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国内医院都是50%的误诊率”的说法引起了很多民众的恐慌。据业内人士介绍,误诊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国正式提出“误诊学”还不到20年。
最近,一则“国内医院都是50%的误诊率”的说法引起了很多民众的恐慌。据业内人士介绍,误诊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国正式提出“误诊学”还不到20年。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误诊判定标准,也没有权威的误诊率统计数字。但是,无论从临床实践上看,还是从患者自身的感受来说,误诊率50%都过高,不符合实际情况。
日常生活中,很多患者都碰到过误诊。误诊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医生、病人、疾病本身、医院设备条件和社会等诸多因素。诚然,医生在接诊病人中及时准确地查出病因,并给予合理的施治是关键。但作为患者如果积极配合医生是可以减少误诊的。临床上有些误诊的确是由病人自身的主观因素造成的,这往往会影响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的真实性,从而严重地干扰医生的思维和认识,导致误诊。常见误诊的病人方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隐瞒病史 有的病人有难言的隐私,怕影响自己的声誉,不愿向医生袒露真情。
夸大病情 不少患者就诊时怕得不到医生的同情,在诉说病史时夸大病情,把医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引入错误方向。一些高血压患者本是轻度属一期,因夸大自觉症状,医生又忽视全面多器官检查,误诊为重度。不适宜地加用降压药,结果诱发心绞痛和脑中风。
缺乏合作 有的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常遇少数患者缺乏合作,他们诉说病史漫无边际、杂乱无章,常偏离医生引导性问话,答非所问。特别是在繁忙的门诊中造成病史采集不全,在体检时又不太合作也易导致误诊。
盲目求医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这对各专业疾病的深入研究虽有益,但也给患者求医带来不便。例如一个青光眼患者因头痛、恶心、呕吐就诊内科,诊断为“胃肠型感冒”,治疗无效;转诊神经内科,并做了很多检查,仍治疗无效;最后请眼科医生会诊才确诊为青光眼,因辗转延误而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这个病例不能完全归咎于病人就诊的方法错误,因为病人不可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选择的就医对象缺乏针对性,在客观上为正确的诊断增加了困难。
迷信权威 有些人常托熟人、找关系、找名家权威看病。专家在接待属于自己专业范围内的病人时确诊符合率较高,但慕名而来的病人所患疾病并非都属于自己专业范围,只能凭主观印象暂作诊断。如果对专家过分迷信和盲从,很可能南辕北辙,造成误诊。
总之,医疗工作中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人们普遍关心自己健康的今天,在工作之余读点医疗卫生科普报刊,提高防病保健意识,这对就医时减少误诊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