五岁以下可看候,然与大人有异,呼吸八至是其常也,九至者病,十至者困。小儿脉紧者必风痫也。脉沉者乳不消,脉弦急者为客忤。脉沉数者骨间有冷。脉浮而数乳痫风热。脉紧而弦腹痛,脉弦而数乳热五脏壅。脉牢而实大肠秘涩。脉乍短、乍长、乍大、乍小不等者有祟。小儿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出,不欲食乳,食乳即吐逆,不可用药,必自瘥矣。小儿病困,汗出如珠,着身不流者,不可治。小儿久下病痢,脉浮而腹痛者,不可治。小儿有病,胸陷,口唇干,目直,口中气冷,头低,卧不举身,手足垂软,身体强直,掌中冷,皆不可治。
茅先生辨小儿五脏本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
又辨小儿四季受脉∶小儿脉数,热病脉洪,泻痢沉细,风疾弦紧,气疾脉洪。头痛,寸急数;水藏急数,小便频滴冷痛;脾浮洪,胃中有气块,不思饮食。
上前件脉法,各有声出看,各受本候浅深。其小儿合阴阳二部脉,将竞骨为中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关。
阳得阴脉死,阴得阳脉亦如之。六岁以前,第一看太冲脉及看形色,并看虎口及三关脉。六岁以后方可看阴阳二部脉,即根据前法。小儿无脉至数,如看前来迟及不动即死候。虎口及三关脉若迭起来黑色,死候不治。太冲脉不动,亦死。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一见生死诀∶
幼童脉气辩何形,(《水鉴》先生曰∶小儿虽受阴阳二气成其形状,气尚未周,何言有脉。直至变蒸候尽,阴阳气足方可看脉。其髫 之年,方生阴阳二气。圣人云∶男七岁曰髫,生其元阳之气。女八岁曰 ,其阴阳方成。故未满髫 之年呼为淳阳,若髫满后呼为童儿,始可看脉。如身体俱盛,脉至一息六至为常人之脉,一息八至为热,九至风、五至虚、四至损、三至脱、二至死、十至必是疳痨、虚损,形容瘦劣。
若或身肥,血色青白,一息十一、二至者,谓之虚,是风病死,是为脉乱。若一息十至六者,为脉不来,其人当令必死。迟若一息十一、二至者必死速,不满二日。何名为一息?一呼、一吸名为一息。呼吸者,即是出一气,入一气,谓之一息。其脉若指下未硬,隐指急大者是有积。若来微细即是冷,若虚轻紧即是热,时复一大即是惊,若大小不匀即是死候也。先生所论浮数为热,伏结为寒,沉细为冷,大小不匀为恶候。数者紧也,浮者轻也,伏者贴也,重手方见。结者乱也,沉者重没谓之沉。
细者微也,大小不匀则是。或大或小而不匀是为气不生,其人必死也。)二十五种甚分明。(有二十五候,定其生死。)抱着遍身不温暖,(是血绝不 也。)四肢垂 哭鸦声,(四肢垂 者为胃绝也,胃主四肢,即绝不能管也,鸦声已解在形候门中。)啼哭无泪泻涎清,(是肝绝也。) 眉摘眼爪甲黑,(即是筋绝、筋痒,故摘其眉眼也。)泥坛肿起或为炕,(其囟门或肿或陷也。)将口咬人鱼口急,(即是两口角垂如
鲫鱼吸水之状。)脚直肚大有青筋,(是筋绝不能收,脚肚胀即是气绝也。)上视以觑于高物,(目直故上视也。)长嘘出气黑文行,(气欲绝出而不回,黑文即血不 脉。)吃乳不收舌退场门,(吃乳不收则胃绝,舌退场门即是心绝。)唇不盖齿眼坑倾;(则是脾绝,脾主肌肉,外应于唇,脾绝则唇缩眼坑,倾亦属脾。)泻痢多变异 血,(则是心绝,心主血,心若绝则下血黑色臭。)偏搐似笑没心情。(一边搐也,虚笑不止,颜没其心情,此恶候也。)不论贵贱及男女,救疗十人无一生。(诸候并是难医者。)
钱乙论小儿脉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婴童宝鉴》论脉候(指脉内候附∶)夫小儿三岁以上,七岁以下,其脉驶。一息七八至为平,八至以上至于十至者曰大过(其病为阳盛也,)下不及五至六至曰不足。(其病为阴盛也。)
浮为风。(浮者阳,按之不足,轻手乃得,如葱管者,曰浮也。)沉为冷。(沉者阴,重手乃得,举指即无,行于骨下,曰沉也。)洪为热。(洪者,按之散大满部,状如浮者,曰洪。)微为寒。(微脉指下往来细如乱丝,重手即无,轻手乃得也。)紧为实。(亦曰痛。
紧者如丝而急,按之有力曰紧也。)沉细为乳结。(亦为冷。言其脉细小而沉也。)弦数为疟。(脉弦如筝,通度带快。)弦急为客忤。(弦急,如新上之弦。)大小不匀为中恶。(言其脉或大或小,不根据其部也。)脉虚病亦虚。(虚脉轻手得之,重手即无也。曰虚,只因频下,脏腑即虚,亦因久泻也。)变蒸之脉寸口乱。(乱为大小不匀。)伏为气。(伏行筋中曰伏也。)
