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山·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
《
伤寒论》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水散为气,气可复凝为水。心下不曰停水,而曰有水气,此乃饮水所化之留饮,形虽似水而有粘滞之性,又与外感互相胶漆,是以有以下种种诸病也。干呕者水气粘滞于胃口也,发热者水气变为寒饮,迫心肺之阳外越也,咳者水气浸入肺中也,渴者水气不能化津液上潮也,利者水气溜入大肠作泻也,噎者水气变为寒痰梗塞咽喉也,小便不利少腹满者,水气凝结膨胀于下焦也,喘者肺中分支细管皆为水气所弥漫也。
【小青龙汤原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
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微利者,去
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炒也),令赤色;若渴者,去
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
麻黄加
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
麻黄加
茯苓四两;若喘者去
麻黄加杏仁半升。
按︰荛花近时无用者,《
医宗金鉴》注,谓系
芫花之类,攻水之力甚峻,用五分可令人下数十次,当以
茯苓代之。又噎字,注疏家多以呃逆解之,字典中原有此讲法,然观其去
麻黄加
附子,似按寒痰凝结梗塞咽喉解法,方与所加之药相宜。
【后世所用小青龙汤分量】
麻黄二钱,
桂枝尖二钱,芍药三钱,
五味子钱半,
干姜一钱,
甘草钱半,
细辛一钱,
半夏二钱,煎一盅作一次服。小青龙汤所兼主诸病,喘居其末,而后世治外感痰喘者,实以小青龙汤为主方,是小青龙汤为外感中治痰饮之剂,实为理肺之剂也。肺主呼吸,其呼吸之机关在于肺叶之辟,其辟之机自如,喘病自愈。是以陈修园谓︰小青龙汤当以五味、
干姜、
细辛为主药,盖
五味子以司肺之,
干姜以司肺之辟,
细辛以发动其辟活泼之机,故小青龙汤中诸药皆可加减,独此三味不可加减。
按︰陈氏此论甚当,至其谓
细辛能发动辟活泼之灵机,此中原有妙理。盖
细辛人皆知为足少阴之药,故伤寒少阴证多用之,然其性实能引足少阴与手少阴相交,是以少阴伤寒,心肾不交而烦躁者宜用之,又能引诸药之力上达于脑,是以阴寒头疼者必用之,且其含有龙脑气味,能透发神经使之灵活,自能发动肺叶辟之机使灵活也。
邹润安谓︰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审斯则小青龙汤中之用
细辛,亦所以除水
气中之风寒也。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
干姜,诚以外感之证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敛之力甚大,能将外感之邪锢闭肺中永成劳嗽,惟济之以
干姜至辛之味,则无碍。诚以五行之理,辛能胜酸,《
内经》有明文也。徐氏《本草百种注》中论之甚详。而愚近时临证品验,则另有心得,盖五味之皮虽酸,其仁则含有辛味,以仁之辛济皮之酸,自不至因过酸生弊,是以愚治劳嗽,恒将五味捣碎入煎,少佐以
射干、牛蒡诸药即能奏效,不必定佐以
干姜也。
特是医家治外感痰喘喜用
麻黄,而以小青龙汤治外感之喘,转去
麻黄加杏仁,恒令用者生疑。近见有彰明登诸医报而议其非者,以为既减去
麻黄,将恃何者以治外感之喘乎?不知《
神农本草经》谓
桂枝主上气咳逆,吐吸,是
桂枝原能降气
