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余粮_图缺)
味甘,寒、平,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陶隐居云∶今多出东阳,形如鹅
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
蒲黄,无砂者为佳。
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乃有紫华靡靡。《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 ,根作块有节,似菝 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
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生池泽复有仿佛。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张华云∶地多蓼者,必有余粮,今庐江间便是也。适有人于铜官采
空青于石坎,大得黄赤色石,极似今之余粮,而色过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为
雌黄,试涂物,正如
雄黄色尔。唐本注云∶陶云黄赤色石,疑是太一。既无壳裹,未是余粮,疑谓太一,殊非的称。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
禹余粮,君,味咸。主治崩中。萧炳云∶牡丹为使。日华子云∶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 等疾。久服耐寒暑。又名太一余粮。
图经曰∶
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今唯泽、潞州有之。旧说形如鹅
鸭卵,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
蒲黄。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本经》又有太一余粮。谨按陶隐居《登真隐诀》载长生四镇丸云∶太一
禹余粮定六腑,镇五脏。注云∶按本草有太一余粮、
禹余粮两种。治体犹同。而今世唯有
禹余粮不复识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后小镇直云∶
禹余粮,盒饭用之耳。余粮多出东阳山岸间,茅山甚有,好者状如
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泯泯如面,啮之无复碜。虽然用之,宜细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而苏恭亦云∶太一余与
禹余粮本一物,而以精粗为别,故一名太一
禹余粮,其壳若瓷,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渐变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诸色通谓之余粮也。今医家但用余粮,亦不能如此细分别耳。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心下痞 ,利在下焦者,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赤石脂、
禹余粮各一斤,并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又按张华《
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筛草,其实食之,如
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至冬乃讫,名自然谷,亦曰
禹余粮。今药中有
禹余粮者,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然则,筛草与此异物而同名也。其云弃之江中而为药,乃与生海池泽者同种乎?
经验方∶治产后烦躁。
禹余粮一枚,状如酸KT 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紧筑,用炭一秤,发顶一斤 ,去火三分耗二为度,用湿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只使里内细研水淘澄五、七度,将纸衬干,再研数千遍。患者用
甘草煎汤调二钱匕,只一服立效。胜金方∶治妇人带下。白下∶即
禹余粮一两,
干姜等分。赤下∶
禹余粮一两,
干姜半两,上件
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别说云∶谨案∶越州会稽山中,见出一种甚良。彼人云∶昔大禹会稽于此地余粮者。本为此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