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问》云∶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又云∶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五虚死,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可活。治用黄 建中汤、理中汤之类。此《
素问》但言虚而无劳瘵之名,然其因则固屡言之矣。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其邪展转乘于五脏,遂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各见所合衰惫之证,真脏脉见则有死期。又如二阳之病,则传为风消、息贲。三阳之病,传为索泽,瘅成为消中。大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则皆善食而瘦。尝贵后贱,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暴乐暴喜,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离绝菀结,喜怒忧恐,五脏空虚,血气离守。《
灵枢》曰∶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瘁色夭,死于冬。又诸热病在肤肉脉筋骨之间者,各客于所合之本脏不得,客于所不胜。及考医和视晋平公之疾曰∶是近女室晦,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或蛊之疾,非鬼非食,疾不可为也。至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明立虚劳门,于是巢元方撰《病源候论》遂有虚劳,有蒸病,有注病,皆由此而推之者也。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五劳者,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瘦劳。六极者,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七伤者,曰阴寒、曰阴痿、曰里急、曰精连连,曰精少、阴下湿、曰精清、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又曰∶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蒸有五,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又有二十三蒸,胞、玉房、脑、髓、骨、血、脉、肝、心、脾、肺、肾、膀胱、胆、胃、三焦、小肠、肉、肤、皮、气各有一蒸,其状遍身发热,多因热病愈后,食
牛肉,或饮酒,或房欲而成注者。注之为言住也,邪气居人身内,生既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即所谓传尸。已别立门外。今以虚劳骨蒸合为一门,而列古明医治法于后。《金匮》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
