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顽曰。痰火一证。方书罕及。近惟郢中梁仁甫国医宗旨。专为立言。然皆泛引肤辞。且所用方药。专事降泄。略无切于病情。殊非指南之谓。夫所谓痰火者。精髓枯涸于下。痰火凭陵于上。有形之痰。无形之火。交固于中。良由劳思伤神。嗜欲伤精。加以饮食不节。血肉之味。蕴酿为痰为火。变动为咳为喘。其在平居无恙之时。贮积窠囊之中。或时有所触发。则冲膈透膜。与潮宗之泛滥无异。观其外显之状。颇有似乎哮喘。察其内发之因。反有类乎消中。消中由阴邪上僭。摄之可以渐疼。哮喘由表邪内陷。温之可以暂安。此则外内合邪。两难分解。温之燥之升之摄之。咸非所宜。况乎触发多端。治非一律。何怪时师之茫无统绪乎。予由是而因病制宜。特立
玉竹饮子一方。为是证之专药。临证以意增减。庶几款洽病情。其有兼挟客邪者。又须先彻标证。然后从本而施。自然信手合辙。如因感风寒而发。则香苏散为至当。略加
细辛以开肺气。香豉以通肾邪。散标最捷。盖香、苏性降。可无升举浊垢之虞。他如
麻黄、
桂枝、柴、防、升、葛、羌、独、
川芎等味。能鼓动痰气。
薄荷、
荆芥、
橘皮、苏子等味。能耗散真气。芩、连、知、柏、赤
白芍、栝蒌根、
石膏等味。能敛闭邪气。皆宜远之。因饮食而发。只宜金匮枳术汤。随所伤之物而为参用。谷伤曲、 。酒伤煨葛。肉伤炮楂。麸面伤加
草果。鸡
鸭卵伤加
杏仁。痰食交结。则加橘、半。食积发热。必加
黄连。
黄连与
枳实同用。善消痞满。
半夏与
白术同用。专运痰湿。然须生用力能豁痰。痰去则津液流通。热渴自解。非
苍术、南星燥烈伤津之比。因恼怒而发。
沉香降气散和滓煎服。不但理气化痰。亦可消运食滞。其或兼冒微风。另煎香苏散以协济之。原其触发之因。
不出风食气三者为甚。然皆人所共知。惟是触感风热而发者。世所共昧。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气本乎肺。肺气受伤。咳嗽喘满。势所必致。而寒客皮毛。皮毛为肺之合。邪从皮毛而入伤于肺。咳嗽喘满。亦势所必致。何怪举世医师。一见喘咳。概以表散为务。良由不辨内因外因之故耳。曷知外因从表而伤有形之津。证属有余。故一咳其痰即应。而痰沫清稀。内因从肺而伤无形之气。证属不足。故屡咳而痰不得出。咳剧则呕。此不但肺病而胃亦病矣。是予
玉竹饮子方中。
茯苓、
甘草专为胃家预立地步也。至于标证散后。余火未清。
人参未宜遽用。
玉竹饮子。尤为合剂。病势向衰。即当滋养肺胃。异功散加葳蕤。取
橘皮为宣通气化之报使。气虚不能宣发其痰。又需局方七气汤。借
肉桂为热因热用之向导。若其人形体虽肥。而色白气虚。则以六君子汤加
竹沥、姜汁。即有
半夏。亦无妨碍。食少便溏者。
竹沥又为切禁。宜用
伏龙肝汤代水煎服。脾气安和。津液自固。可无伤耗之虑矣。瘦人阴虚多火。六味
地黄去
泽泻合生脉散。使金水相生。自然火息痰降。去
泽泻者。以其利水伤津也。若命门脉弱。真火式微。或不时上冲。头面哄热。又须六味
地黄加
肉桂、
五味子以摄火归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须知治痰先治火。治火先养阴。此为治痰治火之的诀。然后有真气浮散之极。草根木实。无济于用。又须金石以镇固之。予尝借服食方中灵飞散。取
云母以摄虚阳。钟乳以通肺窍。
菊花以清旺气。兼
天冬、
地黄、
人参之三才。以固精气神之根本。即修内丹。不外乎此。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敢以此言质之梁子。
梁仁甫云。病痰火者。或吐血。或衄血。或喉疼身热溺黄。皆热证也。庸医妄投苦寒泻火之剂。不知苦寒能泻脾胃。脾胃土也。乃人身之本也。今火病而泻其土。火未尝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则胃虚。因而饮食减少。
甚至泄泻肌肉消瘦。不可救药矣。世俗谓病痰火者。服童便最好。余治痰火。每禁服童便。盖童便降火虽速。而损胃多矣。故治火病。以理脾为主。此真诀也。
〔诊〕 痰脉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气为病。左右手关前脉浮大而实者。膈上有稠痰也。关上脉伏而大者。清痰也。丹溪云。人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卒难得开。必费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