定喘也。诚以喘虽由于外感,亦恒兼因元气虚损不能固摄,
麻黄虽能
定喘,其得力处在于泻肺,恐于元气素虚者不宜,是以不取
麻黄之泻肺,但取
桂枝之降肺,更加杏仁能降肺兼能利痰祛邪之品以为之辅佐,是以能稳重建功也。
愚初为人诊病时,亦不知用也。犹忆岁在乙酉,邻村李××,三十余,得外感痰喘证,求为延医。其人体丰,素有痰饮,偶因感冒风寒,遂致喘促不休,表里俱无大热,而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胸膈又似满闷,不能饮食,舌苔白腻,其脉滑而濡,至数如常。投以散风清火利痰之剂,数次无效。继延他医数人延医,皆无效。迁延日久,势渐危险,复商治于愚。愚谂一老医皮××,年近八旬,隐居渤海之滨,为之介绍延至。诊视毕,曰︰“此易治,小青龙汤证也。”遂开小青龙汤原方,加杏仁三钱,仍用
麻黄一钱。一剂喘定。继用苓桂术甘东加
天冬、浓朴,服两剂全愈。
愚从此知小青龙汤之神妙。自咎看书未到,遂广阅《
伤寒论》诸家注疏,至喻嘉言《
尚论篇》论小青龙汤处,不觉狂喜起舞,因叹曰︰“使愚早见此名论,何至不知用小青龙汤也。”从此以后,凡遇外感喘证可治以小青龙汤者,莫不投以小青龙汤。而临证细心品验,知外感痰喘之挟热者,其肺必胀,当仿《
金匮》用小青龙汤之加
石膏,且必重加生
石膏方效。迨至癸巳,李××又患外感痰喘,复求愚为延医,其证脉大略如前,而较前热盛。投以小青龙汤去
麻黄,加杏仁三钱,为其有热又加生
石膏一两。服后,其喘立止。药力歇后,而喘仍如故。连服两剂皆然。此时皮姓老医已没,无人可以质正,愚方竭力筹思,将为变通其方,其岳家沧州为送医至,愚即告退。后经医数人,皆延自远方,服药月余,竟至不起。愚因反复研究,此证非不可治,特用药未能吻合,是以服药终不见效。徐灵胎谓︰“
龙骨之性,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故《
伤寒论》方中,仲景于邪气未尽者,亦用之。外感喘证服小青龙汤愈而仍反复者,正气之不敛也。遂预拟一方,用
龙骨、
牡蛎(皆不)各一两以敛正气,苏子、清
半夏各五钱以降气利痰,名之曰从龙汤,谓可用于小青龙汤之后。
平均小青龙汤之药性,当以热论。而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生
石膏。即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亦必加生
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归于平均。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
石膏两许或一两强。若因其脉虚用
人参于汤中者,即其脉分毫无热,亦必加生
石膏两许以辅之,始能受
人参温补之力。至其证之或兼烦躁,或表里壮热者,又宜加生
石膏至两半或至二两,方能奏效。盖如此多用
石膏,不惟治外感之热且以解方中药性之热也。为有
石膏以监制
麻黄,若遇脉之实者,仍宜用
麻黄一钱,试举一案以征明之。
堂姊丈褚××,体丰气虚,素多痰饮,薄受外感,即大喘不止,医治无效,旬日喘始愈,偶与愚言及,若甚恐惧。愚曰︰此甚易治,顾用药何如耳。《
金匮》小青龙加
石膏汤,为治外感痰喘之神方,辅以拙拟从龙汤,则其功愈显,若后再喘时,先服小青龙东加
石膏,若一剂喘定,继服从龙汤一两剂,其喘必不反复。若一剂喘未定,小青龙加
石膏汤可服至两三剂,若犹未全愈,继服从龙汤一两剂必能全愈。若服小青龙加
石膏汤,喘止旋又反复,再服不效者,继服从龙汤一两剂必效。遂录两方赠之,褚××甚欣喜如获异珍。后用小青龙汤时,畏
石膏不敢多加,虽效实无捷效,偶因外感较重喘剧,连服小青龙两剂,每剂加生
石膏三钱,喘不止而转增烦躁。急迎为诊视,其脉浮沉皆有力,遂即原方加生
石膏一两,煎汤服后其喘立止,烦躁亦愈,继又服从龙汤两剂以善其后。