大黄 虫丸主之。按虚劳发热,未有不由瘀血者,而瘀血未有不由内伤者,人之饮食起居,一失其节,皆能成伤,此亦可以睹矣。故以润剂治干,以蠕动HT血之物行死血,死血既去,病根已划,而后可从事乎滋补之剂,仲景为万古医方之祖,有以哉。又有陈大夫传仲景百劳丸,可与 虫丸互用。《
活法机要》云∶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故损则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则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损者,一损损于肺,故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心,故血脉虚弱,不能荣于脏腑,妇人则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故饮食不为肌肤也。自下而损者,一损损于肾,故骨痿不起于床。二损损于肝,故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故饮食不能消克也。故心肺损则色弊,肝肾损则形痿,脾胃损则谷不化也。治肺损皮聚而毛落,宜益气,四君子汤。治心肺虚损,皮聚毛落,血脉虚耗,妇人月水愆期,宜益气和血,八物汤。治心肺损及胃,损饮食,不为肌肤,宜益气和血,调饮食,十全散。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益精补肾,金刚丸。治肾肝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益精。筋缓不能自收时,宜缓中
牛膝丸。治肝肾损及脾,食谷不化,宜益精缓中消谷,煨肾丸。如阳盛阴虚,肝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宜荣血养肾,
地黄丸。如阳盛阴虚,心肺不足,及男子妇人面无血色,食少嗜卧,肢体困倦,宜八味丸。
如形体瘦弱,无力多困,未知阴阳先损,夏月宜
地黄丸,春秋宜肾气丸,冬月宜八味丸。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和中丸。肝劳,尽力谋虑而成。虚寒则口苦骨疼,筋挛烦闷,宜
续断汤,灸肝俞。实热则关格牢涩不通,眼目赤涩,烦闷热壅,毛悴色夭,宜
羚羊角散。心劳,曲运神机而成。虚寒则惊悸恍惚,神志不定,宜
远志饮子、
酸枣仁汤。实热则口舌生疮,大小便秘涩,宜
黄芩汤。脾劳,意外致思而成。
虚寒则气胀咽满,食不下,噫气,宜
白术汤、生嘉禾散、大建脾散。实热则四肢不和,胀满气急不安,宜小甘露饮。肺劳,预事而忧所成。虚寒则心腹冷气,胸满背痛,吐逆,宜温肺汤。实热则气喘,面目苦肿,宜二母汤。肾劳,矜持志节所成。
虚寒则遗精白浊,腰脊如折,宜
羊肾丸。实热则小便黄赤涩痛,阴生疮,宜
地黄丸。
肝伤筋极,虚则手足拘挛,腹痛,指甲痛,转筋,宜
木瓜散,
当归、枸杞、
续断。
实则咳而胁下痛,脚心痛不可忍,手足甲青黑,宜
五加皮散。心伤脉极,虚则咳而心痛,咽肿,喉仲介介如梗,宜
茯神汤,
远志、
酸枣仁、
朱砂、
龙齿。实则血焦发落,唇舌赤,语涩肌瘦,宜
麦门冬汤。脾伤肉极,虚则四肢倦,关节痛,不食,阴引肩背皆强,宜
半夏汤,
豆蔻、浓朴、
陈皮、
益智。实则肌肉痹,腠理开,汗大泄,四肢缓弱急痛,宜
薏苡仁散。肺伤气极,虚则皮毛焦,津液枯,力乏,腹胀喘息,宜
紫菀汤,
人参、黄 、
白石英。实则喘息冲胸,心恚腹满,热烦呕,口燥咽干,宜
前胡汤。肾伤骨极,虚则面肿垢黑,脊痛气衰,毛发枯槁,宜
鹿角丸,
益智、五味、
鹿茸。实则面焦耳鸣,小便不通,手足痛,宜
玄参汤。脏腑气虚,视听已卸,精极,虚则遗精白浊,体弱,小腹急,茎弱核小,宜
