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云。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
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
瞿麦丸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
滑石白鱼散、
茯苓戎盐汤并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之。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金匮论淋证四条。一曰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此肝移热于膀胱。因肝热甚。失其疏泄之令而然也。一曰胃中有热。消谷引食。大便坚。小便数。此因胃热炽甚。消烁津液。肠胃膀胱之源俱涸也。一曰有水气。其人苦渴。此膀胱气化不行。水积胞中为患也。一曰小便不利。用蒲灰散等治。此因膀胱血病。血属阴。阴病则阳亦不能施化也。其用栝蒌
瞿麦丸者。盖缘肺气不化。膀胱不通。致水渍则津液不行。而胃中燥渴。故用栝蒌根以生津。薯蓣以补肺。
茯苓疏肺气下行。
瞿麦逐膀胱癃结。然欲散下焦之结。又需阳药始得开通。故少加
附子为使。必水积而腹中冷者。方可用之。若虽有水气而腹中不冷。即当效五苓之法。以桂易附。或因积热闭癃。又当改
附子为知、柏也。其蒲灰散等三方。悉治膀胱血滞气不化而小便不利之证。蒲灰
滑石者。薄灰治瘀血。
滑石利窍也。乱发
滑石白鱼者。发灰消瘀血。
白鱼去水气也。
茯苓戎盐者。咸润走血。佐
茯苓淡渗利小水。
白术兼利腰脐间血也。三方亦有轻重。乱发为重。蒲灰次之。
戎盐又次之。至于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明系热在上焦。故用白虎以荡涤膈上之热。加
人参以救津液也。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乃热结膀胱。津液固结之候。而见脉浮发热。太阳热邪循经发外也。故用
猪苓汤以导热滋燥。慎勿因其发热而与发汗。重伤其阴。必致便血。故为切戒。
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水火不交。心肾气郁。遂使阴阳乖舛。清浊相干。蓄在下焦。故膀胱里急。膏血砂石。从水道出焉。于是有淋沥不断之状。甚者窒塞其间。令人闷绝。凡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小便痛。制剂之法。并宜流行滞气。疏利小水。清解热邪。其于平调心火。又三者之纲领焉。心清则小便自利。血不妄行。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水窦不行。加之谷道闭遏。未见其有能生者也。虽然。肾气虚弱。囊中受寒而成淋涩者有之。其证先寒栗而后溲血。盖冷气与正气交争故也。又有胞系转戾不通者。其证脐下急痛。小便不通。凡强忍小便。疾行走马。或忍尿入房。使水气逆上。气迫于胞。故屈戾而不得舒张也。胞落则殂。
石淋者。脐腹隐痛。小便难。痛不可忍。溲如砂石。或黄赤。或混浊。色泽不定。正如汤瓶久受煎熬。底结白碱。宜清其积热。涤其砂石。如
麦冬、
葶苈、
木通、葵子、
滑石、
车前、
连翘、
瞿麦、
知母。涩痛甚者。为膀胱蓄血。加
琥珀、
肉桂、
大黄辛温以散之。加味葵子
茯苓散。专治石淋之圣药。紫雪亦佳。劳淋者。遇劳即发。小便淋沥不绝。如水滴沥而不断。有脾劳肾劳之分。劳于脾者。补中益气加
车前、
泽泻。劳于肾者。六味丸加
麦冬、五味。血淋者。虽主实主血而与小肠为表里。然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紫者。为小肠实热。小肠热甚而血渗胞中。与溲俱下。大剂生
牛膝为主。兼
车前、山栀、生地、
紫菀、
犀角、
桃仁、
芦根汁、生
藕节汁。血虚而热。用生
地黄三两。
黄芩、
阿胶各半两。柏叶少许。水煎服之。此千金法也。若色瘀淡者。属肾与膀胱虚冷。生料六味丸加
肉桂。
芦根捣水煎。候冷服。若两尺脉沉弦而数。必有瘀血停蓄。
犀角地黄汤加
紫菀、
牛膝。若
琥珀、
麝香、
当归、
川芎、萆 、
木通、
白术、
木香、香燥破血利水耗气之类切禁。气淋者。气化不及州都。胞中气胀。小腹满坚。溺有余沥。宜
沉香、
肉桂、
茯苓、
泽泻。佐以
木通、
瞿麦、葵子、山栀、石苇之类。实则气滞不通。脐下妨闷。加
香附、
木香。不应。加硝、黄。溺后疼痛。去石苇、
木通、
瞿麦、葵子、山栀。加
秋石、生
甘草梢、藕汁。气淋服利水药不能通者。
