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郑寿全在《
医理真传》中对封髓丹、潜阳丹的方义及应用均有巧妙的发挥,认为二方均有纳气归肾、引火归元之法。前方由
黄柏、沙仁、
甘草三味药组成,侧重于泻。
清代郑寿全在《
医理真传》中对封髓丹、潜阳丹的方义及应用均有巧妙的发挥,认为二方均有纳气归肾、引火归元之法。前方由
黄柏、沙仁、
甘草三味药组成,侧重于泻。后方由沙仁、
附子、龟板、
甘草四味药物组成,侧重于补。笔者以二者相配,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杨某,女,68岁,因“口舌生疮伴疼痛反复发作4年余”于2012年2月26日就诊,患者4年前出现口疮,内服中西药治疗时有好转,近2年加重,请中西医诊治,效果不显。
症见:口舌疼痛,烦躁易怒,怕食冷饮热辣等刺激,咽干夜间尤甚,多饮而渴,夜间时有干咳,大便质稀无臭秽及黏腻,小便可,纳差,眠差多梦,无汗出及乏力,查见上颚及舌面多处溃破,色不红,略白。形体适中,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左关略弦。
辨证:肾阳亏虚、虚火上炎。
方药:
黄柏30克,
砂仁15克,生
甘草30克,制
附子15克,生
白芍25克,生
龙骨30克,生
牡蛎30克,生
白术25克,
地榆炭10克,
白及10克,
连翘3克。6剂,水煎服,每日1剂。
4月2日回访,病愈,未见复发,饮食睡眠明显改善,体重增加。
按:内经云:诸痛疮疡皆属于火。此为虚火上炎,“舌为心之苗”,虚火烧灼口舌故为疮。本方仿郑钦安潜阳丹方意,郑氏谓此方“纳气归肾之法也”。郑氏指出,“阳旺始能震纳群阴,阴气始得下降,阳气始得潜藏”。
黄柏为足少阴肾经药,其味性苦寒能坚阴,又能除热,故古人有“治口疮如神”的说法,笔者认为
黄柏能清热坚阴,配伍
附子、
砂仁而不至败胃伐阳。
砂仁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引五脏六腑之精归藏于肾;
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芍药与
甘草配伍即芍药
甘草汤,清代唐容川将其易名甲己化土汤,取芍药酸属甲木,
甘草甘缓属己土,“甲己化土”之意,使肝木条达,脾土运转,以供养四方,脾土运转则能生长肌肉;
白术气温味甘,善利水气,古人谓其“长肌肉”、“治皮毛间风”。《
汤液本草》谓其“在气主气,在血主血”。笔者认为,口腔平日多为水湿浸渍,患者多饮而渴,水液运行失常,用
白术能健脾胃、利水湿、调
水道而使气血不为水湿所阻,正气得复。用
龙骨、
牡蛎代替龟板潜阳入阴,又能重镇安神;
地榆炭、
白及凉血、止血、敛疮生肌。“疮家圣药”
连翘清热敛疮。
诸药共用,方能发挥潜补真火、引火归元、清热敛疮的作用,久患之口腔溃疡乃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