磁石丸,
鹿茸、苁蓉、破故纸、
龙骨、
人参、
附子、钟乳。实则目昏毛焦,虚热烦闷,泄精,宜
石斛汤。《古今录验》五蒸汤,
甘草炙一两,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干
地黄三两,
竹叶二把,
葛根三两,
知母二两,
黄芩二两,
粳米二合,
石膏五两碎,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
小麦一升,至六升去麦,入药煎至二升半,分三服。实热,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虚热,
乌梅、
秦艽、
柴胡,气也;
青蒿、
鳖甲、
蛤蚧、
牡丹皮、
小麦,血也。肺,(鼻干)
乌梅、
紫菀、
天门冬、
麦门冬。皮,(舌白唾血)
石膏、桑
白皮。肤,(昏昧嗜睡)
牡丹皮。气,(遍身气热,喘促鼻干,)
人参、
黄芩、
栀子。大肠(鼻右孔干痛)
芒硝、
大黄。脉,(唾白浪语,经络溢,脉缓急不调,)
当归、生
地黄。心,(舌干)
黄连、生
地黄。血,(发焦)
地黄、
当归、桂心、童子小便。小肠,下唇焦
木通、
赤茯苓、生
地黄。脾,(唇焦)芍药、
木瓜、
苦参。肉,(食无味而呕,烦躁不安,)芍药。胃,(舌下痛)
石膏、
粳米、
大黄、
芒硝、
葛根。肝,(眼黑)
前胡、
川芎、
当归。筋,(甲焦)
川芎、
当归。胆,(眼白失色)
柴胡、栝蒌。三焦,(乍寒乍热)
石膏、
竹叶。肾,(两耳焦)
石膏、
知母、生
地黄、
寒水石。脑,(头眩闷热)
羌活、
地黄、
防风。髓,(髓沸骨中热)
当归、
地黄、
天门冬。骨,(齿黑腰痛足逆冷,疳虫食藏,)
鳖甲、
当归、
地骨皮、
牡丹皮、生
地黄。肉,(肢细趺肿,脏腑俱热,)
石膏、
黄柏。胞,(小便黄赤)生
地黄、
泽泻、
茯苓、
沉香、
滑石。膀胱,(左耳焦)
泽泻、
茯苓、
滑石。凡此诸蒸,皆因热病后食肉油腻,行房饮酒犯之而成。久蒸不除,变成疳病即死矣。《
珍珠囊》云∶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
地骨皮泻肾火,
牡丹皮泻包络火,总治热在外无汗而骨蒸。
知母泻肾火,治热在内有汗而骨蒸,四物汤加二皮,治妇人骨蒸。《玄珠》云∶五行六气,水特五之一耳。一水既亏,岂能胜五火哉,虚劳等证蜂起矣。其体虚者,最易感于邪气,当先和解,微利微下之,从其缓而治之,次则调之。医者不知邪气加于身而未除,便行补剂,邪气得补,遂入经络,至死不悟,如此误者,何啻千万,良可悲哉。夫凉剂能养水清火,热剂能燥水补火,理易明也。劳为热证明矣,还可补乎。惟无邪无热无积之人,脉举按无力而弱者,方可补之。又必察其胃中及右肾二火亏而用之。心虚则动悸恍惚,忧烦少色,舌强,宜养荣汤、
琥珀定神丸之类,以益其心血。脾虚面黄肌瘦,吐利清冷,腹胀肠鸣,四肢无力,饮食不进,宜快胃汤、进食丸之类,以调其饮食。
肝虚目昏,筋脉拘挛,面青恐惧,如人将捕之状,宜
牛膝益中汤、
虎骨丹之类,以养助其筋脉。肺虚呼吸少气喘乏,咳嗽嗌干,宜
枳实汤加
人参、黄 、
阿胶、苏子,以调其气。肾虚腰背脊膝厥逆而痛,神昏耳鸣,小便频数,精漏,宜八味丸加五味、
鹿茸,去
附子,用
山药等丸,以生其精。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虚劳头痛复热,加枸杞、萎蕤。虚而欲吐,加
人参。虚而不安,亦加
人参。虚而多梦纷纭,加
龙骨。
虚而多热,加
地黄、
牡蛎、
地肤子、
甘草。虚而冷,加
当归、
川芎、
干姜。虚而损,加钟乳、棘刺、苁蓉、
巴戟天。虚而大热,加
黄芩、
天门冬。虚而多忘,加
茯苓、
