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肠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综合征。多见于成人。本病可归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涉及精神因素、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方面,导致脾虚不能运化,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不畅,小肠功能紊乱,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发病。本病病位主要在小肠,与肝、脾密切相关,也可波及胃、肾、大肠等脏腑。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热郁、食积、气滞、湿阻,其中以湿邪最为重要,湿可夹寒、夹热、夹滞。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气血诸端,多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辨证分型 (1)肝气郁滞证:腹痛、腹胀,欲便不能,排便困难,肛门有下坠感,伴胁肋胀满,舌苔白,脉弦。
(2)肝郁脾虚证:每遇情绪紧张或抑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3)脾虚湿盛证:腹部胀满,腹痛便溏,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4)寒热互结证:腹中作痛或肠鸣腹泻,便下黏腻不畅,或夹泡沫,或腹泻与便秘交作,烦闷不欲食,脘腹喜暖,口干。舌红苔腻,脉弦滑。
(5)脾胃虚弱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痞不舒,稍进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即便次明显增多,上腹部隐隐作痛,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缓弱。
(6)脾肾阳虚证:腹泻日久,泻下完谷不化,腹部冷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7)肠道津亏证:便秘3~4日一行,硬结难下,大便为卵石状、羊屎状。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包块,少腹疼痛,可伴失眠、头痛、口干、烦闷、手足出汗。舌红少苔或苔燥,脉弦。
辨证论治 1.肝气郁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六磨汤加减。肝郁化热加
黄芩、
黄连;便秘加
桃仁、杏仁利气润肠。
2.肝郁脾虚证
[治法] 调和肝脾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若化热明显,加
黄芩、
栀子;胸胁胀满甚者加枳壳、广
木香疏肝理气;不思饮食者加炒谷芽、炒
麦芽开胃消食。
3.脾虚湿盛证
[治法]健脾除湿止泻。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若脘腹畏寒,得嗳则舒,于方中加草蔻仁、
炮姜;如泻下不爽,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者,为湿热阻滞,用王氏连朴饮以清利湿热;湿邪偏重,见胸脘痞闷,倦怠身重者,加生
薏苡仁,
苍术;嗳气腹胀加苏梗、
厚朴。
4.寒热互结证
[治法]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方药]
乌梅丸加减。如少腹冷痛,加
炮姜;而排便黏滞不畅,肛门下坠,少佐
木香、
槟榔。
5.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肠止泻。
[方药]参苓
白术散加减。若腹痛甚者,加
白芍、元胡理气止痛;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脾气虚衰,清气不升,久泻不愈,亦可用补中益气汤,重用参芪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6.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肠。
[方药]四神丸合
附子理中丸加减。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可加入益气升提及涩肠之品,如
黄芪、
党参、
诃子肉、
赤石脂之类;如虚损不复,亦佐血肉有情之品,如
鹿茸、
阿胶、
紫河车等。
7.肠道津亏证
[治法]滋水清肝,润肠通便。
[方药]增液汤加味。口干者加
