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05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日前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医血瘀证积分也可以作为冠脉再狭窄(RS)的预测因子。加强中医证型、血瘀证积分等中医临床因素与RS的相关性研究,将为中西医结合有效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提供依据。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是冠心病内科治疗的里程碑,但术后RS率达15%~30%,成为影响介入治疗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等多种因素参与了RS的形成,但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再狭窄仍是目前介入性心脏病学的研究热点、难点之一。在RS的形成过程中某些临床因素可以作为RS的预测因子。
中医认为PCI术后再狭窄属血瘀证范畴,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冠脉介入性治疗属于外源性创伤。PCI后再狭窄的病人,临床表现常见有血瘀征象,血瘀积分值增高,而未发生再狭窄的病人多无血瘀征象或血瘀征象不明显,血瘀证候积分值显著低于再狭窄病人。且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后,可明显改善PCI后再狭窄病人的临床表现。大量基础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或其有效成分,如
川芎嗪、
丹参、
水蛭素、血府逐瘀制剂等可通过降脂、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抑制VSMC的DNA合成,降低血管壁血小板生长因子A、癌基因C-myc的mRNA表达水平及内皮素水平,提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多个环节降低家兔髂动脉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率,较之针对于某一病理环节的西药更有希望取得疗效。
科研人员分别观察血府逐瘀浓缩丸、芎芍胶囊(由血府逐瘀浓缩丸中两味主药即
川芎、
赤芍的有效部位组成)防治PCI后再狭窄时发现,血府逐瘀浓缩丸、芎芍胶囊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和心绞痛症状复发。同时,研究人员认为血瘀证的轻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遗憾的是,目前对于PCI后再狭窄中医证候研究不多,临床再狭窄的证型不同于大多数文献所报道的单纯“血瘀”,是包括“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和“气虚痰瘀”等多种证型,至于何种证型可以明确作为RS的预测因子还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与诸多中西医临床因素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前降支开口及近段、C型病变、长支架和小血管支架、术后残余狭窄是RS的独立预测因子,中医血瘀证积分也可以作为RS的预测因子。研究人员认为,任何单一的致病因素很难导致全部RS过程的发生,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交互作用可能是RS发生的关键。针对相关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可能是有效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