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医学的价值所在

       典中医学对于人类保健、防病治病的价值究竟何在?一个是经验,一个是方法。基于现代科学对生物分子网络信息特征的研究成果和中医认知疾病的经验与方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中医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整合两种医学已有的经验或者成果。
       典中医学对于人类保健、防病治病的价值究竟何在?一个是经验,一个是方法。基于现代科学对生物分子网络信息特征的研究成果和中医认知疾病的经验与方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中医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整合两种医学已有的经验或者成果,可以形成超越现有中医理论范式的新医学。
       有学者提出,惟有中医理论自身内在固有并且先进的自然规律才是中医科学最强有力的生长点,任何失去了内在生长点的科学都是绝对不可能继续发展的——无论给予多么丰饶的土壤。
       那么,古典中医学对于人类保健、防病治病的价值究竟何在?我们认为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经验,一个是方法。
       价值之一: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
       经验的形成:临床实践
       人们常说:“中医学是一种经验医学”。中医有关防病的经验诸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治病的经验譬如冬病夏治、上病下取、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更多的当如许多中药和方剂具有治疗某病某证功效的经验,如石膏退热、青蒿疗疟疾、麻黄汤治疗风寒感冒、桂枝汤调和营卫等。从《神农本草经》到现代各家临床经验,数千种的中药和数十万张方剂,大都是在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赋予了各种功效,当然也不少药物功效实际上来源于“推测”,通过同气相求、取类比象,或类推或演绎等都是常用获取某药功效的方法。
       这些经验,源于历代各医家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的过程中,《黄帝内经》自然是集当时医学经验之大成,张仲景更明确提出其经“博采众方”而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不断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民间的偏方验方也是丰富中医药经验宝库中的重要来源,进而成为今天的以经验为根基的中医理论体系。
       经验的包装:中医理论
       在中医发展历程中,这些经验被人们采用阴阳、五行等传统东方哲学文化所架构,即使如六淫、藏象等概念或理论无疑也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上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成为中医理论的骨架。比如经络、药物的功效,本来只是临床实践积累的个性化经验,一旦被赋予阴阳五行、扶正祛邪,其意义就不再是一药一穴一法而言了。
       如半夏配伍夏枯草治疗失眠,也被赋予了阴阳生长消减的内涵。《医学秘旨》曰:“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是指夏枯草“四月采收,五月枯”、“五月半夏生”。半夏夏枯草配伍正顺应了天地间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也暗合了人体营卫循行的节律,因此治疗失眠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有人形象地将中医理论的演变形式喻为一个“集装箱”:“历代医家不断地往里面填人不同的物品——没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部件,而从不从中淘汰物件。对于相同的经验事实,有多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假说:新提出的假说并不推翻和排斥原有的假说,诸说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是事实!
       《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汉代张仲景其实只是应用了其中的“只言片语”。张仲景对中医学的贡献之巨大是无疑的,后人学习中医是必须掌握其精髓的,但毕竟其贡献相对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而言,仍然只是“凤毛麟角”而已。为医者若辄止于《伤寒杂病论》,实际上有“井底之蛙”之弊,后世的唐宋医学、金元四家、明清温补派、温病学派各家诸辈名医,代有充实、发展、完善,但其间的理论和经验间的“冲突”比比皆是,清末以降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则显得自然而然了,各家都能够在《黄帝内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大家(也包括民间中医、偏方验方)都在为中医这个“集装箱”持续不断的充实着,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而西医更多的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用新知识、新理论淘汰旧知识、旧理论。
       经验的缺陷:个性化
       经验本身就包含着个性化特色,但过多的个性化经验往往使得后学者难以学习掌握和重复应用。无疑,本草也好,方书也好,名医专著也好,其中许多内容都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见,自然有不少内容是不可重复验证,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明显是糟粕。所以,通常所谓的中医学至今仍然是以散在的珍珠为存在形式。
       就药物功效而言,古今众多本草功效之间互相“打架”的很多,即使一味药物的四气五味也常常争论不休,但并没有人去深究——即使现在已经更新了七八个版本的高等院校的教科书甚至是“中国药典”,许多药物的功效其实也都是当时的一家之言而已,后人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重新验证、取得经验或感悟,当然其结论尽管未必是科学的,但往往都能够找到理论依据或赋之于理论内涵。经常有人举例说某某人偶然获得一个“秘方”从此就可衣食无忧,也是事实!