沉香降气、四磨汤选用。膏淋者。俨若脂膏。或便中有如蜓蚰之状。此名肉淋。乃精溺俱出。精塞溺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宜
茯苓、
秋石、
沉香、
海金沙、
泽泻、
滑石。如不甚痛者。须固涩其精。慎勿误与通利。
鹿角霜、
肉苁蓉、
菟丝子、
莲须、
芡实、
山药之类。或
桑螵蛸、
菟丝子等分。
泽泻减半。蜜丸服。后以六味丸合聚精丸调补之。冷淋者。寒气客于下焦。水道不宣。满于胞内。淋涩而白。先发寒栗。而后便数成淋。宜金匮肾气丸加
鹿茸、
沉香。戴氏云。进冷剂愈甚者。此是冷淋。
牛膝半两煎汤。加麝少许。下八味丸。冷淋小便闭涩。数起不通。窍中苦痛。憎寒凛凛。或因烦渴饮水过多。水积胞中不行。生
附子散。不应。用栝蒌
瞿麦汤。热淋者。心肺蕴热。不能滋其化源。小便赤涩如血而少。烦渴引饮者。导赤散加
黄芩。躁热不渴者。滋肾丸。或
淡竹叶煎汤调辰砂益元散。凡人服金石大毒。以助入房。败精流入胞中。及饮食痰积渗入者。则皆成淋。或忍精不泄。停凝作痛而致淋者。
木通、
车前、
牛膝、
泽泻、
茯苓、
滑石、
甘草。或汤或丸俱效。有膏粱太过。食积成痰。流注为淋。宜尿浸
山楂、川连、丹、皮海石、
玄明粉之类。小便艰涩如淋。短而不作痛者。虚也。六味丸加
鹿茸、
肉苁蓉。如茎中不痛而痒者。此属精虚。八味丸。小便淋沥。茎中痛不可忍。相引胁下痛。参苓
琥珀散。有服五苓散不效。用生料
鹿茸丸却愈。此皆下元虚冷之故。胞痹小便淋沥涩痛。肾虚膀胱积热也。肾沥汤。胞痹不得小便。小腹痛。若沃以汤。则小便虽涩而略通者。此膀胱虚寒也。
茯苓丸。虚寒甚者。巴戟丸。老人精气已衰。犹不绝欲。小便淋沥。小腹胀闭而牵引谷道。或溺血梗痛。肾气丸加
牛膝。热极成淋。茎中痛。五苓散减桂大半。加
滑石、
木通、生
甘草梢。口苦咽干。小便赤涩。或欲成淋。清心
莲子饮。伏暑成淋。五苓和益元散。虚人。生脉散。不时服之。小便自清。后有几点血者。五苓散加
牛膝、熟地、
紫菀。有因怒而致淋者。非
青皮、
沉香、山栀、
木通不能已也。有因思虑成淋者。归脾汤和五苓散并进。汗多而小便痛。暑月常有之。盛暑冷冻饮料既多。上停为饮。外发为汗。津液不通。
小肠闭塞。五苓散加
人参、
甘草。名春泽汤。最为合剂。老人气虚下陷成淋者。补中益气加
木通、
泽泻。以
升麻、
柴胡升九地之阴。
木通、
泽泻降九天之阳。服之殊验。心脾血虚。归脾汤、辰砂妙香散选用。
淡秋石治血淋茎中热痛。降火最捷。但元气下陷。小便多者禁用。血淋服诸药不效。一味
薏苡根捣汁服之。血淋每日用黄茧丝二两。煮汤饮之。七日必效。留丝 灰存性。蜜丸服之。并主妇人血崩。又生
鸡子黄。每日清晨沸汤调服二枚。其血自清。
牛膝三两。煮成。入麝少许顿服。名地髓汤。此治血淋要剂。但淋久不止。元气下陷者。又为切禁。且虚人能损胃气。及崩淋下血不止者。皆不宜服。以其滑精故也。朴硝雪白者。治痛淋殊效。每服二钱。血淋。用冷水下。气淋。
木通汤下。石淋。炒研用温水下。
石膏火 。同
琥珀滑石。乃石淋之要药。然须质壮初起者宜之。老人绝欲太早成淋。生
绿豆水浸。擂汁服之。然不若
淡秋石擂水饮之。其效如神。一切淋浊属实热者。
应手获效。稍涉阴虚。甚于砒鸩。不可不慎。
〔诊〕 少阴脉数。妇人则阴中生疮。男子则气淋。盛大而实者生。虚小而涩者死。
薛立斋治一人。素膏粱。小便赤数。口干。吐痰稠粘。右寸关数而有力。此脾肺积热移于膀胱。先用
黄芩清肺饮清理脾肺。次用滋肾丸、六味丸以滋肾水而安。
又治一儒者。发热饮水不绝。每如厕。小便涩痛。大便牵痛。此精竭复耗所致。用补中益气送都气丸而安。
石顽治内阁文湛持。夏月热淋。医用
香薷饮、益元散。五日不应。淋涩转甚。反加心烦不寐。
乃弟广文彦可。相邀往诊。见其唇赤齿燥。多汗喘促。不时引饮。脉见左手微细。右手虚数。知为热伤元气之候。遂疏生脉散方。频进代茶。至夜稍安。明日复苦溲便涩数。然其脉已向和。仍用前方不时煎服。调理五日而痊。
又治太史沈韩倬。患膏淋。小便频数。昼夜百余次。昼则滴沥不通。时如欲解。痛如火烧。
夜虽频迸。而所解倍常。溲中如脂如涕者甚多。先曾服清热利水药半月余。其势转剧。面色痿黄。饮食艰进。延石顽诊之。脉得弦细而数。两尺按之益坚。而右关涩大少力。此肾水素亏。加以劳心思虑。肝木乘脾所致。法当先实中土。使能堤水。则阴火不致下溜。清阳得以上升。气化通而疼涩廖矣。或云。邪火亢极。反用参、 补之。得无助长之患乎。曷知阴火乘虚下陷。非开提清阳不应。譬诸水注。塞其上孔。倾之涓滴不出。所谓病在下。取之上。若用清热利水。则气愈陷。精愈脱。而溺愈不通矣。遂疏补中益气方。用
人参三钱。服二剂。痛虽稍减。而病者求其速效。或进四苓散加
知母、门冬、
沙参、花粉。甫一服。彻夜痛楚倍甚。于是专服补中益气。兼六味丸。用
紫河车熬膏代蜜调理。补中原方。服至五十剂。参尽斤余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