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病条辨》中对本方的立方做了一定的说明:“本方谨遵《
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 《
温病条辨》中对本方的立方做了一定的说明:“本方谨遵《
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
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
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后人皆知银翘散方出自叶天士之法,而很少有学者注意到本方与喻嘉言和李东垣两位医家有关。
考李东垣著作中,并未见清心凉膈散一方。而在王好古所著的《
此事难知》(本书自序、目录、标题都云“东垣先生《
此事难知》”)中见有加减凉膈散一方。原文:“加减凉膈散退六经热:易老法:凉膈散减
大黄、
芒硝,加
桔梗,同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胸膈中与六经热,以其手足少阳之气,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气同相火,浮行于身之表,膈与六经,乃至高之分,此药浮载,亦至高之剂,故能于无形之中,随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经热也。”
在王孟英所著《
温热经纬》中有清心凉膈散一方,文中谓“即凉膈散去硝黄加
桔梗。”
如果吴鞠通所说东垣清心凉膈散即此加减凉膈散,那我们可以看到,加减凉膈散是在《和剂局方》凉膈散的基础上,去掉苦寒泻热的
大黄,咸寒泻热的
芒硝,加载药上行的
桔梗,使药力不能直走中、下焦之脏腑,而作用于胸膈及经热。银翘散是在加减凉膈散的基础上,去掉苦寒走里的
黄芩、
栀子,加轻清走肺的银花、芥穗、
牛蒡子、
淡豆豉、
芦根,使药力作用于上焦肺及肺表,已经完全不具有“凉膈”作用。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吴又可温病禁
黄连论》中指出:“唐宋以来,治温热病者,初用辛温发表,见病不为药衰,则恣用苦寒,大队芩、连、知、柏,愈服愈燥,河间且犯此弊。盖苦先入心,其化以燥,燥气化火……余用普济消毒饮于温病初起,必去芩、连,畏其入里而犯中、下焦也。”尽管此段论述未必完全正确,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银翘散方中不用苦寒是有其道理的,一是苦燥不利于“精气先虚”之温病;二是入里有“开门揖盗”之弊。
吴鞠通明言,银翘散主治太阴温病,实际上就是叶天士在《
温热论》中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既然主治在肺、在表,且为有伤津化燥之温邪,那治疗选用辛凉之剂,就甘避苦也是理之必然。不燥伤阴津,不直犯中下,也是病证所需。我们可以再次体会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言:“是书着眼处,全在认证无差,用药先后,缓急得宜。不求认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而反观后世批评叶天士、吴鞠通之用药轻灵者,往往“妄议药之可否”,而“不求认证之真”。单言治学之严谨,就远不及吴鞠通。
关于银翘散方中的君药,通常认为应当是银花、
连翘,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认识。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银翘散的主病是风温,风温是一个外感病,外邪初期都应解表……它的组成就应该以豆豉、
荆芥、
薄荷的疏风解表为君,因系温邪,用银、翘、
竹叶为臣;又因邪在于肺,再用
牛蒡子、
桔梗开宣上焦,最后加生
甘草清热解毒,以鲜
芦根清热止渴煎汤。”
笔者认为,原方当是以银花、
连翘为君的。但临证时,如遇表证较显的温病,用银翘散时,需要偏重解表,此时需要以豆豉、
荆芥、
薄荷等疏风解表为君,这属于对银翘散方的加减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