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胃溃疡类疾病,属中医之“胃脘痛”或“胃痛”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肝、脾、胃有关,多由肝郁气滞,失于条达,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伤阴;或气滞既久,导致血瘀;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致。
方药组成:
三七,
白及,浙贝,乌贼骨,煅瓦楞,
蒲公英,
延胡索,徐长卿,
甘松,
甘草。共研细末,每日饭前服3克,每日3次,一般服2~3个月。本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所撰,系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类疾病之专用方。
慢性胃炎、胃溃疡类疾病,属中医之“胃脘痛”或“胃痛”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肝、脾、胃有关,多由肝郁气滞,失于条达,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伤阴;或气滞既久,导致血瘀;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致。然久病不愈,损伤脾阳,则寒自内生,则成虚寒之证。故石恩骏强调,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等疾病,不能照搬愈溃散,如脾胃阴虚型则宜减去乌贼骨、
瓦楞子,酌加
白芍、
乌梅、生
山楂等增酸药,冀与
甘草合用以酸甘化阴焉。酸甘化阴法在仲景《
伤寒论》中早有记载,芍药
甘草汤即是主治腹痛、挛急等证之良剂。
白芍苦酸,
甘草甘平,两药相合,酸甘化阴。《
注解伤寒论》云:“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脾胃虚寒型又宜减去
蒲公英,酌加
黄芪、良姜等健脾温胃为治,不可不辨。
方中
三七,甘温微苦,止血而不留瘀,且能抗炎止痛,一药多用;
白及苦甘涩而微寒,质极黏腻,性极收涩,长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护膜;《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浙贝能清热消肿,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合拍,正如《本草正义》所载:“消肿退热,殊有捷效”。此外,浙贝既能制酸,又能增酸,有双向调节作用,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无论胃酸过多或过少者,均可配伍选用;乌贼骨、煅瓦楞止血制酸,其中乌贼骨一药,古称乌鲗骨,《
本草纲目》云:“乌鲗骨,厥阴血分药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现代实用中药》则直言其为“制酸药”,概而言之,其有止血制酸之功。
瓦楞子咸平,煅用有制酸止痛之力,如《山东中草药手册》载:“制酸止痛,治溃疡病”;
蒲公英味甘苦、性寒,有良好的抗炎效果,但石氏则认为其对消化系统炎症作用最佳。此外,本品尚有止痛之功,如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载其“炙脆存性,火酒送服,疗胃脘痛”,即可佐证。石恩骏有时单以本品30~50克,水煎服,连用两周,即可取得良好的抗炎止痛效果。尤其在小儿小肠有热而致便秘时,百药无效,石氏则取其大剂既能清热,又能缓泻之双重作用,配少许
甘草(一般为
蒲公英100克、生
甘草3克),浓煎频服,便秘立除,可谓巧思。
延胡索、徐长卿辛温,均以活血行气止痛为其特长,其中
延胡索一药,其含有的
延胡索素,有镇痛、镇静、镇吐、催眠等多重作用;
甘松一味,最宜注意,其味甘微辛、性温,为脾胃病之要药,乃行气止痛,开郁醒脾之佳品。该品温而不热,甘而不壅,香而不燥,微辛能通,故兼温中理气之长,且因其芳香之气,大可醒脾,正如《
本草纲目》所云:“
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甘草一味,近代研究证明其流浸膏能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有效。诸药合用,即成抗炎护膜、制酸止痛及止血之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