远志。虚而口干,加
麦门冬、
知母。虚而吸吸,加胡麻、
覆盆子、
柏子仁。虚而多气兼微咳,加
五味子、
大枣。虚而惊悸不安,加
龙齿、
沙参、
紫石英、
小草。若冷则用
紫石英、
小草,若客热即用
沙参、
龙齿,不冷不热皆用之。虚而身强,腰中不利,加
磁石、
杜仲。虚而多冷,加桂心、
吴茱萸、
附子、乌头。虚而劳,小便赤,加
黄芩。虚而客热,加
地骨皮、白
水黄 。虚而冷,加陇西黄 。虚而痰复有气,加
生姜、
半夏、
枳实。虚而小肠利,加
桑螵蛸、
龙骨、鸡 。虚而小肠不利,加
茯苓、
泽泻。虚而损,溺白,加浓朴。髓竭不足,加
地黄、
当归。肺气不足,加
天门冬、
麦门冬、
五味子。心气不足,加上党
人参、
茯苓、菖蒲。肝气不足,加
天麻、
川芎。脾气不足,加
白术、
白芍药、
益智。肾气不足,加熟
地黄、
远志、
牡丹皮。
胆气不足,加
细辛、
酸枣仁、
地榆。神昏不足,加
朱砂、
预知子、
茯神。
《证治要诀》云∶五劳皆因不量才力,勉强云为,忧思过度,嗜欲无节,或病失调将,积久成劳。其证头旋眼晕,身疼脚弱,心怯气短,自汗盗汗,或发寒热,或五心常热,或往来潮热,或骨蒸作热,夜多恶梦,昼少精神,耳内蝉鸣,口中无味,饮食减少,此皆劳伤之证也。五脏虽皆有劳,心肾为多。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则劳生焉。治劳之法,当以调心补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剂,惟当温养滋补,以久取效。
天雄、
附子之类投之,适足以发其虚阳,缘内无精血,不足当此猛剂。然不可因有热,纯用甜冷之药,以伤其胃气。独用热药者,犹釜中无水而进火也。过用冷药者,犹釜下无火而添水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宜十全大补汤或双和散,或养荣汤、七珍散、乐令建中汤,皆可选用,间进双补丸。诸发有杂病,如咳嗽吐血不得卧,盗汗,寒热潮热等,已见各门。审知因虚劳得之,并宜用前药,未效用十四味建中汤,(无热,脉不数,乃可用。)或大建中汤。渴而不胜热药者,七珍散加
木香、
五味子各七分。热多黄
鳖甲散、或
人参散。独五心发热,将欲成劳者,
茯苓补心汤。
饮食减少,畏食而呕者,难独用前滞甜药,须斟酌用前快脾之剂,缩砂、
陈皮却不可少,仍下
鹿茸橘皮煎丸。如不呕不畏食,用前十全大补汤、双和散等药,亦当少加快脾之剂以为之防。有患精血不足,明知当补肾,方欲一取之归 等药,其人素减食,又恐不利于脾,方欲理脾,则不免用疏刷之药,又恐愈耗肾水,全一举而两得之功,莫若
鹿茸橘皮煎丸为第一。故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曰∶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道家交媾心肾,以脾为黄婆者,即此意。若肾元大段虚损,病势困笃,则肾又不容少缓,不必拘于此说。要知于滋肾之中,佐以
砂仁、澄茄之类,于壮脾之中,参以北五味、黄 之属,此又临时审病用药之活法。《
难经》曰∶肾有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也。男子藏精者,气海也。
女子系胞者,血海也。所主者二,受病者一也。是故左肾为阴,合主地道生育之化,故曰元气之舍也。若夫肾之藏精者、是受五脏六腑之精,输纳入精房、血海而藏之。然精有阴有阳,阴阳平则两肾和而不偏,不平则偏,阴阳俱不足,则两肾俱虚。故东垣治两虚者,以仲景八味丸补之。偏于左肾之阴精不足,则以
地黄丸主之,以三才封髓丹主之。右肾之阳火不足,则以八味丸、天真丸之类主之。此用方之凡例也。
