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湿

       虽云雾露雨湿。上先受之。地中潮湿。下先受之。然雾露雨湿。亦必由地气上升而致。若地气不升。则天气不降。
       冯(三一)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湿阻上焦肺不肃降)
           飞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叶半夏通草
       王(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莫如治肺。
           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
           杏仁 栝蒌皮 白蔻仁 飞滑石 半夏 浓朴
       吴(五五) 酒客湿胜。变痰化火。性不喜甜。热聚胃口犯肺。气逆吐食。上中湿热。主以淡渗。佐以苦温。
           大杏仁 金石斛滑石 紫浓朴 活水芦根
       孔 心中热。不饥不寐。目黄自利。湿热内伏。
           淡黄芩 连翘 炒杏仁 白通草 滑石 野赤豆皮
       某(二九) 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痹痛。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湿温阻肺)
           飞滑石 竹叶连翘 桔梗 射干 芦根
       周 病起旬日。犹然头胀。渐至耳聋。正如内经病能篇所云。因于湿。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气之象。况舌色带白。咽喉欲闭。邪阻上窍空虚之所。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湿温。不能自解。即有昏痉之变。医莫泛称时气而已。
           连翘 牛蒡子 银花 马勃 射干 金汁
       李(三二) 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致清肃不行。不饥不食。但温乃化热之渐。
           致机窍不为灵动。与形质滞浊有别。此清热开郁。必佐芳香以逐秽为法。(湿热秽气阻窍)
           栝蒌皮 桔梗 黑山栀 香豉 枳壳 郁金 降香
       某 吸受秽邪。募原先病。呕逆。邪气分布。营卫皆受。遂热蒸头胀。身痛经旬。神识昏迷。小水不通。上中下三焦交病。舌白。渴不多饮。是气分窒塞。当以芳香通神。    淡渗宣窍。俾秽湿浊气。由此可以分消。
           苡仁 茯苓猪苓 大腹皮 通草 淡竹叶牛黄丸二丸。
       吴 湿邪中伤之后。脾胃不醒。不饥口渴。议清养胃津为稳。(湿热伤胃津)
           鲜省头草 知母 川斛 苡仁 炒麦冬
       张(妪) 体壮有湿。近长夏阴雨潮湿。着于经络。身痛。自利发热。仲景云。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脉来小弱而缓。湿邪凝遏阳气。病名湿温。湿中热气。横冲    心胞络。以致神昏。四肢不暖。
           亦手厥阴见症。非与伤寒同法也。(湿温邪入心胞)
           犀角 连翘心 元参 石菖蒲 金银花 野赤豆皮煎送至宝丹。
       蔡 阳虚挟湿。邪热内陷。所以神识如蒙。议用泻心法。(湿热内陷)
           人参干姜 黄芩 川连 枳实白芍
       张(六一) 此湿蕴气中。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营运。试以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概可推求其理矣。(湿郁脾阳)
           半夏(醋炒) 茯苓 川连 浓朴 通草汤煎。
       周 湿伤脾阳。腹膨。小溲不利。
           茅术 浓朴 茯苓 泽泻 猪苓 秦皮
           又 五苓散。
           又 二术膏。
       范 四肢乍冷。自利未已。目黄稍退。而神倦不语。湿邪内伏。足太阴之气不运。经言脾窍在舌。邪滞窍必少灵。以致语言欲謇。必当分利。佐辛香以默运坤阳。是太阴里症之法。
           生于术(三钱) 浓朴(五分) 茯苓(三钱) 草果仁(七分) 木瓜(五分) 泽泻(五分)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