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膏_图缺)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隔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鸡子为之使,恶
莽草、马目毒公。)
陶隐居云∶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如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仙经》不须此。唐本注云∶
石膏、
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为异。今市人皆以
方解石代
石膏,未见有真
石膏也。
石膏生于石旁,其
方解石不因石而生,端然独处,大者如升,小者若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为
石膏,疗风去热虽同,而解饥发汗不如真者。臣禹锡谨按药性论云∶
石膏,使,恶
巴豆,畏铁。能治
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萧炳云∶
石膏,臣。陈藏器云∶陶云出钱塘县中。按∶钱塘在平地,无
石膏,陶为错注。苏又注五石脂云∶五石脂中又有
石膏,似骨如玉坚润,服之胜钟乳。与此
石膏,乃是二物同名耳,不可混而用之。日华子云∶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通亮,理如
云母者上,又名
方解石。
图经曰
石膏,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今汾、孟、虢、耀州,兴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莹白,其黄者不堪。此石与
方解石绝相类,今难得真者,用时唯取未破者以别之。其
方解石不附石而生,端然独处,外皮有土及水苔色,破之皆作方棱。
石膏自然明莹如玉石,此为异也。采无时。
方解石旧出下品,《本经》云∶生方山。陶隐居以为
长石,一名方石,疗体相似,疑是一物。苏恭云∶疗热不减
石膏。若然,似可通用,但主头风不及
石膏也。
又今南方医家着一说云∶按本草,
石膏、
方解石大体相似,但
方解石不因石,端然独处。
又云,今市人皆以
方解石代
石膏,未见有真
石膏也。又陶隐居谓∶
石膏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如棋子,此又不附石生也。二说相反,未知孰是。今详
石膏既与
方解石肌理、形段、刚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岂得功力相异也。但意今之所用
石膏、方解者,自是
方解石,
石膏乃别是一物尔。今
石膏中,时时有莹澈可爱,有纵理,而不方解者,好事者或以为
石膏,然据本草,又似
长石。又有议者以谓青石间,往往有白脉贯澈类肉之有膏肪者,为
石膏,此又本草所谓
理石也。然不知
石膏定是何物。今且根据市人用
方解石,然博物者亦宜坚考其实也。今密州九仙山东南隅,地中出一种石,青白而脆,击之内有火,谓之玉火石,彼土医人常用之。云味甘、微辛,温。疗伤寒发汗,止头目昏眩痛,功与
石膏等。彼土人或以当
石膏,故以附之。
雷公云∶凡使,勿用
方解石。
方解石虽白,不透明,其性燥。若
石膏出剡州茗山县义情山,其色莹净如水精,性良善也。凡使之,先于石臼中捣成粉,以夹物罗过,生
甘草水飞过了,水尽令干,重研用之。外台秘要,骨蒸亦曰内蒸,所以言内者,必外寒内热附骨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者。
石膏十分,研如乳法,和水服方寸匕,日再,以体凉为度。肘后方葛氏疗小便卒大数非淋,令人瘦。以
石膏半斤捣碎,水一斗,煮取五升,稍饮五合。梅师方∶治熟油、汤、火烧疮,痛不可忍。取
石膏捣末细研,用粉,疮愈。子母秘录∶治乳不下。以
石膏三两,水二升,煮之三沸。三日饮令尽,妙。太上八帝玄变经∶
石膏发汗。丹房镜源∶
石膏,桂州者,可结汞。别说云∶谨按陶说出钱塘山中,雨后时时自出。今钱塘人乃凿山以取之,甚多,捣为末,作齿药货用。浙人呼为
寒水石,然入药最胜他处者。今既凿山石而取,乃是因石而生,即
石膏也。陈藏器谓钱塘县在平地,无
石膏乃知陈不识钱塘,明矣。
衍义曰∶
石膏,二书纷辨不决,未悉厥理。详《本经》原无
方解石之文,止缘《唐本》注∶。《经》曰∶生齐山山谷,及齐鲁山、鲁蒙山。采无时,即知他处者为非。今《图经》中又以汾州者编入,前后人都不详。《经》中所言细理白泽者良,故知不如是,则非
石膏也。下有
理石条中,《经》云∶如
石膏顺理而细,又可明矣。今之所言
石膏、
方解石,二者何等有顺理细纹又白泽者。有是,则
石膏也;无是,则非
石膏也。仍须是《经》中所言州土者,方可入药,余皆偏见,可略不取。仲景白虎汤中,服之如神。新校正仲景《
伤寒论》后言,四月以后,天气热时,用白虎者是也。然四方气候不齐,又岁中气运不一,方所既异,虽其说甚雅,当此之时,亦宜两审。若伤寒热病,或大汗后,脉洪大,口舌躁,头痛,大渴不已;或着暑热,身痛倦怠,白虎汤服之无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