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益新 山西省大同市新建康医院
阿胶,为驴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出自《
神农本草经》。性味甘、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等功效。《
金匮要略》11首方剂应用了
阿胶,除去重复,张仲景以
阿胶入药10方次。但仲景之书“察证候而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岳美中语)。历来注家往往以后世用药经验诠释仲景用
阿胶之方法,似未能体味其使用
阿胶之内蕴。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百种录序》中说:“汉末张仲景《
金匮要略》及《
伤寒论》中诸方……其用药之义,与《
本经》吻合无间。”《
神农本草经》谓
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痠痛,女子下血,安胎。”结合《
本经》用药之旨,探讨仲景方中配伍应用
阿胶的规律,互相印证,有助于临床辨证用药,提高疗效。
配生地以养血止血
生地黄即干地黄,甘苦而寒,养阴止血,清热生津;
阿胶甘、平、补血止血,合而用之共奏补血止血、濡养血脉之功,用于便血、胎漏下血及血脉空虚等证。如《
金匮要略》中黄土汤,
阿胶、地黄相配,以滋阴、养血、止血,再合术附、
灶心土以温阳健脾、涩肠止血之品,以治疗脾气虚寒所致的“先便后血”之远血证。《
伤寒论》炙
甘草汤,
阿胶、地黄并用,合
麦冬、麻仁以养心血、滋心阴、充血脉,再配参、姜、桂、酒以宣阳化阴、通血脉,以治心阴心阳两虚的“脉结代,心动悸”证。《
金匮要略》胶艾汤,亦以
阿胶、地黄合用养阴止血,配
艾叶、四物汤以温经暖宫、养血和血,以治疗阴血亏虚、冲任损伤所致的崩漏、胞阻或胎动不安。《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附方《
千金》内补
当归建中汤方后加减云:“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
千金》作“内竭”)不止,加地黄六两,
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
阿胶。”以此可以揆知仲景炙
甘草汤等方中地黄、
阿胶并用之旨,即是为了止血养血。
助
人参益气止血 如《
金匮》温经汤,
人参、
阿胶并用以补益中气、养血止血,再配
吴茱萸、
生姜、
桂枝温经散寒暖血,
当归、
川芎、芍药、丹皮养血和营行瘀,
麦冬、
半夏润燥降逆,共成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扶正祛邪之剂,以治疗冲任虚寒兼有瘀血所致的崩漏证。
伍
艾叶温经止血安胎 如《
金匮》胶艾汤、胶姜汤俱以
阿胶、
艾叶并用,以温经止血、养血安胎。其中胶艾汤中既以
阿胶配地黄以养血止血,又以
阿胶配
艾叶以温经止血,共奏暖宫调经、和血止血之功,以治冲任不调、阴血下漏之证。陆渊雷《
金匮发微》:“胶姜汤方治虽缺,其必为胶艾汤加
干姜无疑也。”可见亦是
阿胶、
艾叶并用,并配
干姜,以温补冲任、养血止血,用治冲任虚寒、不能摄血、漏下不解的陷经证。清·莫枚士《经方例释》言:“仲景止血药例,多以胶艾并用。”后世更以
阿胶、
艾叶为止血安胎之要药。
合
黄连以清热止利 如《
金匮》
白头翁加
甘草阿胶汤,即以
阿胶合
黄连等以清热养阴止利,用治“产后下利虚极”之证;《
伤寒论》
黄连阿胶汤亦胶连并用,以清热除烦、滋阴安神,以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之证,揆仲景用药之例,似亦当有下利脓血等证。后世更以此方治疗便血、尿血之证,如《
张氏医通》“治热阴血便红”;《医宗必读》“治毒下利脓血,少阴烦燥不得卧”;《伤寒论今释》“治淋沥症,小便热如汤,茎中焮痛而血多者。”此俱是师仲景之义,善用经方者也。
协
滑石利水通淋 《
伤寒论》
猪苓汤方即
阿胶、
滑石相协,以清热、利水通淋,合二苓、
泽泻等利水湿之品,以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及“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成无已《
注解伤寒论》曰:“
阿胶、
滑石之滑,以利
水道。”莫枚士《经方例释》曰:“
滑石下利大小肠,
阿胶下达,为治小便不利之专方。
滑石阿胶并用者,利下焦也。《
千金》滑胎令易产方,亦滑、胶并用,取此。”依仲景用
阿胶之例推测,
猪苓汤治小便不利,必为血淋,当有尿血,治下利;必有脓血。如日·矢数道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即言:“本方中……
阿胶既有止血作用,又有缓解窘迫症状之功。
阿胶泻血热,并能止出血;
滑石利尿道,清下腹之热。”
佐
大黄、
甘遂破血逐水
阿胶性易下行,且有滑利之功,故佐
大黄、
甘遂以破血逐水,以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的水血俱结血室证。清·尤在泾《
金匮要略心典》曰:“加
阿胶者,所以祛瘀浊而兼安养也。”周岩《
本草思辨录》亦言“
阿胶以济水黑驴皮煎炼而成,性易下行,且滑大肠……盖其补血润液而下行,不致掣燥湿、破结、行瘀、下血、逐水之肘,且能辅其不逮,故有需于
阿胶。”绝不能仅执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之见而责
阿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