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玉亮 赖晓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人著作多言简意赅、艰涩难懂,一著作中常涉及多学科的知识,不是浏览就可以理解运用的,故古人读书首重记诵,讲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而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回答门人吴伯英问如何读书时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谓“教人读书必须成诵”,此是“道学第一义”。又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由此可知,记诵是根本,精思是过程,而后可以有所收获。
古代医家学医亦重视背诵。孙一奎说:“余屈首受医日惟有事于灵素难病源病机甲乙等书,俯而诵,仰而思……”《
医学入门》对读此书的初学者明确要求:“每午将《入门》大字从头至尾逐段诵读,必一字不遗,若出诸口。”现在学生要求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易听好懂,但中医是古代文字书写的哲学与医学,现代人对古代哲学本不甚了解,加之古文言简意赅,一条经文常有多种不同的注释理解,故中医艰涩难懂、难于记忆,因此我们当遵从古人的教诲,循序渐进,学当以记诵为先,扎稳根基,“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而后“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逐渐至“书始渐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而背诵则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使深奥难懂的术语在朗诵中得到理解,又可在理解中背诵。事实证明,这是强化记忆的捷径。中医也是如此,四大经典、中药方剂择其要而背诵,晨起吟诵不断,由背至悟,由悟返背,用之证之于临床,遇疑难而寻经文,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通,融合各家。这正是朱子“所谓急不得,功效不可急;所谓慢不得,工夫不可慢。”
“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开始学习中医时,多费些工夫扎扎实实地把四大经典、中药方剂背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再经反复理解深思,遇病时则有如神来之助,不断有切中病机的经文涌现心中,有信手拈来之感。
现代教育多讲究理解,多数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中医,肤浅地理解了经文的字面意思,每本书学完了便束之高阁,一上临床如盲头苍蝇,撞上一条是一条,渐行渐远,总难大成。朱子有“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之说,此厚积薄发之道也。
中国文化传承五千年,有其独特的、成熟的、完善的学习方法。古代学习首重记诵,这是我们的祖先总结学习与教育的宝贵经验,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中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唯有先继承而后才能谈发展。现代教育,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上应该说超越前代,而且现代教育提供的信息量大,要想都记诵是不现实的,但是那些经典著作中对于自己有重大影响和启发的文句,应该默记于心,才能深刻领会。故记诵是我们继承中医的首要之道,应该在新一代的中医学生中加以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