       再比如,现代人喜欢提出新观点、新假说,几乎任何一个观点都能从汗牛充栋的古典中医医集中找到依据——这是现在中医论文写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个论点只要前人有表述过——哪怕是曲解,这个论点往往也成为“言之有据”的了!这与现代科学的学术特点也明显不同。
       经验的特色:包容
       中医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包容性使得各种中医学派并存,彼此互相指责的现象蔚为壮观。“集装箱”式的包容性原本是中医特色,但也是其缺陷,成为被他人攻击的“软肋”。近百年来,许多声称要“取消中医”的人所举的事例,严格的讲往往不是“真正的中医”。公众们习惯于把民间土法偏方甚至祝由也归属到中医上来,好比白猫、黑猫都是猫,不是只有能够抓住老鼠的才是猫,成为人们攻击对象的只是那些并不抓老鼠的猫而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医?尚没有人来好好界定!近百年来的中医似乎成为一种完整的体系,即理法方药在教材中一一具备,但其中的问题却一言难尽,至今对其争鸣多多。
       一般人很难理解学中医之难。时到今日,任何一个中医学习者,都必须重新读《内经》学《本草》等经典的基础上再在临床中慢慢摸索,方能有可能成才,学习中医能够成才的年龄往往要到50岁以上,成为名家的概率远远小于其他学科。
       价值之二:认知生命现象的方法
       古典中医学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认知生命、防病治病的很好的方法学。这与西医视角下的生命现象完全不同。
       古典中医学给我们提供了对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和本质的认知方法,比如天人相应、整体观、动态观、司内揣外、司外揣内、取类比象、同气相求等。这些方法被认为是宏观、整体、动态地认知生命现象,与黑箱理论、系统论、复杂性科学有相似之处,其特色优势已经越来越多被西医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所证实。近年来国内学者将中医的这些认知思维方法称为“中医原创思维”。
       原创思维对其他学科也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古代有用兵如用药、用药如用兵之说,临床许多“西学中”的医生通常能很快超越原本的水平,其道理就在于中医学原创思维方法一旦被应用于指导西医,也必将能够提高西医的临床和理论能力。如按照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思想,有效地指导了复方青蒿素、三氧化二砷与青黛组成的复方成分配伍的研制,但这对整个中医众多原创思维而言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古典中医学的未来
       中医的真实世界是什么?
       经常有不少人中医人说:中医理论是完善、系统、成熟了的,这是否说明中医学不需要发展了呢?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没有不需要继续发展的科学。
       近代中医大家对古典中医理论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比如提出整体观、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大致梳理,形成了现在的中医学科框架,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就在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的科研、学术、教学、临床而言,此前经历了不少弯路,既有人至今仍然“执迷不悟”,坚持既往的研究思路,也有人开始反思,探讨符合中医真实世界的科研思路与方法。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高概念时代,面对复杂性疾病,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等各种组学、网络药理学和转化医学模式的兴起,生物学、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得中医现代化进程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系统、深入挖掘并应用中医学中的经验、理论和思维方法,更为有效地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首要的工作当是搞清楚古典中医学所关注生命现象的认知方法、思维模式和基本规律是什么?中医学中真正属于科学的东西有哪些?
       我们认为,首先是生命变化的时间规律和空间规律、疾病变化的时用规律、中药作用与使用规律,这些规律隐藏在古今中医经验、理论之中。以“藏象”理论为例,其实藏象与实体的脏器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功能分类,对生命时间、空间、序列、功用现象的关系总括,《黄帝内经》的“四时五藏阴阳说”有理由成为古典中医学的理论核心,这是中医真实世界中的核心部分。
       古典中医学将走向何方?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目前都已认识到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不断进行修正、整合、架构,在此基础上可望形成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于复杂性疾病,人们已经认识到很难从某个细胞因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单一途径找到生物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关键,而需要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对生物发生机制整体的、协调的理解和认知。而分子生物学实验和新近发展的高通量技术已经积累了海量的调控资料,对于分析网络调控的特点,找出其网络调控的关键靶点,阐明其调控网络机制及其系统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西医对肿瘤发生机制已经从单基因到基因组的分子网络角度开展研究,已经认识到肿瘤的产生不单纯是某个肿瘤基因突变而是整个肿瘤细胞内外环境等复杂问题,西医越来越重视对肿瘤及其他许多复杂性疾的诊疗提倡分期、阶段性、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为此,我们提出:基于现代科学对生物分子网络信息特征的研究成果和中医认知疾病的经验与方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中医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整合两种医学已有的经验或说成果,可以形成超越现有中医理论范式的新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