按︰小青龙汤以驱邪为主,从龙汤以敛正为主。至敛正之药,惟重用
龙骨、
牡蛎,以其但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也(观《
伤寒论》中仲景用
龙骨牡蛎之方可知)。又加
半夏、牛蒡以利痰,苏子以降气,芍药清热兼利小便,以为余邪之出路,故先服小青龙汤病减去十之八九,即可急服从龙汤以收十全之功也。寒温中,皆有痰喘之证,其剧者甚为危险。医者自出私智治之,皆不能效,惟治以小青龙汤,或治以小青龙加
石膏汤,则可随手奏效。然寒温之证,兼喘者甚多,而有有痰无痰,与虚实轻重之分,又不必定用小青龙汤也。今即愚所经验者,缕析条分,胪列于下,以备治外感作喘者之采用。
1.气逆迫促,喘且呻,或兼肩息者,宜小青龙汤减
麻黄之半,加杏仁。热者加生
石膏。
2.喘状如前,而脉象无力者,宜小青龙汤去
麻黄,加杏仁,再加
人参、生
石膏。若其脉虚而兼数者,宜再加
知母。
3.喘不至呻,亦不肩息,唯吸难呼易,苦上气,其脉虚而无力或兼数者,宜拙拟滋阴清燥汤。
4.喘不甚剧,呼吸无声,其脉实而至数不数者,宜小青龙汤原方加生
石膏。若脉数者,宜减
麻黄之半,加生
石膏、
知母。
5.喘不甚剧,脉洪滑而浮,舌苔白浓,胸中烦热者,宜拙拟寒解汤。服后自然汗出,其喘即愈。
6.喘不甚剧,脉象滑实,舌苔白浓,或微兼黄者,宜白虎汤少加
薄荷叶。
7.喘而发热,脉象洪滑而实,舌苔白或兼黄者,宜白虎东加栝蒌仁。
8.喘而发热,其脉象确有实热,至数兼数,重按无力者,宜白虎加
人参,再加川贝、苏子。若虚甚者,宜以生
山药代粳米。
9.喘而结胸者,宜酌其轻重,用《
伤寒论》中诸陷胸汤、丸,或拙拟荡胸汤以开其结,其喘自愈。
10.喘而烦躁,胸中满闷,不至结胸者,宜越婢加
半夏汤,再加栝蒌仁。若在暑热之时,宜以
薄荷叶代方中
麻黄。
至于
麻黄汤证恒兼有微喘者,服
麻黄汤原方即愈。业医者大抵皆知,似无庸愚之赘言。然服药后喘虽能愈,不能必其不传阳明。惟于方中加
知母数钱,则喘愈而病亦必愈。若遇脉象虚者,用小青龙汤及从龙汤时,皆宜加参,又宜酌加
天冬,以调解参性之热,然如此佐以
人参、
天冬,仍有不足恃之时。曾治一人年近六旬,痰喘甚剧,脉则浮弱不堪重按,其心中则颇觉烦躁,投以小青龙汤去
麻黄加杏仁,又加生
石膏一两,野台参四钱,
天冬六钱,俾煎汤一次服下,然仍恐其脉虚不能胜药,预购生杭萸肉(药局中之山萸肉多用酒拌蒸熟令色黑,其酸敛之性大减,殊非所宜)三两,以备不时之需。乃将药煎服后,气息顿平,阅三点钟,忽肢体颤动,遍身出汗,又似作喘,实则无气以息,心怔忡莫支,诊其脉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数,急将所备之萸肉急火煎数沸服下,汗止精神稍定,又添水煮透,取浓汤一大盅服下,脉遂复常,怔忡喘息皆愈。继于从龙汤中加萸肉一两,野台参三钱,
天冬六钱,煎服两剂,痰喘不再反复。
按︰此证为元气将脱,有危在顷刻之势,重用山萸肉即可随手奏效者,因人之脏腑惟肝主疏泄,人之元气将脱者,恒因肝脏疏泄太过,重用萸肉以收敛之,则其疏泄之机关可使之顿停,即元气可以不脱,此愚从临证实验而得,知山萸肉救脱之力十倍于参、也。因屡次重用之,以挽回人命于顷刻之间,因名之为回生
山茱萸汤。
其人若素有肺病常咳血者,用小青龙汤时,又当另有加减,宜去
桂枝留
麻黄,又宜于加杏仁、
石膏之外,再酌加
天冬数钱,盖咳血及吐衄之证,最忌
桂枝,而不甚忌
麻黄,以
桂枝能助血分之热也。忆岁在癸卯,近族舅母刘媪,年过五旬,曾于初春感受风寒,愚为诊视疏方中有
桂枝,服后一汗而愈,因其方服之有效,恐其或失,粘于壁上以俟再用。至暮春又感受风温,遂取其方自购药服之,服后遂至吐血,治以凉血降胃之药,连服数剂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