左手寸无脉,心下痛,胸中热,时时呕,口中生疮,犹乳母食冷所兼,咳嗽,头有汗,寒热作,喉中哽塞作声。
右手寸无脉者,短气、气逆,喉中咳噫,犹乳母出冲风露所为也。
心脉满大,肝脉小急,并为痫、螈 之疾。凡寸脉但浮,直上直下,督脉连腰脊强不得俯仰。三部脉紧急,其痫可治。吐 ,浮者可治。弦急者气痛,中恶微者可治。弦紧牢强为症癖病,脉随其左右上见。三部脉沉为食乳不消化,缓亦同上。少阴脉数为疳淋,虚濡者,惊风邪气。脉如雀啄,若紧者风痫。伤寒脉洪者易理,微者难理。脉来浮大者,宜发汗。一投一止病,假令六投一止,六曰病也。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四季脉缓,各推其王相表里。若浮而见病,在表,属皮肤,在腑而为顺;阳脉沉,见病在里,属脏、骨髓,逆行阴之理也。脉在上,病在上,死生见焉。
又论死脉∶伤寒身大热,体黄,脉沉细者死。中恶、脉紧细者死。黄胆、脉沉细,腹满者死。
《惠眼观证》诊候诀∶凡疾患既重,次看脉息如何,当以一指在鱼际或太冲看。若是伤寒、急惊、疹痘之候,此为腑病,得浮洪即易安,沉细即难安。且与回阳两日至第三日再诊之,如得阳脉方许调理。然阳脉取之在轻手如捻葱管乃有,满部重按即无是也。若中慢惊、吐泻、疟痢之候,此为脏病,得沉细即易安,浮洪即难安。盖阴病脉行于内,不可行于外。凡一切病觉脉来三点大又三点细,此亦难治。大都小儿脉只看阳脉大,阴脉细,余不可验也。学人宜审详之。
《保生论》∶小儿三岁以后或五百七十六日外,皆可诊两手脉,一指定三关。
歌曰∶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其息,浮洪风盛数因惊,虚冷沉迟实有积。
浮为风。(秋得浮曰平和。)浮者,轻手来大,重手来细弱如按
葱叶之状故曰浮。主小儿中风,伤风咳嗽,嚏喷,烦躁壮热,鼻流清涕,一身头面虚浮,下泄多,小便如粉,可与解表,甚者与出汗即愈。
洪为热。(夏得洪曰平和。)洪者,轻手脉来大,重手脉来亦大,故曰洪。主小儿痫,发热,身生痈疖及瘰 ,喉闭囟肿,风热面赤,气喘,心脏有热,小便淋沥,频患赤痢。
数因惊。(春得数曰平和。)数者,脉来小急,过数速疾故曰数。主小儿梦中咬齿惊掷,见人恐怖,夜多盗汗,白日多困,气粗不语,忽泻青粪。若得数脉乃生惊候,此乃惊气传膀胱,主小儿有疝偏坠。
沉迟为虚冷。沉迟者,轻手按全不见,重手按至骨,脉来沉弱细小,故曰沉迟。主小儿脾胃虚冷,泄泻无时,呕逆不食。
实有积。(冬得实曰平和。)实者,轻手脉不见,重手脉来大,故曰实。主小儿脏腑有积腹胀,面黄发立,小便如油,面仆地卧,频频吐食,腹内鸣响。又积不治,即成疳痨、丁奚、哺露候。若孩儿肥实者,宜与稍凉药取积,后补。若孩儿羸瘦,脏腑虚薄,可与性温药取积后补。
凡小儿脉春数、夏洪、秋浮、冬实、脉来八至止者,皆平和之脉也。若脉来急如弓弦,脉来两动而止不见者,皆必死之脉也。
《孔氏家传》王叔和经∶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诊小儿脉多雀斗,要以三部脉为主。
若紧为风痫,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沉而数者骨间有热。
《宝童方》中指脉法∶(孩儿五、七岁方诊中指脉。)孩儿五、七岁,五脏脉方现,中指两畔内,于中仔细看。
左男右女专心记,左主脾肝心肾肺,右主热生惊气疳,女子背看各从类,欲察病源谁得知,脉洪大急来归内,此是伤寒病因热,洪大却慢伤脾气,迟细脾虚因取极,脉小急来肾虚致,疾在小肠凭药力,到此医人须用意。诊脉若来三两通,此为死候命须终,吸人指面如弓急,慢脾死候命将毕。
翰林待诏杨大邺中指脉看死候法∶中指中间为动脉,医家莫便怀疑恻,此时风满四肢头,万卷千书医不得。
别一本五指歌曰∶五指指节冷,惊来不可安。忽然中指热,决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疹痘有多般。女右男逢左,八片锦中看。
《庄氏集》脉法歌∶小儿脉数多风热,沉伏原因乳食结,弦长必动肝肠风,弦数惊蛔四肢掣,洪浮胸中,似火烧,若兼肠痛好添愁,息数和平八九至,此个分明不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