丹溪论劳瘵主乎阴虚者,盖自子至巳属阳,自午至亥属阴,阴虚则热在午后子前,寤属阳,寐属阴,阴虚则汗从寐时盗出也。升属阳,降属阴,阴虚则气不降,气不降则痰涎上逆而连绵吐出不绝也。脉浮属阳,沉属阴,阴虚则浮之洪大,沉之空虚也。此皆阴虚之证,用四物汤加
黄柏、
知母主之。然世医遵用治疾,乃百无一效者何哉?盖阴既虚矣,火必上炎,而
川芎、
当归皆味辛气大温,非滋虚降火之药。又
川芎上窜,尤非虚炎短乏者所宜。
地黄泥膈,非胃弱食少痰多者所宜。
黄柏、
知母苦辛大寒,虽曰滋阴,其实燥而损血;虽曰降火,其实苦先入心,久而增气,反能助火;至其败胃,所不待言,用药如此,乌能奏功也。予每用
薏苡仁、
百合、
天门冬、
麦门冬、
桑根白皮、
地骨皮、
牡丹皮、
枇杷叶、
五味子、
酸枣仁之属,佐以生地汁、藕汁、乳汁、童子小便等。如咳嗽则多用桑皮、
枇杷叶。有痰则增贝母。有血则多用
薏苡仁、
百合,增
阿胶。热盛则多用
地骨皮。食少则用
薏苡仁至七八钱。
而
麦门冬常为之主,以保肺金而滋生化之源,无不应手而效。盖诸药皆禀燥降收之气,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以施于阴虚火动之症,犹当溽暑伊芳郁之时,而商 飒然倏动,则炎 如失矣。与治暑热用白虎汤同意。
然彼是外感,外感为有余,故用寒沉藏之药,而后能辅其偏。此是内伤,内伤为不足,但用燥降收之剂,而已得其平矣。此用药之权衡也。虚劳之疾,百脉空虚,非粘腻之物填之,不能实也。精血枯涸,非滋湿之物濡之,不能润也。宜用
人参、黄、
地黄、天
麦门冬、
枸杞子、
五味子之属,各煎膏,另用
青蒿以童便熬膏,及生地汁、白莲藕汁、
人乳汁、
薄荷汁,隔汤炼过,酌定多少,并糜角胶、
霞天膏,合和成剂。每用数匙,汤化服之。如欲行瘀血,加入醋制
大黄末子、
玄明粉、
桃仁泥、韭汁之属。欲止血,加入京墨之属。欲行痰,加入
竹沥之属。欲降火,加入童便之属。凡虚劳之症,大抵心下引胁俱疼,盖滞血不消,新血无以养之也。尤宜用膏子,加韭汁、
桃仁泥。呼吸少气,懒言语,无力动作,目无精光,面色 白,皆兼气虚,用
麦门冬、
人参各三钱,
橘红、
桔梗、炙
甘草各半两,
五味子二十一粒,为极细末,水浸油饼为丸,如
鸡头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津唾咽下,名补气丸。气虚则生脉散,不言
白术。血虚则三才丸,不言四物。大略前言
薏苡仁之属治肺虚,后言参
地黄膏子之类治肾虚。盖肝心属阳,肺肾属阴,阴虚则肺肾虚矣。故补肺肾即是补阴,非四物、
黄柏、
知母之谓也。劳瘵兼痰积,其证腹胁常热,头面手足则于寅卯时分乍有凉时者是也。宜以
霞天膏入
竹沥、加少姜汁,调
玄明粉行之。若顽痰在膈上胶固难治者,必以吐法吐之,或
沉香滚痰丸、透膈丹之类下之,甚则用倒仓法。若肝有积痰污血结热而劳瘵者,其太冲脉必与冲阳脉不相应,宜以补阴药吞
当归龙荟丸。
古方
柴胡饮子、
防风当归饮子、麦煎散皆用
大黄,盖能折炎上之势而引之下行,莫速乎此。然惟大便实者乃可。若溏泄则虽
地黄之属亦不宜,况
大黄乎。透肌解热,
柴胡、干葛为要剂,故治骨蒸方中多用之。如
秦艽鳖甲散、
人参地骨皮散、
人参柴胡散,皆退热之剂,然非常用多服之药也。《衍义》云∶
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凡此误世甚多。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藏虚损,复受邪热者,如《经验方》治劳热,
青蒿煎丸用
