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并非皆阴虚

       □刘 旋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疾病。寐则汗出,醒来则止者,为盗汗,又称寝汗,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断学》记载:“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因此,不少医者在临床中一遇到盗汗就责之于阴虚,但是治疗效果不佳。笔者现收集并总结辨治盗汗验案,供读者参考。
       益气固表法
       患者刘某,男,35岁。
       刘某平素畏寒,汗出后恶寒更甚。近日,刘某夜寐汗出,汗后恶风,两眼干涩、发痒,更兼有鼻塞、流涕、腰酸背痛、舌质略红、苔薄、脉细症状。此系卫表失固,营卫失和,兼有过敏性鼻炎。治当补气固表、调和营卫。
       处方:生黄芪20克,焦白术10克,炒防风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药10克,煅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蒲黄10克(包),麻黄根15克,辛夷花10克,制苍耳子10克,炒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老姜3片,红枣4枚。共14剂,每日1剂。
       另外,笔者嘱咐刘某准备明矾100克,分成3份,每份加白萝卜(切片)250克,煮30分钟,取汁;然后,用该药汁泡脚20分钟。取海螵蛸(煅)50克,研成细末。泡脚后,刘某用细末敷足底。两周后复诊,病情好转。原方继进,以资巩固。
       按语:肺主皮毛,皮毛不固而见汗出。刘某平素易感冒,卫表不固,故用玉屏风散加煅龙骨牡蛎麻黄根来益气、固表、止汗;桂枝白芍药相使为用以调营卫、固营阴;辛夷花、制苍耳子宣通鼻窍,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常用配伍药;炒枣仁、夜交藤能养心安神;老姜、大枣亦有补气、调营卫之功效;白术加生蒲黄,为治疗口腔溃疡之对药。
       外用方中的明矾具有收敛、抗菌的作用,外用可止汗(特别是足部);海螵蛸亦有除湿收敛之功效。凡足冷汗多者,先以海螵蛸止汗。
       固表温阳法
       患者王某,女,57岁。
       王某夜寐汗出,汗出部位以头部、背部居多,汗后恶风。汗出时,王某头部发热而两足寒冷,呈上热下寒之象,舌质淡红,舌边有齿印,脉细。此系内里肾阳不足,虚火上越;外则卫表不固。治当固表温阳、清上实下、引火归元。
       处方:炙黄芪30克,焦白术10克,炒防风6克,熟附子4克,熟地黄12克,砂仁2克(后下),陈皮6克,怀牛膝10克,肉桂6克(后下),碧桃干10克,麻黄根10克,糯稻根须30克。共7剂。
       二诊:汗出基本控制,上热下寒之象稍轻。舌质淡红已减,舌边齿印尚未全消,脉细。此系卫表已固,肾阳尚虚,虚火上越之势尚在。原方去熟附子,减炙黄芪至20克,加龙骨牡蛎各20克(先煎)。共7剂。
       三诊:汗出已止,上热下寒之象已无。
       按语:《丹溪心法·自汗》记载:“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气虚。”验之于临床,阳虚盗汗亦存在。正如《景岳全书·汗证》记载:“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方用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用熟附子以温阳;用熟地黄肉桂、怀牛膝温肾阳、引火归元以使阴阳调和;用陈皮砂仁以化湿行气;用麻黄根、碧桃干、糯稻根须以固涩敛汗;最后加龙骨牡蛎以镇潜,亦有固涩止汗之功效。
       体会:以上两个病例均系盗汗,但是都不属于阴虚。由此可见,所谓“阴虚则盗汗”是言其常。有的学者认为,盗汗虽然多由阴虚导致,但是也可由血虚、风劳、瘀血、湿热、里热、营卫失和、心肾两虚、气阴两虚、时疫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引起。病虽然相同,但是所表现出的证候不同,故应辨证论治,同病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