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邪入于阴则喑。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
故无音。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喑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用姜汁调服。缓缓进之。或只一味
生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尤宜。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也。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肥人痰湿壅滞。气道不通而声喑者。二陈导痰开涤之。一切滋补。皆为禁剂。至若久病失音。必是气虚挟痰之故。宜滋肺肾之化源。非生脉散下都气丸不可。凡咽干声槁者。润肺为主。生脉散合异功散。若膈内作痛。破瘀为先。代抵当丸最妥。更有舌喑不能言者。亦当分别新久。新病舌喑不能言。必是风痰为患。类中风例治之。若肥人舌短不能言。或舌根强硬。导痰汤为主。若久病后。或大失血后。舌萎不能言。大虚挟寒例治之。要在临证审察病因无误。然中风暴病失音。多缘少阴真气久虚而得。更兼遗尿五绝证见。不可治矣。若冬月咳嗽。寒痰结于咽喉。语声不出者。此寒气客于会厌。故卒然而喑也。麻杏甘石汤。或古今录验续命汤选用。若失音不语。已经发散润肺而不应者。生脉散。并童真丸噙化之。若咳喘气促。而胸中满闷。声喑不出者。肺胃气燥。不能祛散余邪也。
紫菀散主之。亦有叫骂声嘶而喉破失音者。十全大补汤。若肺气虚寒。为厉风所伤。喘咳声嘶。或先伤热。而寒郁热邪声喑不出者。千金酥蜜膏。又咽痛起于四五日间。或因咳剧而得。或多稠痰结痰而咽喉上 肿痛。其声虽哑而尚有音破浊。脉大缓而右寸尤甚。此热结于肺也。宜用辛凉之剂。如
桔梗汤加
葱白、香豉、
荆芥、
薄荷。兼有风寒客邪。更须
桂枝、芍药、姜、枣、胶饴之类。并以姜蜜制
黄柏噙之。慎不可骤用敛降之药。若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
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二证寒热天渊。不可不辨也。胎前产后失音。另详本门。
石顽治西客王如嵩。触寒来苏。忽然喘逆声喑。咽喉疼肿。察其形体丰盛而饮啖如常。切其脉象浮软而按之益劲。此必寒包热邪。伤犯肺络也。遂以麻杏甘石汤。加
半夏、
细辛。大剂葳蕤。二服喘止声出。但呼吸尚有微疼。更与二陈、枳、桔、葳蕤之类。调理而安。
王唯一数年前虽有血证。而年壮力强。四月间忽患咳嗽。服发散药后。痰中见血数口。继服滋阴药过多。遂声飒而哑。时觉胸中气塞。迁延月余。乃兄勤中鼎中。邀余往诊。脉虽沉涩。而按之益力。举之应指。且体丰色泽。绝非阴虚之候。因论之曰台。翁之声哑。是金实不鸣。良非金破不鸣之比。因疏导痰汤加
人中黄、
泽泻方。专一涤痰为务。四剂后。痰中见紫黑血数块。其声渐出。而飒未除。更以
秋石兼
人中黄。枣肉丸服。经月而声音清朗。始终未尝用清理肺气。调养营血药也。
飞畴治郭代工。午日少食角黍。倦怠作泻。曾用消克不效。因圊时跌仆。即昏迷不省。数日后邀予诊视。六脉虚微欲脱。右臂不能转动。声喑无闻。时有用
大黄消克之剂者。予急止之。此脾肺虚惫。安能任此。今纵有合剂。恐胃气告匮。乌能行其药力。惟粥饮参汤。庶为合宜。所谓浆粥入胃。则虚者活。遂确遵予言以调之。泻止神宁。声音渐出而苏。能食后。亦惟独参汤调养。不药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