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经典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衡量中医师临床水平的标尺。
中医临床经典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衡量中医师临床水平的标尺。国家重点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十二五”期间在“经典回归临床”的优势条件基础上,以“重经典、强临床、促应用”为学科教学理念,围绕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创新临床经典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
构建以“继承、发扬、应用”为指导思想的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本科生的教育教学,以继承中医临床经典理论为指导思想,在传授临床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塑造,启迪学生运用中医经典理法方药进行临床辨治和提高实践能力。以教授主编规划教材《温病学》、《
伤寒论》、《
金匮要略》为主,辅以主编案例版规划教材《温病学》、《
伤寒论》、《
金匮要略》,自编实验辅助教材等,以案例式教学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通过“中医七年制本科生进实验室教学、指导本科生进行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在中医五年制本科后期专业分化班开设实验课”等多种方式开展专题实验教学,诠释中医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涵。通过以上措施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提高自觉运用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以发扬中医临床经典理论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从事“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的能力。编写了供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中医临床基础学》等,借助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基地,在研究生及对经典感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中开设了临床经典学术思想专题讲座、经典名方临床应用、经典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教学课程,并采取博士论坛、专家论坛等开放、互动式教学法,以求思想碰撞、学教互长,并要求本学科研究生积极参与学科各项教学及科研项目,接受其他学科研究生在本学科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通过上述措施,引导和启发研究生对中医经典理论进行发扬和创新。
针对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以准确合理应用中医经典理法方药为指导思想。目的在于结合临床实际,提高临床辨证论治分析能力和中医经典理法方药应用能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通过定期举办经典学习班,合作开展中医人才培养,编写《重读经典丛书》,建立经典学习网站及远程教学系统等方式,实现对临床医生的中医临床经典继续教育学习。
教材和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体现中医经典与临床结合特色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主编针对本科生的三门课程的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和案例式教材。将本科教材《
伤寒论》首次改为《伤寒学》(国家“十五“规划教材,2002年出版)。《温病学》教材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大胆改革,对同类温病进行证治归类、病证结合,突出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理念,更加切合临床实际;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被教育部推荐位国家级规划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也进行了诸多革新,将“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贯穿其中,特色鲜明。
继续教育独树一帜,广受国内外中医从业者的欢迎
定期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修班”、“全国热病的现代研究与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以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感染病(热病)学术研讨会等;先后举办“全国首届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研讨会”、“全国中医骨干人才培训温病班”、“全国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研讨会”,并成功主办了多届“全国中医骨干人才培训班”、教育部继续教育项目“全国四大经典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欧洲等国内外专家的参与,目前已发展成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国(境)内外定期召开,为国内、国际中医药人才培养及中医药文化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了学科课程建设
研制了电子课件、电子教材,实现教学网络化管理及教学资源共享和开放;逐步建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精品课程网站和原创信息资源库,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科辐射,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提高教学效率、质量和水平起到显著作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成果得到专家及学生的好评。2005年《
伤寒论》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温病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08年《温病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
金匮要略》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经过教改实践,中医临床基础教学过程已进入教师爱教,学生爱学,教学互动、“教医研”相长的良性循环,中医临床基础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