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温病方证
治脾胃病之思路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吕文亮
所谓方证,是中医用方的指征和证据,也称为方剂主治。方证论治强调以经典原著的原始方证为依据,要求医者必须熟谙《
伤寒论》《
温病条辨》等经典中的原文,掌握其中方与证的相关规律、方证效应的规律以及辨识方证的思路。温病方证体系方法的运用重点在辨方证,即温病方剂的适应证,从而迅速定出有效方剂。这个辨识方证的过程,同时也是辨认患病机体疾病演变的过程。
识证后用方 突出重点
在方证对应的运用上,要重视把握特征性的症状。临床上不管是什么病,不管患者的表现多么错综复杂,只要能发现某一方证的特征性表现,就紧紧抓住这一特征性表现,确定为某“方证”,径投该方予以治疗。如临床上运用清暑益气汤,李东垣(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原治症为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在以上诸多症状中,如见四肢困倦、胸满身重、便溏溲赤、口渴白汗,苔腻脉虚,即为清暑益气汤证的特征性表现,可用其加减治疗。
辨治脾胃病的方证对应经验,列举如下:沙参
麦冬汤证的辨证要点为咽干口渴、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三仁汤证的识证要点为体重肢倦脘痞,舌质暗红、苔白腻;甘露消毒丹证的识证要点为身热困倦,腹胀,咽喉肿痛,舌质红、苔白厚或黄;蒿芩清胆汤证的识证要点为寒热似疟,胸胁胀满,舌质红、苔黄腻;温胆汤证的识证要点为呕恶、心烦、不眠、舌苔腻;
藿香正气散证的识证要点为:恶寒发热、恶心呕吐或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补中益气汤证的识证要点为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质淡、脉虚;参苓
白术散证的识证要点为饮食不化,脘痞乏力,肠鸣泄泻,舌质淡、苔白腻,脉虚缓。
复合方证用合方
小
柴胡汤来自《
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而温胆汤来源于宋·陈无择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功能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主治胆胃不和,痰热扰动之虚烦不寐、胸满、口苦、惊悸或呕吐呃逆及癫痫等病证。如
柴胡温胆汤从方证对应的角度分析,应为二者的合方,是由温病方扩展到杂病,也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法。
简而言之,
柴胡温胆汤所主证候,不论其来路如何,而其病机属湿(痰)热内阻,或影响胆胃,或上扰心窍、清阳,或使三焦不利。若见胃脘痞闷,胸满胁痛,口干口苦,舌质红、苔白或黄厚,脉弦或滑者,均可用其清热化痰、理气和中。
《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在治疗脾胃病时,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酌加
党参、
茯苓、
白术之类补气升清药,或佐
柴胡、
郁金、
香附之类调肝升清药,并配伍
半夏、
枳实、
沉香、苏子等和胃降逆之品,如此升降相因,提高了临床疗效。
因此,辨方证要遵循前人已经建立的规范,还须把握四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舌(脉)与辨因相结合,通治方与专治方相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所心悟,寻找方与证的对应点以及方与病的契合点,明确方对证的作用方式及病证的内在联系,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