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指胃黏膜上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而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病变,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往往和十二指肠壶腹炎并存。临床上以上腹部疼痛、畏食、嗳气、泛酸、呕吐、消瘦为主要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年长儿为多见,近年小儿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胃胀”、“呕吐”等范畴。
辨证论治 1.乳食积滞证
[证候]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甚则呕吐,呕吐物多为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舌质红,苔白腻,脉滑。
[治法方药]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2.饮食停滞证
[证候] 饮食停滞,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纳呆,舌苔厚腻,脉滑,指纹滞。
[治法方药] 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
[证候] 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呕吐酸水,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方药]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加减。
4.肝胃郁热证
[证候]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呕恶,口苦、口干或口臭,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方药] 清泄肝热,和胃止痛。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减。
5.胃阴不足证
[证候] 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喜冷饮,吞酸吐苦,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方药] 养阴益胃。一贯煎合芍药
甘草汤加减。
6.脾胃虚寒证
[证候]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沉细。
[治法方药] 温中健脾。
黄芪建中汤加减。
经验方 1.何世英经验方
[药物组成]
瓜蒌25克,川
黄连4.7克,
半夏9克,
栀子炭9克,荷梗9克,
竹茹9克。
[功效] 宽胸散结,和胃止痛。
[适应证] 急性胃炎之痰热互结证。
[用法用量] 水煎,待凉,少量频服。
2.养胃定痛汤
[药物组成]
吴茱萸10克,
木香6克,
川楝子10克,法
半夏6克,谷
麦芽各20克,
山楂、
神曲各10克,
鸡内金10克,川
厚朴10克,
槟榔10克,
延胡索10克,芍药12克,
甘草6克。
[功效] 健脾疏肝,和胃止痛。
[适应证] 本病之肝脾不和证。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临床应用] 舌质红加
胡黄连;舌苔厚腻加
藿香;大便干结者加
莱菔子。
3.时毓民教授验方
[药物组成]
太子参15克,怀
山药12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延胡索9克,制
香附9克,
陈皮5克,炒
白芍9克,
蒲公英15克,炙
甘草3克。
[功效] 健脾理气,清热化湿。
[适应证] 脾虚湿热证。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临床应用] 气虚明显加
黄芪12克;湿热重加
藿香9克、
佩兰9克;纳呆加
鸡内金12克、
神曲 9克;大便干结加
枳实9克、
火麻仁9克。
4.泄木安土方
[药物组成]
肉桂(后下)4克,
白芍、
川楝子各10克,
吴茱萸3克,
甘草5克,
麦芽20克。
[功效]健脾蔬肝,和胃止痛。
[适应证]本病之肝脾不和证。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临床应用]脾胃虚寒加
黄芪、
党参;阴虚湿热加扁豆、
黄芩;气滞虚寒加
郁金、
莪术。
5.蒲松四逆汤
[药物组成]
蒲公英6~12克,
甘松、炒枳壳、炒
白芍、
佛手片、制
半夏、广
郁金各6~9克,
柴胡4.5~6克,炙
甘草3~6克。
[功效]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适应证] 肝胃不和证。
[用法用量] 一般服药15~30天后改为隔日服用,或逐渐减成一周服两剂,两个月后停药。
6.泻黄散加味
[药物组成]
藿香10克,
石膏20克,
防风10克,焦
栀子10克,
蒲公英12克,蛇舌草12克,
砂仁12克,
香附10克,
陈皮10克,
厚朴10克,
白芍10克,炙
甘草5克。
[功效] 宣通气机,理气行滞。
[适应证] 脾胃气滞证。
[用法用量] 两周为一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
7.加昧二陈汤
[药物组成]
陈皮4.5克,
半夏5克,
茯苓6克,
甘草4.5克,
白术6克,炒谷
麦芽各9克。
[功效] 健脾消积、和胃助运。
[适应证] 脾胃虚弱,痰湿阻滞证。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适宜技术 1.敷脐法
(1)方法一:暖脐膏(
沉香、
小茴香、
乳香、
肉桂、
麝香等)或甲鱼膏(甲鱼、生
三棱、
乳香、
没药等),每次一张,微火化开,贴脐腹,有温中散寒、活血定痛之功。用于胃寒作痛。
(2)方法二:
细辛、食盐适量,将
细辛研为极细粉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用温开水调成膏状,直接敷于患者的脐孔内,盖以纱布,胶布固定。再将食盐炒热,用布包裹,热熨于脐处。适用于寒邪客胃型胃痛。
(3)方法三:
香附、
高良姜各30克,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
蜂蜜调和至稠膏状,软硬适度,做成两个药饼,在火上烘热,分别敷于患者的肚脐及
中脘穴上,外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适用于寒邪客胃型胃痛。
2.针灸法
体针:
胃俞、
脾俞、
中脘、
肝俞、
足三里、
胆俞、左
合谷、右
天宗。肝气犯胃加
期门、
阳陵泉、
太冲、
内关;痛甚加
公孙、
手三里、
梁门,以上证型针用泻法。胃阴亏耗配
阴都、
三焦俞、
大迎,针用补法,配合灸治。
耳针:
(1)方法—:取胃、十二指肠、脾、交感、皮质下、
神门。泛酸去胃,加内分泌。每次取穴3~5个,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中等刺激。10次为一个疗程。
(2)方法二:取下脚端、
神门、脾、胃、脑。每次取2~3穴,可用耳穴埋针或耳穴压豆法。
(3)灸法:取
中脘、
足三里、
脾俞、
胃俞穴。用艾卷灸15分钟左右。适用于寒凝证和虚寒证。
3.穴位注射
取
脾俞、
肝俞、
胃俞、
中脘、
足三里、
内关、相应
夹脊穴。用
红花注射液或
当归注射液注射于上述穴位。每次取1~2个穴,每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4.推拿法
(1)方法一:按揉
中脘、
气海、
天枢、
足三里、
脾俞、
胃俞、
三焦俞,捏脊。
(2)方法二:腹部取
中脘、
梁门、
天枢、
气海;背部取
肝俞、脾
胃俞、
三焦俞;四肢取
内关、
合谷、
足三里。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3)方法三:用手掌或掌根
鱼际部在剑突与脐连线之中点(
中脘穴)做环形按摩,节律中等,轻重适度。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5.食疗法
(1)姜枣饮:
生姜5片,
大枣10枚,水煎代茶饮。用于胃寒作痛。
(2)椒姜粥:
胡椒面1克,
干姜面3克,加入大米或小米煮粥。用于胃寒作痛。
(3)藕粉15克或荸荠粉15克,冲服。用于胃阴不足之胃痛。
6.贴敷法
复方
吴茱萸糊:取
中脘、
足三里、
神阙、
脾俞、
胃俞。
吴茱萸、
干姜、
丁香各50克,
小茴香75克,
肉桂、生
硫黄各30克,山
栀子20克,
胡椒5克,荜拔25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25克,加等量面粉调成糊,贴敷于上述各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次3~6小时,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