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药卫生报
□陈泽林 郭 义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战略起步晚,任务重,基础弱。我们通过一些针灸标准的制定,对针灸标准化中的关键问题有了一些认识,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发挥个人经验
由于流派、传承和经验的不同,中医针灸学从起源到现在经过的几千年,存在很多符合中医理论的有效的特色性技术,即个人经验。这就要求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慎重对待这些特色性技术,制定标准不可束缚个人经验的发挥。
《
黄帝内经》有标准的属性,但是并不会阻碍或限制中医个人经验的发挥。针灸标准中的各种不同操作与规定,是从大量个性中找到的共性,在运用中要注意从共性中发挥个性,并且标准本身也会随着个体化诊疗活动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
二、古典文献与现代研究并存
我国现有的中医标准多为古典文献和现代文献相结合的结晶。中医针灸学的诊疗方法在形成标准之前早已被广泛应用,最终以文献的形式流传下来。对古典文献的挖掘整理,从文献中总结规律,是制定中医针灸标准的重要依据。同时,标准化是相对于一个时期而言的,是一个活动过程。中医针灸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形成的科学内涵和学术体系。因此,标准的制定必须与时代的进步与现代研究紧密结合。
三、标准修订须及时
标准化的过程是发展的过程。因此,标准需要与时俱进,要注意适时修订。我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但标准老化现象及中医药针灸标准更新周期长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甚至可以说较为严重。如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于1990年颁布,2005年才完成了修订工作,时隔15年;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于1992年颁布,2006年年底才完成了修订工作,时隔14年。由于得不到及时更新,不少中医药标准与现实情况脱节,不能真实反映当前中医药学术发展水平和管理的要求,影响了标准的推广、使用及作用的发挥。
四、接轨国际标准
中医针灸目前已传播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的国际化需要中医针灸标准的国际化。中医针灸国家标准的制定与编写必须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的制定要求去做,使中医针灸的国家标准具有国际标准的特质,如此才能使中医针灸的国家标准在中医针灸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五、推荐性标准居多
标准文件是管理上的概念,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法律上的概念。标准文件主要是为了规范某行业内或某种工作而制定的统一标准,以便促进该行业的工作。《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标准化法》第十四条规定,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目前的针灸标准基本上是推荐性标准。
六、落脚点是提高疗效
临床疗效是针灸继承、发展的生命力,标准化程度与临床疗效之间并不是等同关系;针灸标准化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疗效,而是建立针灸的最佳秩序,为最终取得最佳效益、提高临床疗效服务。通过实施针灸标准,使针灸临床有序化程度提高,发挥出最好的功能,因此,实施针灸标准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疗效。
七、保持针灸疗法特色
在标准化过程中,应当既尽量保持中医特色,又要灵活运用;既便于表述,又便于交流。如针灸腧穴的定位、针灸针的长度、针刺的深度等,都要用到中医特色的计量单位“寸”,这与国际单位制计量长度单位不同。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韩国汉城(现已更名为首尔)召开国际会议,确定“寸”为经络和腧穴定位的标准计量单位。因此,在针灸标准的计量中使用“寸”作为单位,也就具有了中医针灸特色。
标准往往需要一定的客观量化,针灸的“刺激量”与“神”的指标不易量化,却是多数技术操作规范所应包含的内容。如何正确处理,定性地给出参考范围以保持针灸疗法的特色,这是针灸技术操作标准制定中必须把握好的。(作者供职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