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谭 嘉 严少卫 通讯员 关 玲 于宏伟 摄影/本报记者 赵瑞清等
提起唐由之,很多业内人士首先想到的便是他曾经为毛泽东主席等多位国内外元首级领导人成功地进行过眼科手术及医疗保健。
唐由之早年随陆南山学医,1947年起在杭州开业行医,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先后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唐由之向记者讲述了他为毛泽东主席看病时的经历。1974年的冬天,唐由之被通知到北京参加毛主席的会诊。1975年初,中央决定由唐由之来为患白内障多年的毛主席做手术。“刚开始,毛主席对手术很抵触,他更愿意依靠自己身体的抵抗力来克服病痛。”唐由之说。“于是每到主席有空,我就去跟他聊天,给他讲解白内障是怎么回事,药物治疗会不会有效,为什么必须进行手术治疗,西医是怎么做的,中医是怎么做的……潜移默化之下,毛主席最终还是答应接受手术。”
手术后,毛主席忽然笑着叫秘书去放《满江红》的弹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伴随着钢丝录音机激昂慷慨的音乐,手术进行得异常顺利。
手术结束后,毛主席进入卧室休息。唐由之就守在门外。“刚刚过了一个小时,毛主席突然醒了,他让秘书拿来一支笔、一张纸,写下一首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唐由之说,这是鲁迅先生的诗,因为有“由之”两个字,毛主席便联想到此。
为毛主席做左眼白内障手术,是唐由之一生最难忘的事,但这也只是他多年行医生涯中的沧海一粟。早在1958年,唐由之便根据《
目经大成》等中医古代文献关于拔障术切口的记载,结合对现代解剖学的深入研究,首先提出了将睫状体平部中点作为白内障常规手术切口,从而改变了该处是“危险区”的传统看法。这也比国外开展睫状体平坦部切口施行玻璃体切割术先行了近16年。他的“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的研究”还克服了针拨术中晶状体仍留在眼内下方的缺点,从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于中医眼科疾病,唐由之认为,它可分为“内障眼病”和“外障眼病”两类。“外障疾病”因望诊能及,神色形态可辨,所以病因病况的识病、辨证、立法、处方均较翔实,临床疗效也确切。而发生于瞳仁及其后方一切眼内组织病变的“内障眼病”,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古代眼科医家仅凭肉眼,不能窥视到眼内组织结构及其生理病理变化,所以难免会笼统和粗疏概括。近代眼科出现的裂隙灯显微镜和检灯镜等可以观察到眼内组织的病变,扩大了中医眼科的“望诊”。因而,唐由之认为,现代中医眼科医生应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将中医擅长的宏观分析病情和西医微观探查病理变化相结合,将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使中医眼科的辨证、辨病和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近年来,在总结白内障针拨术的基础上,唐由之又开展了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研究,目前已对该手术降低难治性青光眼眼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该手术为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开创了一条崭新的中医手术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