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_图缺)
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中。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
茯神。
茯神 平。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
益智,安魂魄,养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马间为之使,得
甘草、
防风、芍药、
紫石英、
麦门冬共疗五脏。恶
白蔹,畏牡蒙,
地榆、
雄黄、
秦艽、
龟甲。)
陶隐居云∶按药无马间,或者马茎,声相近故也。今出郁州,彼土人乃假研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紧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
作丸散者,皆先煮之两、三沸,乃切,曝干。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经》服食,亦为至要。云其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明窍而益肌,浓肠而开心,调荣而理胃,上品仙药也。善能断谷不饥。为药无朽蛀。尝掘地得昔人所埋一块,计应三十许年,而色理无异,明其贞全不朽矣。其有衔
松根对度者为
茯神,是其次
茯苓后结一块也。仙方唯云
茯苓而无
茯神,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唐本注云∶季氏本草云∶
马刀为
茯苓使,无名马间者。
间字草书实似刀字,写人不识,讹为间尔。陶不悟,云是马茎,谬矣。今太山亦有
茯苓,白实而块小,而不复采用。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者。今注马间当是
马蔺,二注皆恐非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人、龟,鸟形者佳。今所在有大松处皆有,唯华山最多。范子云∶
茯苓出嵩高三辅。淮南子云∶下有
茯苓,上有
菟丝。注云∶
茯苓,千岁松脂也。
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典术云∶
茯苓者,松脂入地千岁为
茯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广志云∶
茯神,松汁所作,胜
茯苓。或曰∶
松根茯苓贯着之,生朱提汉阳县。药性论云∶
茯苓,臣,忌米醋。能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赤者破结气。又云
茯神,君,味甘,无毒。主惊痫,安神定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加而用之。其心名黄
松节,偏治中偏风,口面 斜,毒风筋挛不语,心神惊掣,虚而健忘。日华子云∶
茯苓,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
益智,止健忘,忌酸及酸物。
图经曰∶
茯苓,生泰山山谷,今泰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似人形、龟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二种。或云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变成,或云假松气于本根上生。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 ,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
茯苓拔。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
如有
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拨大者,
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着根上。
其抱根而轻虚者为
茯神。然则假气而生者,其说胜矣。二月、八月采者良,皆阴干。《史记·龟策传》云∶伏灵在
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新雨已,天清静无风,以夜捎(或作烧)
菟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篝(音沟),笼也,盖然火而笼罩其上也。火灭即记其处,以新布四丈环置之,明乃掘取,入地四尺至七尺得矣。此类今固不闻有之。神仙方多单饵之。其法∶取白
茯苓五斤,去黑皮,捣筛,以熟绢囊盛,于三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干又蒸,如此三过。
乃取
牛乳二斗和合,着铜器中,微火煮加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取,随性任饱服之,则不饥。如欲食,先煮葵菜汁饮之,任食无碍。又
茯苓苏法云∶取白
茯苓三十斤,山之阳者甘美,山之阴者味苦,去皮,薄切,曝干蒸之。以汤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当甜。乃曝干筛末,用酒三石,蜜三升相和,内末其中,并置大瓮搅之百匝,封之勿泄气。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稣自浮出酒上,掠取之,其味极甘美。以作饼,大如手掌,空室中阴干,色赤如枣。饥时食一枚,酒送之,终日不须食,自饱。此名神仙度世之法。又服食法∶以合白
菊花,或合桂心,或合术,丸、散自任。皆可常服,补益殊胜。或云
茯苓中有赤筋,最能损目,若久服者,当先杵末,水中飞澄熟挪,去尽赤滓方可服。若合他药,则不须尔。凡药有
茯苓,皆忌米醋。旧说
琥珀,是千年
茯苓所化,一名江珠。张茂先云∶今益州永昌出
琥珀,而无
茯苓。又云∶烧蜂窠所作。三说张皆不能辨。按《南蛮地志》云∶林邑多
琥珀,云是松脂所化。又云∶枫脂为之,彼人亦不复知。地中有
琥珀,则旁无草木,入土浅者五尺,深者或八、九尺,大者如槲,削去皮,初如
桃胶,久乃坚凝。其方人以为枕,然古今相传是松类,故附于
茯苓耳。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皮心神了,捣令细,于水盆中搅令浊,浮者去之,是
茯苓筋,若误服之,令人眼中童子并黑晴点小,兼盲目。甚记之。圣惠方∶治面 及产妇黑 如
雀卵色。用白
茯苓末,蜜和敷之。肘后方∶姚氏疗 。
茯苓末白蜜和涂上,满七日即愈。经验后方∶养老延年服
茯苓方∶华山挺子
茯苓,研削如枣许大,令四方有角,安于新瓷瓶内,以好酒浸,以三重纸封其头后,一百日开,其色当如饧糖。可日食一块。百日后肌体润泽,服一年后,可夜视物,久久食之,肠化为筋,可延年耐老,面若童颜。孙真人枕中记∶
茯苓久服百日,百病除,二百日夜昼不眠,二年后役使鬼神,四年后玉女来侍。抱朴子∶任子季服
茯苓十八年,玉女从之,能隐能彰,不食谷,灸瘢灭,面生光玉泽。宋王微
茯苓赞∶皓苓下居,彤纷上荟,中状鸡凫,具客龟蔡,神侔少司,保延幼艾,终志不移,柔红可佩。神仙服
茯苓法∶白
茯苓去皮,酒浸十五日,漉出为散。每服三钱,水调下,日三。
衍义曰∶
茯苓,乃樵斫讫多年
松根之气所生。此盖根之气味,噎郁未绝,故为是物。然亦由土地所宜与不宜,其津气盛者,方发泄于外,结为盖苓,故不抱根而成物。既离其本体,则有苓之义。
茯神者,其根但有津气而不甚盛,故只能伏结于本根。既不离其本,故曰∶
茯神。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或曰∶松既樵矣,而根尚能生物乎?答曰∶如
马勃菌、五芝、
木耳、
石耳之类,皆生于枯木、石、粪土之上,精英未沦,安得不为物也。其上有
菟丝,下有
茯苓之说,甚为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