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无邪热,不死何待。又大忌芩、连、柏,骤用纯苦寒药,反泻其阳。但当用琼玉膏之类,大助阳气,使其复还寅卯之位,微加泻阴火之药是也。有重阴覆其阳,火不得伸,或洒洒恶寒,或志意不乐,或脉弦数,四肢五心烦热者,火郁汤、
柴胡升麻汤,病去即已,不可过剂。服寒凉药,证虽大减,脉反加数者,阳郁也。宜升宜补,大忌寒凉,犯之必死。男子肌瘦,气弱咳嗽,渐成劳瘵,用
猪肚丸,服之即肥。有面色如故,肌体自充,外看如无病,内实虚损,俗呼为
桃花蛀,当看有何证候,于前项诸药审而用之。上所列五劳六极二十三蒸诸治法,亦略备矣。然当以脾肾二脏为要,何以言之,肾乃系元气者也,脾乃养形体者也。经曰∶形不足温之以气者也。谓真气有少火之温,以生育形体。然此火不可使之热,热则壮,壮则反耗真气也。候其火之壮少,皆在两肾间,经又曰∶精不足补之以味。五味入胃,各从所喜之脏而归之,以生津液,输纳于肾者。若五味一有过节,反成其脏有余,胜克之祸起矣。候其五味之寒热,初在脾胃,次在其所归之脏,即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谨守精气,调其阴阳,使神五内。夫如是,则天枢开发,而胃和脉生,故荣卫以周于内外,无不被滋养而病愈矣。劳疾久而嗽血,咽疼无声,此为自下传上;若不嗽不疼,久而溺浊脱精,此为自上传下,皆死证也。骨蒸之极,声嗄咽痛,面黧脉躁,汗出如珠,喘乏气促,出而无入,毛焦唇反,皆死证也。又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昼凉夜热者死。
附:水丘先生紫庭治瘵秘方 人有传尸、 、伏连、五劳、七伤、二十六蒸,其候各异,其源不同,世医不明根本,妄投药石,可胜叹哉。予休心云水,远绝人事,遂以所传枢要精微,以示世医,使之明晓。夫传尸劳者,男子自肾传心,心而肺,肺而肝,肝而脾;女子自心传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肾,五脏复传六腑而死矣。或连及亲族,至于灭门,其源皆由房室、饮食过度,冷热不时,忧思悲伤,有欲不遂,惊悸喜惧。或大病后行房,或临尸哭泣,尸气所感。邪气一生,流传五脏,蠹食伤心,虽有诸候,其实不离乎心阳肾阴也。若明阴阳用药,可以返魂夺命,起死回生。人知劳之名,未知其理。人生以血为荣,气为卫,二者运转而无壅滞,劳何由生。故劳者倦也,血气倦则不运,凝滞疏漏,邪气相乘。心受之为盗汗虚汗,忧悲恐惧,恍惚不安。肾受之为骨蒸,为鬼交,阳虚好色愈甚。肝受之为瘰 ,胁满痞聚,拳挛拘急,风气乘之为疼痛。脾受之为多思虑慕,清凉不食,多食无味。
肺受之为气喘痰涎,睡卧不安,毛发焦枯。至于六腑,亦各有证。今人多用凉药则损胃气,虽卢扁亦难矣。予之所论,但在开关把胃,何则?劳病者,血气不运,遂致干枯,此关脉闭也。故先用开关药通其血脉,既开关则须起胃。盖五脏皆有胃气,邪气附之则五脏衰弱,若不把胃,则他药何由而行,故开关把胃乃治劳妙法也。然必须明阴阳,且如起胃,阳病药不可过暖,阴病药不可过凉。今人言
丁香、浓朴、
肉桂、苁蓉可补五脏,不知用之则喘息闭嗽,如火益热。或以治鬼为先务,要当法药相济,道力资扶,然后鬼尸可逐也。此论上合黄帝、岐、扁,下明脏腑阴阳,非患人有福,亦不遭逢,宝之。
总论病证 如夜梦鬼交,遗精自泄。梦魂不安,常见先亡,恐怖鬼神。思量饮食,食至不进。目睛失白,骨节疼痛。五心烦热,头发作滞。面脸时红,如敷胭脂。唇红异常,肌肤不润,言语气短。大便秘涩,或时溏利。小便黄赤,或时白浊。项生瘰 ,腹中气块。鼻口生疮,口舌干燥,咽喉不利,仰卧不得。或时气喘,涕唾稠粘,上气愤满,痰吐恶心,腹胁妨闷。阴中冷痛,阴痒生疮,多湿转筋拘急。或忿怒悲啼,舌直苦痛,目睛时疼,盗汗,抬肩喘息,阳道虚刚。如手足心烦疼,口干舌疮,小便黄赤,大便难,及热多咽喉痛,涎唾黄粘,及兼前项一二证,即是阳病。当用阳病开关散,为泻阳而补阴。如大便溏利,小便白浊,饮食不化,胃逆口恶,虽有热,痰唾白色及小便多,仍兼前项数症,即是阴病。当用阴病开关药。凡劳病虚极,亦多令人烦躁,大小便不利,宜兼诸脉证审之。阴阳二症,皆用起胃散。
