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传统派、现代派、汇通派等,其认识水平也大相径庭。传统派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理论,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根基中求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传统派、现代派、汇通派等,其认识水平也大相径庭。传统派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理论,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根基中求发展;现代派则要放弃这些中医基本理论,完全西化;汇通派承认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中西结合。然而这三大流派的观点,我们认为都是形而上学的,尤其是对中医应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上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以致有人认为“中医治证不治病,西医则专治病没有证”。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标志就是辨病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的不成熟阶段,辨病论治是中医发展的最高形式。
辨病论治不是西医的专利,辨证论治不能促进中医的发展
西医强调“对症下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即所谓采取辨病论治模式;而中医则不论何病,都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进行辨证论治,并被视之为中医的精华,是中医瑰宝。然而自汉代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可中医的发展却是逡巡不前,发展缓慢,没有大的突破;而西医传到我国百年的时间,却是铺天盖地,遍地开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沈自尹教授指出:“中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如果与时代的发展脱节,那么不论它的过去如何辉煌灿烂,就可能和陈列的古董一样,只可记载历史而已。”可以说中医发展迟缓的症结就是对中医认识上的缺陷造成的,固步自封,抱着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不放,不论什么病都“一辨了之”,可对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搭不上现代科技发展的快车,中医怎能不落后、不倒退呢!
虽说《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但仲景在其小
柴胡汤证中就明确指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可看出仲景就非常重视“对症下药”。其实仲景治蛔厥用
乌梅丸、治阳明腑实用大承气汤、治脾约证用麻子仁丸等,无不渗透出辨病论治的思想。
中医治病离不开辨证论治,中医发展追求辨病论治
在几千年的中医发展中,辨证论治的作用
不容否定,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中医的发展停滞不前的症结也是由于辨证论治。什么病都要辨证,循规蹈矩,犹如走入一个怪圈,这样下去如何走得更远。中医发展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低水平重复。如果我们能利用前人已有的成果,再延伸再发展再提高,中医事业肯定不是当今这种局面。可惜我们失去了许多时机,抱残守缺,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认识水平,致使中医始终处于经验医学状态,各立门户,自成一家,产生所谓的这“家”那“派”对一些抽象概念争论不休,如对三焦、
命门、血室等概念,至今也没人完全弄明白。清末名医张雨三有感于此,曾在《医楔》中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前贤治病,多属经验。经验属工夫,不能以传人。”
如今名医医案不少,但依此验案,其他人仍难以重复名医疗效,毫不夸张地说,再让名医去重复他先前的验案,也不一定能得到同样结果。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无客观化标准就是重要因素。
辨病论治是临床的客观要求,是中医发展的最高形式
辨证论治虽说是中医的精华之一,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但它只是中医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一种表现,是中医诊疗的初级阶段。其高级形式,必然是辨病论治。《
伤寒论》398条中冠有病名者186条,原文叙述中涉及“病”字者205处,仲景示人先辨病再辨证以论治,足见辨病论治之悠久。但仲景治病是分阶段进行的,如辨
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再辨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脉证并治等。
可见,辨病论治的深刻含义也并非只顾病而忽略病的发展转归,而是把一个病分割成一段段的“节段病”,再一一对其施治,这应该是对辨病论治的正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