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老一生与书结缘,嗜书成癖,年过九秩,仍兴趣不减,他一生读过的书很多,史学的、哲学的、文学的、农学的等诸多门类都有涉猎,中医的书自然是第一位的。
“路志正先生,字子端,号行健。志正,所以厚德载物;子端,端直以长;行健,因此自强不息。”《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一书的解题,是从对路老名字的解读开始的。“人随其名”,路老用自己点点滴滴的行动和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他名字的含义。笔者近日读及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医学人生》丛书之一《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感触良多,对主人公路志正“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给点粗浅的解析。
孜孜不倦,为兢兢业业的学者,是对路老的印象之一。 路老一生与书结缘,嗜书成癖,年过九秩,仍兴趣不减,他一生读过的书很多,史学的、哲学的、文学的、农学的等诸多门类都有涉猎,中医的书自然是第一位的。正是这些书,开阔了他的视野、陶冶了他的情操、丰富了他的知识,伴随着他一步步走进了中医大家的殿堂。路老把中医的书籍分为四类:一是必读的经典医籍,二是要精读的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书籍,三是根据实际需要作为选读的书籍,四是只作为一般了解的一些参考书籍。
路老认为,读书一看而过的读法不行,必须“要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性强,印象深,记得牢”。重要的章节要默记,关键的段落要背诵,“没有记忆,就谈不上应用”。“若有所得,要作读书笔记,提要钩玄”。
鞠躬尽瘁,当踏踏实实的公仆,是对路老的印象之二。 路老曾经在中国最高端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卫生部做过20多年工作,为新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他的青春年华。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把他的履历表简要翻看一下:1953年,他参加了《中医杂志》的创办,并担任过编辑;也是这一年,他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用草药和针灸为众多的伤员们解除了痛苦;1954年,他参与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筹建;还是这一年,他多次往返于北京至石家庄乙脑防治的现场,多处可见到他奔波的身影;1955年,他到过南方血吸虫病流行的区域,寻求中医介入防治的路径,两次留下过调研的足迹;1960年,他奔赴包钢建设一线从事医疗工作,创造出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大面积烧伤的奇迹;1964年,他走进陕西永寿县大骨节病流行的村庄,激情撰写了中西医防治该病的报告;1966年,他深入到东北三省进行基层卫生状况调查,慷慨提出过关于加强水源卫生治理的意见。为改善民间中医的生存状况,他多次鼓与呼,保护和推出过一批人才;为基层医生的培训,他热情帮与带,整理和总结了不少经验。之后的岁月里,他还连任过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为中医发展建言献策,忠实担当着联系政府与人民群众间关系的桥梁角色。
诲人不倦,是认认真真的导师,是对路老的印象之三。 路老的学生很多,有在校学生,有临床医生,有入室弟子,有私淑学者,有家传子女,有接纳的高徒。这些学子,既有从全国各地来的,也有来自海外的“洋学生”,说他“桃李满天下”决不为过。路老用自己的举动、才华,心贴心、手把手地把那些经得起检验的绝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从礼节上讲,学生要尊重老师;但在学术上,老师与学生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要教学相长。对于在校学生,他建议“早临床对一个优秀中医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要多安排有临床经验的老师讲课”。实践证明,路老的带教方法是成功的,由他培养出的学生,
大都成为中医的有用之才,不少还走上了研究生导师、各级医院的学术骨干和领导者、国外访问学者等重要岗位,不少人还获得了有一定分量的科研成果。
谦诚仁和,做实实在在的专家,是对路老的印象之四。 路老以中医内科为主要研究对象,又善用针灸,旁通妇、儿诸科,对疑难病症有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医各科相通,其理一也;主次有别,功夫异也。他反复强调疗效的重要性,说“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没有疗效,一切无从谈起!而良好疗效的取得,则是源于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他重视经方与古方的结合,但又指出,“不能一味苛求古人,或拘泥古方而不加思索变化”。他提倡学习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知识,“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要看中医临床的疗效如何。没有高水平的中医,就不会有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他视病人如亲人,坚持出诊时间雷打不动,望闻问切一丝不苟,其高超的医术和疗效为无数患者诚服,被誉为值得景仰的“一流专家”。
路老以其德高望重的大医风范,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走近路老,学习路老,跟上他的脚步,也就走上了中医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