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论曰.
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病虚劳大病以后不平复.变成斯疾.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漓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各随其症以治之.雍曰.孙氏着论.皆见于古书.独此论中分三焦症.古无所见.岂其书亡乎.果分三焦.则各有所在.诸药可治.不应仲景曰诸药不能治.乃时用诸
百合汤也.千金
百合病余论.则皆见于金匮矣.惟此一论有异.
金匮要略论曰.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复不得卧.欲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有寒.实无寒.如有热.实无热.口苦.小便赤.(千金云.至朝口苦.小便赤涩.)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所加者.
百合之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候于溺时即觉头痛者.六十日乃愈.溺时头不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若溺时觉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症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症治之.千金.或病一月二十日后见其症者.治之喜误也.雍曰.此论有言不甚明处.今皆以千金论中字足之.又如一月二十日后症方出.则一月二十日之前为治.安得不误.故千金论中治之喜误四字.最为要切.论言其症者.谓溺时三症也.
叔和曰.
百合之为病.其状若默默.欲卧复不得卧.或如强健人.欲出行而复不能行.意欲得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至朝口苦.小便赤黄.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脉一宗悉病.各随症治之.
金匮又曰.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千金曰.
百合病见在于阴.而攻其阳.则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为逆也.见在于阳.而攻其阴.则阳不得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雍曰.金匮之意.谓见阳当攻阴.若不攻阴而发其汗.则为逆.见阴当攻阳.若不攻阳而复下之.亦为逆.此为易明.千金言见阴攻阳.阴未解之间.不可复发汗.恐阳再受攻.故为逆.见阳攻阴.阳未解之间.不可复下之.恐阳再受攻.故为逆.其意难明.
又曰.治
百合病.发汗后者.宜
百合知母汤.外台云.发汗已.更发者.下之已.更发者.吐之已.更发者.
又曰.治
百合病.下之后者.宜
百合滑石代赭汤.
又曰.治
百合病.吐之后者.宜
百合鸡子汤.
又曰.治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宜
百合地黄汤.
又曰.
百合病.经月不解.变成渴者.宜
百合洗方.
又曰.
百合病.渴不瘥.宜栝蒌
牡蛎散.
又曰.
百合病.变发热者.宜
百合滑石散.
千金曰.治
百合病.变腹中满痛者.宜
百合散.
雍曰.详金匮言发汗后.下之后.吐之后.皆有
百合病也.而千金方言
百合病已经发汗之后更发者.
百合病已经下之后更发者.
百合病已经吐之后更发者.其意谓
百合本病.汗下吐之后而更发.非伤寒汗下吐之后.变成
百合病也.反似
百合病中治劳复之伤.而不见正行汗下吐
百合病之药.于义未甚安.恐因数百年间.传录校正.误有增加.非孙氏之本文.故活人书只用金匮本文.不用千金增加更发等字.而庞氏直改其语云.治汗后
百合病.治下后
百合病.治吐后
百合病.尤使人不疑也.
又论曰.仲景以药之
百合治
百合病者.与神农经主治不相当.自古莫能晓其义.是以孙真人言.伤寒杂病.自古有之.前古明贤.多所防御.至于仲景.时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不能钻仰.此亦未能钻仰之一也.古人以孙真人之智犹如此.况乎后之来者.然
百合须
百合治之.智者不能知.则前所谓三焦者.既有所在.又三焦各有主对之药.按图可治.何难之有.不必须
百合而后治.雍是以疑非孙氏之言.或因而见三焦之症有如前所言.更不必问是
百合非
百合.皆以三焦药治之可也.然
百合之为物.岂因治
百合之病而后得名哉.或因是病须
百合可治.因名曰
百合乎.皆莫能.测知也.然少时见先生言以
百合汤治一仆病得愈.是时雍未甚留意.不解仔细看症.虽见其似寒似热.似饥似饱.欲行欲卧.如今
百合之症.又自呼其姓名.有终夕不绝者.时至醒时问之.皆去不知.此症殊不可晓.岂所谓如有神灵所加者乎.恐人有如是症者.因笔于此后.此症又与素问所谓解 者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