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东生 湖北中医药大学
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方法较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发现,早期采取规范化综合治疗,效果远较单一疗法为好,后遗症的发生率也低得多。
患者彭某,男,32岁。4天前因吹冷风后突然出现左侧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眼裂增大,流泪,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吹口哨障碍,人中沟歪向右侧。无头晕、头痛及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无口干、口苦。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浮。针刺治疗: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取穴:患侧
攒竹、
阳白、
迎香、
地仓、
牵正、
水沟、
合谷(对侧)。浅刺轻刺,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不加电针。处方:
防风10克,白
僵蚕10克,
全蝎6克,
蜈蚣2条,
丹参20克,
当归15克,
川芎10克,
桔梗10克。7剂,水煎服。外用中药加味附乌散:制附片90克,制
川乌60克,制乳没各30克,制
马钱子10克,研细末分10份,粉剂外敷,每晚1次,睡前开水调糊状外敷于患侧,上至额部,下至
地仓穴,宽约3厘米,晨起后洗净即可。患者前后共治疗10次,症状基本消除。
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眼歪斜”。中医辨证主要分为风寒、风热、气虚血瘀三型,临床多以
牵正散为基础方,结合不同兼证加减治疗。风热者去白
附子加银花、
连翘、
板蓝根、
蝉蜕、
丹参;风寒者加
荆芥、
防风、
川芎、
当归;气虚血瘀者加
黄芪、
当归、
川芎、
红花;湿热甚者加
黄芩、
蒲公英;肝阳上亢者加生
牡蛎、
珍珠母、
钩藤。除热证外皆可加用中药加味附乌散外用,但过敏者禁用。
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医家认为不宜针刺,而有些医家主张早期针刺治疗。笔者认为在周围性面瘫的全过程中皆可行针刺治疗,但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针刺的深浅及手法的轻重应有所不同。急性期针刺宜少,浅刺为主,不宜重手法,不用电针。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深刺、透刺为主,同时加用电针,以断续波治疗20分钟左右,以肌肉抽动为度。主穴:
地仓、
颊车、
阳白、
合谷(对侧)、
牵正、
四白。配穴:抬眉困难加
攒竹、
头维;闭目困难、流泪加
后溪;鼻唇沟变浅加
迎香;人中沟歪斜加
水沟;颏唇沟歪斜加
承浆、夹
承浆;耳后疼痛加
翳风;正气虚或久治不愈者加
足三里(双侧);肝阳上亢者加
太冲、太阴(双侧);虚证及寒证皆可加灸法。每日1次,具体补泻手法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