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因于风。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内经论眩。皆属于木。属上虚。仲景论眩。
以痰饮为先。丹溪论眩。兼于补虚治痰降火。
戴复庵云。有头风证。耳内常鸣头。上如有鸟雀啾啾之声。切不可全谓耳鸣为虚。此头脑挟风所致。有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两。宜三五七散。或秘旨正元散加
鹿茸。兼进养正丹。不效。一味
鹿茸。每服半两。酒煎去滓。入麝少许。缘
鹿茸生于头。头晕而主以
鹿茸。盖以类相从也。曾有服头痛药不愈。服茸朱丹而效。此为虚寒也。若实者用之。殆矣。故丹溪曰。眩晕不可当者。
大黄三次酒炒干为末。茶调下。每服一钱至二钱。刘宗浓曰。眩晕乃上实下虚所致。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经云。上虚则眩。又云。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则与刘氏所称。无乃冰炭乎。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亦何冰炭之有。然当以脉法辨之。寸口大而按之即散者为上虚。以
鹿茸法治之。寸口滑而按之益坚者为上实。以酒
大黄法治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晕。然无不因痰火而作。谚云。无火不动痰。无痰不作晕。须以清火豁痰为主。而兼治六淫之邪。无不愈者。风寒在脑。或感邪湿。头眩重痛欲倒。呕逆不定。三因芎辛汤。冒雨或中湿。眩晕呕逆。头重不食。本方去
细辛、芽茶加
半夏、
茯苓。恶风眩晕。头旋眼黑恶心。见风即复作者。
半夏苍术汤。风虚眩晕多痰。导痰汤加
天麻。肾气素虚而逆者。
沉香降气下养正丹。不应。八味丸。风热眩晕眼掉。
川芎茶调散。痰厥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汤。痰火眩晕者。二陈汤加
白术、
川芎、
天麻。有热。更加山栀、
黄芩。七情郁而生痰。亦令头眩。但见于郁悒之人。及妇女辈。二陈加
木香、
丁香、
白术、
砂仁。早起眩晕。须臾自定。乃胃中老痰使然。古方用黑锡丹劫之。不若青
礞石丸镇坠。后用理中丸调理。痰结胸中。眩晕恶心。牙皂末和盐汤探吐。吐定。服导痰汤。劳役过度。眩晕发热者。补中益气汤加
天麻。兼呕逆。六君子汤。气虚而喘。加黄 。阴虚火炎痰盛。少加熟
附子。煎成加姜汁、
竹沥。因虚致眩。虽定后。而常欲向火。欲得暖手按者。阳气不足故也。
附子理中汤。淫欲过度。肾与督脉皆虚。不能纳气归源。使诸逆奔上而眩晕。六味丸加
沉香、
鹿茸。名香茸八味丸。肥白人眩晕。清火降痰为先。而兼补气药。黑瘦人眩晕。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胸中有死血。作痛而眩。饮韭汁酒良。产后血晕。见妇人本门。
〔诊〕 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浮弦为肝风。右手滑实痰积。脉大是久病。虚大是气虚。
石预治司业董方南夫人。体虽不盛。而恒有眩晕之疾。诊其六脉皆带微弦。而气口尤甚。盖缘性多郁怒。怒则饮食不思。恒服消导之味。则中土愈困。饮食皆化为痰。痰从火化而为眩晕矣。岂平常肥盛多湿之痰可比例乎。为疏六君子方。水泛为丸。服之以培中土。中土健运。当无数化不及。留结为痰而成眩晕之虑。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朔客梁姓者。初至吴会。相邀石顽往诊。时当夏月。裸坐盘餐。倍于常人。而形伟气壮。热汗淋漓于头项间。诊时不言所以。切其六脉沉实。不似有病之脉。惟两寸略显微数之象。但切其左。则以右掌抵额。切其右。则易左掌抵额。知其肥盛多湿。而夏暑久在舟中。时火鼓激其痰。而为眩晕也。询之果然。因与导痰汤加
黄柏、
泽泻、茅术、浓朴二服而安。
又治松陵贡士吴友良。年逾古稀。头目眩晕。乃弟周维。素擅岐黄。与补中益气数服。始用
人参一钱。加至三钱。遂痞满不食。坐不得卧。三昼夜。喃喃不休。仲君孝廉谦六。相延石顽往候。见其面赤。进退不常。左颊聂聂 动。诊其六脉皆促。或七八至一歇。或三四至一歇。询其平昔起居。云。是知命之年。便绝欲自保。饮啖自强。此壮火烁阴而兼肝风上扰之兆。与生料六味除去茱萸。易入
钩藤。大剂煎服。是夜即得酣寝。其后或加
鳖甲。或加
龙齿。或加枣仁。有时妄动怒火。达旦不宁。连宵不已。则以
秋石汤送
灵砂丹。应如桴鼓。盛夏酷暑。则以小剂生脉散代茶。后与六味全料调理。至秋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