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临床辨证与治法(下)

         □王立忠
        (上接8月26日本版)
        药物的应用规律及配伍方法
            笔者认为,对眩晕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在病情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临床掌握辨证立法、选方用药的规律才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医生应合理用药,充分利用某些药物配伍后所产生的协同增效作用,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平肝潜阳、清脑祛风法  本法多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这类患者以头晕目眩、头昏胀痛、面色潮红、烦躁易怒、耳鸣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要症状,且常因劳累或恼怒而诱发或加剧病情。临床上,中医根据该病主要病机的不同,治疗上亦有所侧重。比如,偏于火旺者清肝泻火即可,阳亢者则兼用平肝潜阳之品,肝风内动者则加上平肝祛风之品。临床上,这3种类型不宜截然分开,其疗法应相互配合,综合运用则疗效更佳。但是,我们必须明辨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错。笔者常常用天麻钩藤饮和镇肝熄风汤。药用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夏枯草等。阳化风动者加羚羊角粉;肝肾阴虚者加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何首乌等;若眩晕急剧,欲吐,四肢麻木,甚至手足震颤者,宜加桑叶菊花、生白芍药、龟版、牡蛎磁石以祛风。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多有高血压病。笔者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上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槐花、苦丁茶、罗布麻、蚯蚓、杜仲等,效果显著。
            健脾祛痰、利湿和胃法  本法适用于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临床上,这类患者以眩晕、头重昏蒙、胸闷恶心、不思饮食、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为主要症状。痰浊中阻,阻遏清阳;或痰随气行,上蒙清窍,每发为眩晕。因此,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之说。
            中医凡见头重昏蒙之眩晕均可以从痰论治。但是痰分为痰浊和痰火两种,遣方用药,亦有区别。笔者治疗痰浊型,主方喜用温胆汤,并在此基础上重用利湿痰的药物(生牡蛎、生薏苡仁石菖蒲木瓜茯苓泽泻葶苈子等),疗效卓著。
            西医之美尼尔氏病,多属痰浊中阻型眩晕。笔者应用验方定眩丸治疗美尼尔氏病,疗效十分满意,其中,重用利湿痰之品(葶苈子30克,泽泻30克,生牡蛎30克,生薏苡仁30克),效如桴鼓。这类患者平素宜经常服用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祛痰和胃。若为痰火上冲,笔者则在黄连温胆汤的基础上重用清热化痰之全栝楼、竹茹、生代赭石,甚至配用礞石滚痰丸。兼呕吐者,重用竹茹枳实、生代赭石旋覆花生姜;耳鸣重听者加磁石远志石菖蒲蝉蜕;兼见口苦、心烦、苔黄腻者,酌选牡丹皮黄芩菊花等。
            若暑湿之邪伤人,阻碍气机,阻遏清阳,导致眩晕,以暑邪为主者,表现为头昏头胀、视物不清、心烦、口干、汗多、肢体倦怠、小便黄、苔黄腻、脉滑数,甚至头重如裹,治当以清暑化湿为主,常用方剂有新加香薷饮、三仁汤等。
            补气益肾、养血安神法  本法临床常用于治疗血虚型眩晕患者。这类患者有头晕、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失眠心悸、舌淡、脉细弱等主要症状。治疗时,常用方为归脾汤合六味地黄汤,并经常加入一些补阴填精之品(何首乌、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熟地黄等),疗效较好。大便稀溏者,少用当归,并酌加山药、六神曲、煨木香;血虚重症患者可加阿胶黄芪紫河车粉;心悸、气短不足者,加保元汤。
            滋阴补肾、填精充脑法  本法常用于阴精不足患者。这类患者除眩晕外,还伴有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易劳累、遗精、耳鸣、舌质红、脉弦细的症状。肾主骨生髓,脑为髓聚而成,故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生化。如果肾脏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就会出现眩晕、精神不振、健忘、思维迟钝等症状。方用左归丸加龙骨牡蛎以收敛浮阳。治疗这类患者,宜加入血肉有情之品(紫河车、龟版胶、鹿角胶等),其疗效比单纯用草木之品更为显著。若偏于阴虚火旺者,可加入知母黄柏以降虚火,加龙骨牡蛎磁石镇潜浮阳;偏于肾阳亏虚者,则加入肉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等,或改用右归丸加减;健忘者可加石菖蒲远志、桂圆肉、益智仁五味子;耳鸣甚者重用磁石石菖蒲蝉蜕;遗精频繁者加金樱子、煅牡蛎芡实、莲须等。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法  本法多用于壅塞经络型眩晕。这类患者除了常见的眩晕症状外,还可见痰瘀所致的多种复杂症状。痰浊、瘀血均与气机不利有关。气、血、水同行于经络之中,若气机不利,会阻滞不通,导致水液不行而凝聚成痰,血之不行导致瘀血为患。二者密不可分,正所谓痰瘀相关。这类患者常见舌质暗红,或边有瘀斑,苔腻,脉多弦滑。方药可选用丹参赤芍药、郁金石菖蒲、胆南星、竹黄、全栝楼、大黄枳实丝瓜络之类,还可用白僵蚕、蚯蚓、水蛭全蝎等通络之品,使邪去脉畅,诸症悉除。
            此外,若因中气不足而引起眩晕,常用益气升清荣脑法治疗。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若见气虚汗多者,加防风浮小麦牡蛎;若见大便稀溏者,去当归,加苍术山药薏苡仁;若兼见头晕头痛者,酌加川芎葛根、荷叶、蔓荆子,以改善微循环,清利脑窍,每获良效;伍以生姜、红枣、白豆蔻、六神曲,以调理脾胃,振奋中阳,升发荣卫气血之源,荣脑而应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