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琳林 王兵 河北省中医院
头痛虽为小病,但是临床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跟随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田淑霄教授临床学习,观其对于头痛的治疗,颇具巧思,给人启迪。田淑霄教授治疗头痛常以
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川芎15g、
菊花10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无论外感或者内伤所致头痛,皆能效若桴鼓。
此方配伍选药巧妙,由仲景《
伤寒论》第一方“
桂枝汤”去姜、枣,加上《
局方》
川芎茶调散之主药
川芎与《
医方集解》
菊花茶调散之主药
菊花组成。
中医认为头痛的病机不外两个方面:一是“不通则痛”;二是“不荣则痛”。观此方配伍之意,正与头痛发病的病因病机暗相契合。方中
桂枝、
甘草相配,辛甘化阳,温通经脉,通阳行气,活血止痛;芍药、
甘草相伍,酸甘化阴,生津补血,濡养经脉,缓急止痛。如此不通得通,不荣得养,则痛不作矣。
川芎,《
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张锡纯称其“能引凉药之力入脑”;
菊花,《
本经》谓其“主诸风头眩”,《药性论》言其能治“脑骨疼痛”,两药本为古人治疗头痛良方
川芎茶调散与
菊花茶调散的主药,此处单取二味主药合用,不但能引
桂枝甘草、芍药
甘草升至头脑,以除头痛“不通”“不荣”之病态,且能祛风活血,养阴止痛。盖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同气相求,同类相召,风邪最易侵袭头脑致痛,二者皆为轻清善行之品,能够上达头目,祛风行气活血,滋养脑络。另外方中
川芎尤为治疗头痛之要药,丹溪曾言:“头痛须用
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田淑霄治头痛
川芎用量多为15g,量少则效不佳。纵观此方将“通、补、祛邪”三法融为一炉,经方、时方合为一方,用于治疗头痛,别开生面,可谓创治头痛新法门。
此方加减运用:肝胆火盛者,加
夏枯草、
龙胆草;肝血不足者,加炒枣仁、
柏子仁、茯神、
蔓荆子;营卫阴阳不和者,加生
龙骨、生
牡蛎(
桂枝加
龙骨牡蛎汤之意);痰湿阻滞者,加
石菖蒲、
郁金、
远志、
佩兰;肝肾不足者,加生地、山萸肉;外感风热者,加
桑叶、
僵蚕,蝉衣;气滞血瘀者,加
桃仁、
红花;气血不足者,加四物汤、
黄芪;久痛缠绵者,加
全蝎、
地龙、
蜈蚣。
太阳穴处疼痛甚者,加
龙胆草;前额处疼甚者或痛及面颊者,加
白芷;颠顶处痛甚者,加
藁本或
吴茱萸。
兹举田淑霄治疗头痛的病例二则:
例一 焦某某,女,22岁。2009年4月22日初诊,患者头痛,以两侧
太阳穴处疼痛为甚,头痛发作之时可以牙痛,病已两年之久。偶有舌麻,记忆力减退,眠差。月经每次提前7天,量少,色淡,4~5天即净。舌红,苔白厚,脉尺无力。处方:
夏枯草12g,
龙胆草3g,
白芍20g,
桂枝10g,
川芎15g,
白芷10g,
菊花10g,茯神20g,炒枣仁20g,
柏子仁12g,生龙牡各30g。7服,水煎服。后以此方随证稍作加减,续服月余而愈。
例二 孙某某,女,38岁。2009年5月20日初诊,主诉前额头痛已4~5年,近日加重,头痛伴有胀感,闻到刺激气味时头痛加重。纳可,眠可,二便调,月经基本正常。舌正常苔白厚,脉无力。处方:熟地12g,
川芎15g,
白芍20g,
甘草10g,
桂枝10g,
白芷10g,
僵蚕12g,蝉衣6g,
菊花10g,
桑叶10g,
全蝎3g,
蜈蚣7条。7服,水煎服。此方服至30余剂头痛即未再发作。
体会 此二例皆以
桂枝、
白芍、
甘草、
川芎、
菊花为基本加减治疗而愈。例一头痛两年,肝血久耗,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而致头痛,故在基础方中加入炒枣仁、
柏子仁、茯神滋肝阴,养肝血,以濡头目安神;
夏枯草、
龙胆草清泄肝胆实火,兼以引经至少阳;生龙牡滋阴潜镇肝阳,合
桂枝汤又寓
桂枝加
龙骨牡蛎汤平调阴阳气血之意,药证相合,头痛自止。例二头痛更久,缠绵不愈,阴血渐耗,气血之海渐至不足,而前额又为阳明胃经所循之地,
血海阴血耗伤,前额不荣而痛,以四物汤补血和营,滋补阳明气血;
白芷引药入于阳明;头痛伴有胀感,乃为近日外感风热,内郁不通之象,故参入
桑叶清透风邪,蝉衣、
僵蚕一升一降,发散郁热,疏通阻滞;更以
全蝎、
蜈蚣等虫类药搜剔血络,祛风化瘀,通络止痛,再配以基本方,诸药合用,多年头痛痼疾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