又歌诀云∶水丘道人年一百,炼得龙精并虎魄。流传此法在人间,聊向三天助阴德。扶危起死莫蹉跎,此药于人有效多。不问阴阳与冷热,先将脾胃与安和。脾经虚冷易生寒,最是难将热药攻。闭却大便并上气,为多浓朴与苁蓉。此法精关两道方,病患入口便知良。但须仔细看形候,莫向阴中错用阳。涕唾稠粘小便赤,干枯四体无筋力。乌龙膏子二十丸,便似焦枯得甘滴。遗精梦泄腹膨高,咳嗽阴疼为患劳。
此病是阴须识认,盒饭急下玉龙膏。嗽里痰涎仰卧难,阴阳交并候多端。却须兼服诃黎散,治取根源病自安。
七宝丸、泻骨蒸传尸邪气,阳病可服。
黄连四两,为细末,用
猪肚一个洗净,入药末,线缝之。用童便五升,文火煮令烂干为度。以肚细切同药烂研,置风中吹干,丸如桐子大,
朱砂、
麝香作衣。空心
麦门冬水下,或用阳病开关散咽下。无
朱砂亦可。
阳病开关散,北
柴胡,去芦
桔梗炒,
秦艽、
麦门冬去心各半两,芍药、
木香、
泽泻各一两,
木通半两,
甘草一钱炙,
当归、桑
白皮蜜炙、
地骨皮各一两, 咀。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空心服。小便多即病去也。
阴病开关散,
当归、
赤芍药、
肉桂、
白芷、
甘草炙各半两,
木香二钱,制
枳壳三钱,
天南星一钱,去皮姜汁浸一宿焙, 咀。每服三钱,姜三片,煎七分,入无灰酒三分盏,童便三分盏,又煎七分温服。先服此起胃散一二日后,不问退否,兼玉龙膏服之。
起胃散,阴阳二候皆用。黄 炙二两,
白术炒一两,
白芷半两,
人参半两,
山药一两, 咀。每服三钱,加
木瓜煎。或加
沉香、
茯苓、
甘草各半两。
乌龙膏,
乌梅去核,
柴胡、
紫菀、生干
地黄、
木香各一两,
秦艽实好者、贝母面炒去心、
防风各三钱,
杏仁五两面炒为末,皂角六十片,二十片去黑皮醋炙为末,二十片烧灰存性,二十片汤浸去黑皮,用精
猪肉剁烂如泥,同皂角一处,入水五升细揉汁,入童便三升,无灰酒一升,并熬如膏,和前药末为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
麦门冬汤下,甚者二十日效。
玉龙膏,
青蒿子、
柴胡、白
槟榔各二两,制
鳖甲、
白术、
赤茯苓、
木香、
牡蛎各半两,
地骨皮半两,
人参一两,生干
地黄一两,
当归三钱,
朱砂一钱,豆豉心二合,虎头骨斫开酒炙黄赤色一两,
肉苁蓉酒浸一宿炙一两,
鳖甲汤煮去皮裙,酒浸炙黄赤,皆为末。又加
乌梅肉、
枳壳。上前件末成,却以
杏仁五升,壮者,以童便浸,春夏七日,秋冬十日,和瓶日中晒,每日一换新者,日数足,以清水淘去皮尖焙干,别以童便一升,于银石器内,以文火煎至随手烂,倾入砂盆,用柳木槌研烂为膏,细布滤过,入酥一两,
薄荷自然汁二合搅匀,和药用槌捣五百下,丸如
梧桐子大。
空心汤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如觉热减丸数服,热少还添。加减经月日,诸证皆退,进食安卧,面有血色,乃药行也。当勤服无怠。忌
苋菜、白粥、冷水、生血、雀、鸽等物。
诃黎散,治劳嗽上气。
赤茯苓二两,诃黎勒皮二两,
木香半两,
槟榔一两,
当归一两炒,
大黄一两炒,
吴茱萸汤泡七次半两, 咀。每服三钱,
生姜三片,水一盏,煎六分,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