石斛、
天花粉;气虚津亏加
黄芪、
太子参、
肉苁蓉;腹胀加枳壳、
陈皮、
莱菔子;腹痛加
白芍、
川楝子。
经验方 1.结肠止泻煎
[功效]健脾止泻。
[药物组成]
党参、
白术、
干姜、
五倍子、
诃子各10g,扁豆、
山药各30g,
乌药、
补骨脂各12g,
小茴香、
肉豆蔻、
附子、炒
防风各6g。
[用法]每日一剂,开水煎服。20日为一疗程。右腹痛甚加
白芍、
延胡索;大便滑脱不禁加
五倍子、
乌梅、
赤石脂、
禹余粮;兼湿热加
黄柏、
黄芩;兼气滞血瘀加
赤芍、红藤。
2.抑激止泻汤
[功效]健脾理气止泻。
[药物组成]
党参15g,
白术、
防风炭、
炮姜炭各10g,
木香、
陈皮各6g,
白芍30g,
茯苓、
仙茅、
补骨脂各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3.开肺宣郁汤
[功效]开宣肺气,利气疏郁。
[药物组成]秋
桔梗6g,炙
紫菀12g,川
郁金9g,炒枳壳9g,炙
枇杷叶12g(包),粉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4.溃结露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药物组成]
白头翁、
苦参各12g,
丹参、
赤芍、炒
白芍各10g。
[用法]水煎两次,每次加水1000毫升煎煮一小时,合并煎液并浓缩至200毫升,每次100~150毫升,加温35℃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0次为一疗程。
适宜技术 1.毫针
(1)肝脾不和者:取
肝俞、
脾俞、
大肠俞、
中脘、
天枢、
期门为主穴,
足三里、
阳陵泉、
太冲为配穴。每次选用3~5穴,毫针针刺。泻
太冲,补
肝俞、
脾俞,余穴用平补平泻法。
(2)脾胃虚弱者:取
脾俞、
天枢、
中脘、
足三里、
阴陵泉、
上巨虚、
大肠俞。毫针针刺,用补法,或施温灸疗法。
(3)气滞湿阻者:取
脾俞、
天枢、
足三里、
阴陵泉、
支沟、
水分、
公孙、
气海。毫针针刺,用泻法。
(4)热结阳明者:取
内庭、
支沟、
大肠俞、
曲池、
足三里、
上巨虚。毫针针刺,用泻法。
(5)寒热错杂者:取
足三里、
上巨虚、
大肠俞、
阴陵泉、
三阴交。毫针针刺,补泻兼施。
(6)脾肾阳虚者:取
肾俞、
脾俞、
关元、
命门、
中脘、
天枢、
足三里。用补法留针30分钟,并温针灸;或隔药饼灸
天枢、
关元、
气海,余穴针刺用补法。
2.耳压法
肝、脾、肾、大肠、小肠、皮质下、交感、腹透
神门,常规消毒后用5厘米×5厘米胶布把
王不留行固定在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以感到胀热微痛为度。
3.温针灸
(1)
气海、
关元、
天枢、
足三里、
上巨虚、
三阴交。
(2)
大肠俞、
脾俞、
肾俞、
足三里、
上巨虚、
三阴交。
每日选取一组穴位,交替使用,同时随症配穴:失眠、焦虑、抑郁配
神门、
神庭、
内关;肛门坠胀者加
长强、
次髎。针刺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针尾部插3厘米长艾条施灸,每次3壮,10次为一疗程,每日一次,疗程间休息3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4个疗程。
4.推拿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
(1)患者俯卧,医者站其左侧以一指禅推
脾俞、
胃俞、
大肠俞各1~2分钟。
(2)患者侧卧,医者以屈曲的左肘及前臂上1/4掌面尺侧抵于患者左
肩前部,屈曲右肘及前臂上1/4掌面尺侧抵于患者左臂外上部,右拇指按压于偏歪的棘突上,然后右肘向腹侧,左肘向背侧方向反向扭转扳动,拇指向下推按棘突。
(3)患者俯卧,以拇指按揉原压痛点或偏歪棘突处2~3分钟。
(4)患者仰卧,以拇指禅推
天枢、
关元等穴2~3分钟,手掌逆时针摩腹200~300次,揉
神阙30~50次,拇指按揉
上巨虚2~3分钟。配合兼症按摩法。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5.敷脐疗法
(1)
炮姜、炒
雄黄粉、
肉桂、
吴茱萸、白
胡椒各适量,共研为细末,药棉包裹如小球状,纳入脐孔。适用于寒湿型。
(2)
肉桂、
车前子、
白术(便秘者去
车前子,加
槟榔),共研细末,炒热填满脐孔,外以伤湿止痛膏封固,每2~3天更换一次。
(3)
苦参、朴硝、
木香各适量,共研细末,温开水调如膏状,涂于脐部,每日换药一次。适用于湿热型。
(4)
车前子、
滑石、
甘草共研细末,米醋调如膏状,敷脐。适用于湿热型。
(5)
五倍子3g,
木香3g,共研细末,温开水调成泥状,敷脐,每日更换一次。适用于肾阳虚型。
(6)公
丁香、
木鳖子、
胡椒、
肉豆蔻、
补骨脂、
吴茱萸各等量共为细末,热粥调为膏状,敷脐,每日更换一次。适用于肾阳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